“媽媽,我想吃十顆糖。”“不行啊,五顆總可以吧?”“也不行,那三顆呢?好不好嘛!”

“不要嘛,一集故事還沒看完呢。看完這集,我還想再看一集。”

全天下的孩子似乎都一樣,天然就會這一招,看動畫片、吃零食、買玩具,隻要遇到他們喜歡的事情,總是會與家長陷入沒完沒了的“討價還價”。家長到底該堅持立場,還是給孩子讓個步皆大歡喜呢?這真是讓人頭疼的事。

但在我們家,這種事情很少發生,年糕在日常生活中一直表現得不錯,對玩具、零食從來沒有不依不饒地討要過。

其實回頭想想,現在這個自我管理還不錯的小孩,當初也沒少和我“討價還價”。

世上沒有不愛吃糖的孩子

作為一個在孕期就喜歡看育兒書的人,我很早就知道甜食對孩子的危害,也暗暗下了決心,在孩子吃糖這件事情上一定要從他小時候就把控好。所以,年糕剛剛添加輔食的時候,我就像一個精密的計算器,嚴格控製著他的糖分攝入:先把蔬菜吃完,才能吃水果;從來不給果汁,也從來不在輔食裏加糖;酸奶隻買無糖的……並且,我們自己以身作則,在孩子麵前從來不吃甜食。

這些我都做到了,但還是低估了一件事,那就是小孩子對吃糖的熱情。

年糕3歲那年,有一天突然口齒伶俐地對我說:“媽媽,我最喜歡甜的味道。”

我們偶爾帶回一點小零食,他也總能在家裏的某個角落找到一個從來沒見過的包裝:“媽媽,這是巧克力嗎?這一定是巧克力吧!”

我終於認清了一個現實:全世界的孩子都愛吃甜食,我的孩子也不例外。

無論年糕一開始吃的是什麽,無論我如何盡力將他隔離在非甜食地帶,嚐過巧克力以後,年糕對甜食的熱情根本擋不住了。

“媽媽,我現在可以吃巧克力嗎?”“媽媽,我可以再吃一顆嗎?”這種要求開始沒完沒了地出現。

他開始一步步試探大人的底線,想方設法地爭取多一點點嚐到甜味的機會。

孩子討價還價完全不好嗎

一開始,對年糕的“得寸進尺”我有點生氣。可仔細一想,小孩子討價還價,真的就完全不好嗎?在努力爭取多吃一顆糖、一塊蛋糕的時候,真正讓年糕感到滿足並快樂的,到底是什麽呢?是掌控感。

對孩子來說,多數的掌控活動並沒有明確的目的性,就像討價還價,就算他們爭取到多吃一顆糖、多看半分鍾動畫片,高興得手舞足蹈,但這並不是因為那顆糖或是那半分鍾動畫片,而是因為他們體驗到了掌控局麵的快樂。

所以,對年糕來說,比多拿一顆糖果、多吃一口蛋糕更感到滿足的是,他發現自己可以通過“談判”,從大人那裏獲得一點掌控感吧!

為了達成某個目的和大人“討價還價”,是孩子與外界的聯係變強的表現。從最初掌控自我,到掌控外物,再到試圖去“掌控”他人,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逐漸成長。

那麽我們怎麽才能既促成這種成長,又不會因一味地滿足孩子而讓他變得嬌慣任性呢?

我身邊有個程序員爸爸,他的做法就很不錯。因為班上孩子很多都有電話手表,他家小孩也想要一塊。但是買哪款呢?小孩當然想買最好看最貴的,但媽媽覺得買個能通話的就行,於是兩人開始了拉鋸戰。作為一個冷靜的程序員,爸爸給小孩指了另外一條路。

爸爸要求小孩自己先去做一份調研報告,統計一下班上同學的電話手表都是哪些品牌、一共有多少種品牌、好朋友們用的又是哪款(因為同品牌的才能互相打電話),然後再和媽媽協商。

最後,當孩子拿著統計結果說“媽媽你再考慮一下,我們可以一起選”的時候,媽媽非常吃驚,雖然知道肯定有人“助攻”,但也對孩子“刮目相看”。

這次全家人的意見很快達成了一致,他們選擇了調查評估後最實用的一款。因為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在調研過程中也加深了對電話手表的認知,孩子不再任性地要求買最貴的那款,“手表之爭”就這麽輕易解決了。

孩子帶來的每個挑戰,都是一個長大的機會

這位爸爸的做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於是對年糕吃甜食這件事,我給全家定了一個原則:不放縱、不嚴禁。

我規定年糕平時在家不能吃甜品,尤其是正餐時間,要麽好好吃飯,要麽餓著。但是在家人生日、外出聚餐、跟爸爸媽媽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可以吃最喜歡的巧克力蛋糕。

我們會愉快地談論甜品的口味,看他用小勺或者小叉,享受著一個小紳士最快樂的時光。我們約定,這樣的甜品日,每周至少會有一次。

這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年糕也真有不好好吃飯的時候,這時奶奶會很著急,而我就要堅持原則,既然不好好吃飯,那就餓一頓吧。

原則的製定,最重要的是大家能一起遵守,我從來不允許家人說“你乖乖聽話就獎勵你一個冰激淩”“把這個飯吃了可以吃棒棒糖”之類的話,如果大人平常就這麽**孩子,靠給好處、講條件管教他們,那麽孩子很容易反過來跟父母講條件。

年糕喜歡吃甜食,我尊重他,每周的甜品日也是為了讓他好好享受美食,這是他的權利,而不是我們用來管教他、讓他順從的方法。

除了影響身體健康的原則性問題,我甚至開始鼓勵孩子討價還價,並做出適當讓步。因為我知道,從討價還價裏獲得的某種掌控感,能讓孩子更好地進行自我管理。

孩子就像大人的一麵鏡子,對於大人的套路,他們總是學得很快。但我們卻常常忽視了孩子其實也有自主意識,討價還價標誌著這種意識的萌芽。

討價還價在某種程度上能夠體現孩子與人協作、主動溝通的能力,這種能力也是精英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與其扼殺孩子討價還價的機會,不如把他們的爭取心和談判氣勢慢慢引導到正途上去。

當孩子能發出自己的聲音,獲得被認可的機會,他的自信和自尊才會逐漸建立。最重要的是,當孩子麵對自己的渴望敢於討價還價,而不隻是唯唯諾諾,就意味著他清楚地知道,無論自己的訴求最終會被父母接納還是拒絕,他有說出來的權利。

從主動提出到能和父母相互協商、達成共識,這不僅意味著父母與孩子之間溝通合作的過程有效,更證明了家庭教育獲得了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