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做親子關係演講的時候,有位家長問我:“我的孩子特別好勝怎麽辦?不管是吃飯、畫畫,還是做遊戲,隻要沒有別人快,或者老師表揚了別的小朋友,沒有表揚他,他就會特別受挫。”

這位家長非常擔心:“孩子將來會不會一點挫折都經受不起?”

我沒有直接給這位家長答案,而是向他提了個問題:“請你反思一下,你們是不是經常要他得第一名?”

別讓“爭第一”的鼓勵變為壓力

相信在很多人的成長經曆裏,都有過父母事事要求“爭第一”的鼓勵。

比如,為了讓小孩多吃飯,大人們會說:“你今天要多吃一點飯,明天就能跑第一了”“你今天好好吃飯,明天就能比誰誰誰厲害了”“我們看看,誰今天吃飯是第一名”。

本來是一天中最應該放鬆、享受的吃飯時光,就這麽硬生生地跟“爭第一”捆綁在了一起。

我們家也出現過這種鼓勵“爭第一”的情況。有一次,幼兒園晚上通知小朋友們在家練習拍球,準備參加運動會。第二天一早,奶奶就對年糕說:“你要加油練拍皮球,這次運動會要得第一名!”

一聽這話,我趕緊上前製止了。

大多數時候,我們對孩子說“爭第一”,其實是想給孩子鼓勵。如果父母總是把“第一”掛在嘴上,這種鼓勵就會給孩子帶來副作用——緊張、焦慮。

我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媽媽請求老師不要用紅墨水批改她兒子的作業,因為那代表了他沒有得到100分,所以孩子一看到紅色就會崩潰。

家長都希望孩子能有勇氣、有信心,不斷超越自己,但這種期望同時也是一種壓力。那些從小被灌輸要當第一的孩子,每件事在他們眼裏都像“紅墨水”,時刻擔心自己做得不夠好,達不到大人的標準,因而反倒更加容易退縮和放棄。

孩子為什麽“什麽都想爭第一”

如果家長總是有意無意地用“第一”來評價孩子,將會破壞孩子對“自我、自尊”評價體係的建設。對自尊心剛開始萌芽的四五歲孩子來說,家長對他“爭第一”的要求和態度隻會讓他覺得:我必須贏,才能被接受和認可。

年糕4歲多的時候,就對自己是不是第一非常介意。

當時,他的體能課上有個計時障礙賽項目,每次比賽結束後教練會直接報出成績。有一次,趁著休息空當,年糕得意揚揚地跑過來跟我說:“媽媽你看到了嗎,我剛才跑了第一名。”

整個比賽過程我看得很仔細,於是迅速糾正他:“不對吧,你前麵還有兩個小朋友,一個1分50秒,一個1分40秒。”

年糕小朋友一聽,馬上就崩潰了:“不對,我就是第一名,你不要說那樣的話了……”

還有一次,他幼兒園同班的一個小女孩到我們家玩,兩個孩子玩扔球遊戲——像扔飛鏢一樣,把球扔到一個有黏性的毛氈圓盤上,圓盤上的每一環都有分數。

小姑娘隨手一扔,扔了個100分,女孩媽媽就很高興地誇了她。年糕小朋友就不開心了——他自己還從來沒有扔過100分呢,就算是他最好的朋友也不行!整個晚上,他的情緒都非常低落。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這種“我最厲害”的想法,是因為他們希望自己成為最好的那個。但是,他們在這個階段還不能區分理想能力和實際能力,而且會低估任務的難度,這就形成了矛盾。在家長看來,這種矛盾就變成了孩子“什麽都想爭第一”“動不動就輸不起”。

爭不爭第一,讓孩子自己選擇

著名主持人楊瀾說過一句話:“現在輸不起的孩子,長大了也贏不了。”麵對輸贏,能夠保持平常心、自己判斷取舍、做出決定的孩子,才不會隻為結果患得患失。

比如,年糕所在的幼兒園後來把拍皮球當作日常練習,而且每次都會公布成績。每節課下來,我都會如實告訴年糕,他現在的水平狀況和在班級裏的排名——雖然能保持在前十名,但並沒有達到他想要的第一。

我告訴他:“你已經很棒了,一開始你都不會拍球,而現在你已經練到能連續拍160個球,媽媽覺得非常驕傲。”

年糕問我:“那我什麽時候能得第一名啊?”

我說:“你要得第一,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從今天開始,每天吃完飯,你就得少玩一會兒,多練習拍球。而且,你可能會比現在更累,因為從160多個球進步到接近200個球是不容易的。”

年糕奮起直追了嗎?沒有。

他糾結了一會兒,覺得還是玩重要,便非常坦然地接受了當時的排名。

當然,我也尊重他的這個選擇:他已經付出了努力,至於得不得第一,那是他自己的決定。

比“爭第一”更重要的,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

我從小也是一個“永遠爭第一”的孩子,學習刻苦,在意排名。可是上大學之後,爹媽不再要求我成績好,我就失去了努力的方向。後來我才發現:學習最棒的動力並不是來自誰告訴你要去做什麽,而應是你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向往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那種內驅力,這些比別人告訴你要去爭第一強大無數倍。

所以,比起能不能拿到第一,我更在乎的是孩子對這個世界的好奇心:他想不想去學習?想不想了解這個世界?能不能從這個過程中收獲自我肯定?

這個小小自我的萌芽,就是孩子願意為成為更好的自己努力的基石。而我們要做的,就是支持這個小小自我的漸漸長大,容忍孩子不同的選擇,尊重孩子做出的真正屬於自己的決定。當孩子麵對挫折和失敗的時候,用正確的溝通和鼓勵與孩子保持良好的關係,讓他知道無論是輸是贏、有沒有拿第一,爸爸媽媽都一樣愛他。這樣,他就可以保持樂觀自信,毫無保留地去愛這個世界,去創造他覺得有價值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