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向來都是大人過著什麽生活,孩子就過什麽生活;家裏是什麽樣,就讓孩子看到什麽樣子。我們既不會刻意讓小孩吃苦,也不會犧牲自己去滿足他的要求。
不妨對孩子“壞”一點
作為一個經常跟著我到處跑的小孩,年糕對坐飛機這事已不感新鮮。但是,自從帶他體驗了一次商務艙之後,再坐經濟艙,他就有意見了。
有一天年糕突然問我:“媽媽,我們為什麽不坐商務艙啊?我想躺著呢!”
果然,小孩都是天生懂得享受的。但是,作為一個成年人,我有責任教他認清現實。我告訴他:“爸爸媽媽帶你出來玩,已經花了很多錢。我們目前的條件隻夠坐經濟艙,如果你喜歡商務艙,長大了努力賺錢,自己去享受。”雖然有點遺憾,但年糕還是表示了認同。
平時家裏有什麽好吃的,我們也不會先盡著年糕。
有一次,朋友送了我們一些蝦餅,年糕很愛吃。五個人,六塊蝦餅,但是年糕卻問:“我能不能吃三塊?”
他的要求被爸爸毫不留情地拒絕了:“我們一人吃一塊,你最多可以吃兩塊。”
這時候,年糕的眼淚就開始在眼眶裏打轉了,爺爺奶奶搶著要把自己的蝦餅分給他,但糕爸很幹脆地把蝦餅塞到爺爺奶奶的碗裏。
安排家庭旅遊也是一樣,我們的原則是全家人參與討論,一起確定行程。我會安排一些適合年糕的項目,滿足他的心願,但絕對不會隻以他為中心。比如,我們在規劃新西蘭行程的時候,有個城市有老爺車博物館,年糕嚷嚷著說想去。但去那裏其實不太順路,會浪費一些時間。糕爸說他不想去,我也投了反對票。麵對2︰1的結果,他乖乖放棄了。
後來,一個朋友的經曆更讓我們覺得這個原則是對的——她為了滿足孩子,韓國遊的整個行程都泡在樂天遊樂場裏,回來後忍不住跟我們吐槽:“那簡直就是花高價去外國的遊樂場玩,那些遊樂設施和國內的沒差多少啊!”
我們家還有一個標準,就是“小孩的東西不能比大人的貴”。
比如買衣服,如果我給自己買衣服的標準是一千元,那小孩按照衣服大小的比例大約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價格最多也是三分之一就足夠了。
印象很深的一次,我們在美國看到盟可睞(Moncler)羽絨服在打折,我就心癢想給年糕買一件,但立刻就被糕爸製止了:“你喜歡就給自己買,給小孩子,不要買這麽貴的東西,結實好穿的就可以了。”
被甜到的同時,我也豁然開朗——作為一個辛辛苦苦賺錢的成年人,最貴的東西應該買給自己和父母。至於小孩子嘛,安全耐用的就好。想要最好的?那是要靠自己去賺的。
所有這些,我們就是想讓他知道:家裏的很多決定並不是以他為中心的。
不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更懂感恩
有人表示擔心:不被視為家庭的中心,小孩會受傷嗎?
不會!每個人天生都有自我中心主義的傾向,小孩由於理智腦發育不成熟,這種傾向就更嚴重了。讓小孩知道,家不是以他為中心的,而是以原則為中心的,他反而更能擺正心態。
在我們家,我們絕不允許對年糕說“都是為了你”這幾個字。每當長輩們跟年糕說:“你看爸爸媽媽那麽不容易,賺錢都是為了你!”我和糕爸都會立刻反駁:“不,我們賺錢是為了自己更好地生活,順帶把孩子養大!”
看起來,我和糕爸真像兩個冷漠的大人啊!但其實,我們並不是不愛孩子,而是因為我們已經把最好的給了孩子,那就是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並不是圍繞他的意誌打轉的,讓他懂得一切得來不易。
這種不以孩子為中心的養育方式,出於我們自己的選擇,卻收獲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副產品:年糕因此更懂得感恩。
有一次,年糕跟我一起看之前旅行的照片。他掰著手指數了數,說:“哇,我去過十個國家了,我好厲害!”糕爸馬上糾正他:“不是你厲害,是你媽媽厲害,是媽媽帶你去了這麽多地方。”
2018年10月,我們去美國西雅圖的飛行博物館的時候,年糕就感恩地說:“我居然來飛行博物館了,好幸運啊!謝謝爸爸媽媽!”
“啃老”的孩子,都是這樣慣出來的
想想小時候那個經典“謊言”:媽媽為了把魚肉省給孩子吃,說自己愛吃魚頭。我們可不想等小孩長大,把自己不要吃的東西塞過來說:“媽,你最愛吃魚頭了!”
太多的社會新聞告訴我們,父母窮盡家庭條件養育孩子,卻養出了“窮人家的富二代”,孩子啃老、自私,還覺得這一切理所應當。
為什麽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父母付出的越多,孩子越覺得無所謂?因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90%的行為習慣都源於模仿,而他們最愛模仿的對象就是父母。但是,在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父母卻把自己變成了照顧孩子吃喝拉撒睡的保姆,孩子從小在家庭裏學習到的不是感恩,而是隻考慮自己。當他們長大了,父母越說“我為了你如何如何”,他們就越厭煩。
所以,孩子懂得感恩,不能用父母的含辛茹苦換來,而應通過“不以孩子為中心”的養育方式培養出來。
而且,我們也非常確定另外一件事:我的孩子以後一定比我更優秀,還用得著我替他操心眼前這一件衣服、一塊蝦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