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可以稱得上是我的“患難姐妹”。她兒子果果和年糕年齡相仿,在應付一個精力旺盛、滿腦子古怪想法的5歲小男孩的過程中,我們有著高度接近的人生體驗。我對她總能保持淡定,心無旁騖地傾聽和認同孩子的感受十分佩服。

Lin也認為自己在給孩子充分的理解和尊重這件事上做得不錯。可是前段時間,在果果接受包皮環切術之後,她突然發現,自己也不過是把“共情”掛在嘴上而已。

比起從排隊就開始哭鬧的小孩,果果從進去到出來都很淡定,一點都沒哭,當時我還很欣慰。沒想到手術後第一次尿尿,他就疼得崩潰了。我覺得做手術當然是會疼的,也覺得自己完全能夠體會他的痛苦。為了安慰他,我講了自己當年動腰椎手術的故事,告訴他疼是術後正常的反應。

可過了一會兒,果果又開始一遍遍念叨自己很疼。我建議他試試深呼吸,並說忍耐一下就好了。但沒想到他卻生氣了:“沒用的!沒用的!我忍耐不了!特別特別疼!”

我老公聽見後訓斥他說:“哪有那麽疼?男子漢怎麽連這點痛都不能忍!”兒子突然大哭起來:“你們又不是我,你們又沒有割!怎麽知道我有多疼!現在小雞雞就好像被打了一針那麽疼,不,有兩針那麽疼!”

他一邊號啕大哭,一邊調動他能想到的詞語來描述自己有多疼。我和老公隻好不停地安慰他,好不容易讓他平複了情緒,我以為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可兩天後,我不小心踢到了凳子。腳指甲磕到後的酸爽直衝腦門,我一下子喊了出來。以前看我磕到都會跑來給我呼呼的兒子,這次卻隻是很淡定地看了我一眼,說:“沒那麽疼的,你忍耐一下就好了。”

Lin猛然發現,她前兩天對兒子說“不疼不疼”的樣子,一定也是這麽傲慢吧。當我們這些大人端著高高在上的姿態,自以為是地想要走進孩子內心世界的時候,卻沒發現這種所謂的“共情”是多麽冰冷。

你的共情是出於理解孩子,還是為了讓他聽話?

跟著育兒書努力學習的這代家長,對共情都一定不陌生吧?孩子如果有負麵情緒或者不好的行為表現,專家就會告訴你:共情!蹲下來,傾聽、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後你就能收獲一個通情達理、乖巧聽話的好孩子。

然而,說起來雲淡風輕的這兩個字,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即便平時尊重理解孩子如Lin,也會因為迫切地想要讓孩子別哭,一不小心就變成一個簡單粗暴的家長。

對更多家長來說,更大的問題在於本末倒置,把共情當作馴服孩子的一個工具。隻要身體蹲下來、耳朵聽到孩子的話,就是共情了嗎?隻要嘴裏說著“我知道你很疼”,你就真的能體會孩子的感覺了嗎?我們“認同孩子的感受,允許他表達自己的情緒”,隻是在用自己的容忍讓孩子變得聽話嗎?

所以,很多家長隻有在孩子惹了麻煩的時候,才願意蹲下來和他“共情”。而當孩子真的渴望溝通的時候,卻發現爸爸媽媽並不關心自己的真實感受,隻是在趁機說教。

於是孩子會變本加厲地發脾氣、胡鬧,因為父母隻關心自己聽不聽話,而不關注自己。就比如麵對孩子發脾氣,很多家長總是覺得說一句“媽媽知道你很生氣”“媽媽知道你很疼”“媽媽知道你很難過”就是共情了。而且,有時這些家長不僅不去理解孩子情緒背後的原因,還要順口接上一句“但你還是應該如何如何”。對孩子來說,這樣的“共情”不過是家長口頭上的敷衍,自己的感受根本沒有得到理解。

“我愛你”,才是共情的前提

共情從來都不是說話術、手段,更不應該抱有什麽目的。它應該是我們和孩子之間心靈溝通的橋梁,是情感流動和分享的過程。這種流動一旦被阻斷,我們就會變成孩子眼中的“怪獸媽媽”。

年糕小的時候,我和他一起讀過一本繪本《我把媽媽變成了鱷魚》,這本書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小男孩菊千代有一天走進廚房,發現有隻鱷魚在廚房裏打開冰箱看裏麵的食物。鱷魚不僅叫出了他的名字,還說它是媽媽。

小男孩想:這隻鱷魚是誰?為什麽它知道我的名字呀?噢,它看起來像是我的媽媽。

可是媽媽為什麽會變成鱷魚?因為在家裏,她總是念叨著:“快去洗澡”“快點吃飯”“快點起床”“快點快點”……

小男孩很傷心,他說:“就算媽媽不說,我也知道自己應該快一點。可是,要怎麽做才能快一點呢?”

媽媽從來不關心他的感受,也不會過問他的想法,就像一隻就會催促的冷冰冰的大鱷魚。可是孩子還是很愛媽媽,不想媽媽變成醜醜的鱷魚。於是他一邊悄悄說“媽媽!你要是偶爾想說‘快點’,你就說吧,我會努力想辦法讓自己快起來的”,一邊又畫了一幅畫,把媽媽“變”了回來。

孩子無時無刻不渴望著我們的關注和理解,總是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去做大人希望他做的事情。那麽我們呢?能不能靜下心來去聽孩子的聲音,認同他的感受?家長不一定要百分百地感同身受,但可以告訴孩子:我在陪著你。這個過程讓我們和孩子彼此都能確定:我愛你。

Lin的這個故事,其實還有一個感人的結尾。在被孩子反駁了以後,Lin想了想,決定和孩子道歉。

她對孩子說:“因為媽媽沒有小雞雞,所以確實沒辦法去真實地感受這種事情,包括爸爸,他沒做過這個手術,因此也不能體會你的感受。因此,我們很容易地跟你說,希望你堅持一下,馬上就好了。但是那天你說像打了針一樣疼,媽媽聽進去了,媽媽是能體會到你的感受的,你是真的很疼才會這樣說吧。”

聽完媽媽的話,果果抱著媽媽說了一句:“媽媽,我是忍不住了,真的好疼啊。”這一次,Lin沒有再讓果果忍耐一下,而是抱著孩子安靜地坐了很久。

Lin的故事給了我很大觸動:孩子真的很聰明,大人是不是真情實意地對待他的感受,他們都知道。他們也很清楚,沒有人能代替他的疼。但在他那麽疼的時候,有人聽到了,有人懂他,這就很好了。孩子想要的,也就是這一點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