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參加一檔綜藝節目錄製,其中一個幼兒園大班的孩子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個孩子踢足球很棒,意誌力和表達力更棒。對於足球訓練的辛苦,他是這麽對主持人說的:“踢足球有時候會受傷,比如手被劃破皮什麽的,但是堅持踢,比賽就會贏。”

看起來,這真是個讓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小孩”。然而跟這個孩子的媽媽交流後我才知道:他原來也是個瘦得弱不禁風的孩子,陽光的性格和結實的身體,都是這兩年堅持踢足球帶來的巨大變化。

所以,沒有人生來就強大,如果你想讓孩子變得強大、自信和快樂,最簡單的入口就是運動。一項擅長的運動,真的可以給孩子帶來自信和很多快樂。

運動,讓年糕成功逆襲

年糕小時候,運動發展一直明顯落後於同齡的孩子:九個半月開始爬,十五個月才會走路;在身材上,他也比同月齡的孩子瘦小。

正因如此,我們一直鼓勵年糕運動。我們希望他從中找到自己的興趣,更希望運動的力量感的體驗能為他注入自信。

年糕不願意嚐試,我們就陪他一起運動;沒有找對合適的運動項目,我們就一個個嚐試。終於在年糕兩歲的時候,速度、力量都偏弱的他,在平衡車這個對平衡感要求很高的項目上,第一次展現出了他的運動能力。

發現自己也有能做好的事,年糕終於被點燃了練習熱情。在爸爸的陪伴和努力下,兩個月後他成了小區裏騎平衡車最好的孩子。更重要的是,平衡車對核心肌肉群的力量訓練,以及身體協調能力都有非常大的幫助,之後年糕學騎自行車的時候,很快就掌握了平衡,可以騎著拆掉輔助輪的自行車上路。這讓他獲得了極大的自信和快樂。

年糕上中班之後,幼兒園對跳繩、拍球之類的體能項目有了要求,為了達到要求,年糕需要經常在家練習。不僅如此,年糕在課餘時間還參加了足球和網球訓練。但是,不管是幼兒園的體能項目,還是足球、網球訓練,雖然練習過程都很辛苦而乏味,但年糕都堅持下來了,並且表現得都還不錯,比如拍球成績可以保持在全班前十名,而在足球訓練方麵也能完成教練的指令和要求。

最重要的是,為了達到自己的目標,他願意去努力,且非常享受努力的過程。抱著成功的信念、享受奮鬥的快樂,無論最後成績如何,他總能從運動中獲得自信和快樂。

從之前身體、體能條件不盡如人意,到現在積極快樂地參加自己喜歡的運動,並表現良好,年糕成功實現了逆襲。

擅長的運動,讓年糕變得自信、快樂

進入集體生活之後,孩子會開始在意別人的看法,並從中建立自我評價、建立社交關係。這個階段,如果孩子掌握了一個可以肯定自己的技能點,他將有很高的自我評價,在社交關係中表現得更自信。在年糕開始上幼兒園後,我對這點有了更深的感受。

剛上幼兒園的時候,年糕放學後不願意和同學們一起走。後來我弄清楚了其中原因。年糕當時就讀的幼兒園就設在小區裏,很多孩子放學後會騎滑板車回家,不過年糕發現那些孩子滑板車都比他騎得好,心思敏感的他就有點受挫,不願跟他們同行。

不過有一天,當他發現同學們都還在騎帶輔助輪的自行車的時候,之前的挫折感頓時煙消雲散:“我自行車騎得比他們好!”

此後,年糕經常會騎著不帶輔助輪的自行車去幼兒園,還會有模有樣地給大家傳授經驗:“我媽媽說了,可以先練平衡車再去騎自行車!”

如何利用運動,“規劃”孩子的自信和快樂

我一直相信,自信和快樂是可以被規劃出來的,而最簡單的入口就是運動。無論哪種運動,都能給孩子帶來好身體、好體能。擁有好身體的孩子,更容易自信和快樂,不會因為一次遭遇失敗就放棄,也不會給許多成長機會自設藩籬。所以,自信和快樂對孩子非常重要,也是我最希望年糕擁有的品質。

而想要養育一個自信、快樂的孩子,可以從規劃每日的運動開始。比如,2~3歲的孩子適合騎平衡車、玩球等;4歲以後可以練習舞蹈、跑步、跆拳道等;再大一點,可以參加一些強調團隊協作的運動,比如足球、籃球等,能讓孩子享受更多被認可的樂趣。

此外,在家庭周末活動中,可以增加一些戶外元素,比如春天放風箏、夏天玩水、秋天爬山撿落葉等,這些活動都是在大自然中鍛煉孩子的好機會。

還有關鍵的一點,不要給孩子否定性的評價,比如,“別拿滑板車了,他玩不好”“他體質不好,別讓他累著”。父母否定性的評價,對孩子的自信而言,不亞於殺傷性武器。很多時候,孩子的“不行”不是真的不行,而是父母的態度讓他認為自己不行。每個孩子的能力發展都有自己的節奏,暫時性的落後很正常。如果父母總是有意無意地流露出孩子“不行”的態度,孩子就會漸漸將這種態度融入對自己的評價,慢慢地,遇到做不成的事情時,他就把原因歸結為自己不可改變的因素,進而放棄繼續嚐試的勇氣和信心。心理學上把這種現象稱作“習得性無助”。最終讓孩子學會否定自己的,正是父母掛在嘴上的一個個“不行”。

我不希望將來年糕給自己的評價隻有,“反正我就是身體不好、運動不好”,所以無論什麽時候,我們都不會說“年糕運動好像不太行啊”。

讓孩子擁有一項喜歡的運動,或培養孩子運動的習慣,是家長送給孩子的一份人生大禮包,而這個大禮包可以讓孩子擁有更健康的體格、更強韌的性格、更多的自信和快樂。這些不正是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