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個慣例:每個周末至少安排一天時間,帶孩子去參加戶外活動。沒想到2019年一開春,就遭遇了一場連下三個月的雨。沒有了戶外活動的孩子,就像蔫掉的花朵,特沒精神。怎麽辦?去商場?去室內遊樂園?

不要,我們還有更好的選擇——博物館。

對逛博物館這事,我們全家都有著極大的熱情。杭州有很多特別棒的博物館,我們仨幾乎已經逛遍了;每到一個城市,我和糕爸都要去當地的博物館看一下。當我們走了很多路、去了很多地方以後,年糕已經把博物館視為和哈利·波特魔法學院一樣神奇的地方。

對我來說,帶孩子逛博物館最深的感觸是,億萬年濃縮的光陰和人類的智慧,會讓成年人也生出難得的謙卑心來。在這裏,我把自己當成年糕的小夥伴,和他一起揣著好奇和渴望,去發現許多平時沒有留意的樂趣。

從興趣點入手,讓孩子愛上博物館

很多人會對帶孩子去博物館抱有疑慮:孩子幾歲去合適?那些艱深的知識他能懂嗎?孩子對博物館的熱情,也許不像對遊樂場那麽高昂,但絕對可以被培養,我的心得就是從他的興趣點下手。

我們第一次帶年糕去博物館是在他3歲的時候,當時特意選了他最感興趣的汽車主題的博物館。站在占據著整整七層樓的汽車博物館裏,鋼鐵小直男臉上那幸福的樣子,簡直比誇媽媽漂亮還真誠!這個時候我才不在乎他能認出多少車型,又能記住多少機械原理。最重要的是,他有了一次愉快的博物館初體驗,也知道了逛博物館的規則:保持安靜,遵守秩序。再說,帶孩子去博物館,哪怕不能完全從他的興趣出發,也能先給他一個豐富適度的外部刺激和浸入式體驗。按糕爸的話說:讓孩子在博物館發呆,總比在商場瞎跑強吧。

隻要孩子大腦裏有了關於博物館的概念:一個很大很大的房子裏擺了很多很多東西,他就有機會在今後慢慢填補上自己的博物館體驗圖譜。

和孩子一起出發,才是逛博物館最大的樂趣

比起如何讓孩子愛上博物館,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自己先愛上博物館。我的方法就是跟孩子一起回到麵對世界的空白狀態,感受“哇,這個真的好有意思”的樂趣。

孩子對新知識的熱情,真的比我們想象的大得多,反而是我們這些成年人,往往封閉了自己對知識的入口。所以,帶年糕逛自然博物館的時候,我一點也不貪心,我們會花很長時間隻逛一間展廳,耐心地陪他看任何他感興趣的東西。比如,當我們看到鸚鵡螺的介紹時,說到它是潛艇的原型。年糕就覺得特別有意思,纏著我問潛艇設計的原理。雖然知道大概是怎麽回事,但要想向他解釋清楚,好像也沒那麽容易。我們隻能通過手機現場查詢資料,給年糕惡補一番。回來後,我又買了一本叫《水下地下》的繪本,裏麵詳細地圖解了潛艇的設計原理和構造,我們還約定好下次再去仔細逛海洋館,海洋館裏可是有中國潛艇“蛟龍號”的模型呢!

博物館,讓孩子領略更生動的世界

在《三聯生活周刊》的一期報道中,美國一位母親談到帶女兒參觀博物館的感想時說:“展品其實在啟發思考,在開啟不同時間、不同空間之間的對話。”我對這個說法有切身體會。之前我們去新西蘭旅行,年糕曾為一個問題困惑很久。因為當時導遊講了一個故事,他說那裏原本是一座荒島,但早期歐洲移民登島的同時,把兔子也帶到了島上,繁殖能力驚人的兔子很快泛濫成災。為了治理兔災,人們就通過引進鼪(黃鼠狼)來控製兔子的數量。

當時這個故事讓年糕很生氣:“小兔子那麽可愛,人們為什麽要故意放壞家夥來吃掉它?”無論我們怎麽解釋,年糕就是不能理解,可愛善良的小兔子到底做錯了什麽。最後這個讓他耿耿於懷的問題,也是在我們逛一個自然博物館時找到了答案。那個展館裏展示了一個完整的生態係統——從一株植物依靠光合作用生長,到食草動物、食肉動物,再到動物的屍體回到泥土,變成植物的養料。

我們告訴他,如果老虎和鼪這樣的食肉動物不吃小動物,那麽它們這個種群就會餓死,生態係統裏就會少掉一種動物。這樣兔子的數量就會變得很多很多,森林裏的植物就都被兔子吃了,整個環境就會因為這樣遭到破壞。食物鏈上的每一種植物、動物都有它存在的意義。

年糕這才第一次了解到,原來小兔子被鼪吃掉也是一件重要的、有價值的事情。再回顧在新西蘭聽到的那個故事,他進一步理解了為什麽人類要對大自然的生態保持敬畏。

逛博物館這事兒,完全可以跟閱讀一樣,成為一種帶孩子認識世界的常規方式,而且它更大型、立體、豐富。尤其當孩子有了一定的閱讀量時,他在書上看到的知識能在博物館中得到印證;或者逛完博物館後,我們再去延展相關主題的閱讀,那樂趣幾乎是翻倍的。

現在,年糕的博物館參觀經驗已經很豐富了,我們也開始嚐試帶他去看有人文曆史故事的博物館。在新西蘭,我們參觀了一個移民博物館,裏麵有一間黑黑的屋子,牆上有很多名字,我們告訴年糕,那些名字屬於在一場戰爭中死去的人。年糕聽後愣了一下,問我:“打仗要死這麽多人?”我也終於有機會跟這個每天喊著“要打仗”的孩子,談一談戰爭是怎麽回事了,以便在他心裏種下一顆“愛與和平”的種子。

無論是增進親子關係、開啟認知,還是拓寬眼界,博物館都是育兒難得的“風水寶地”。但我經常會遺憾地發現,很多家長雖然也帶孩子去博物館,卻白白把這個機會浪費了。他們通常不是讓孩子和各種龐大的動物標本拍照,就是為了節省時間走馬觀花地逛;還有些人更是幹脆任由孩子在博物館裏奔跑,自己在一旁沉迷於手機遊戲。比起做一個引導者,他們更多時候隻做到了一個監督者的角色,這樣又怎麽能讓孩子和自己獲益呢?

在博物館裏,被時光淬煉過的珍貴器物,是啟發孩子思考的絕佳道具。博物館本身,更是帶孩子突破四維空間,得以用過去照亮未來的神奇所在。華盛頓兒童博物館有這樣一句格言:“我聽見就忘記了,我看見就記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不用擔心天氣,不用擔心孩子不喜歡,博物館就在那裏,出發就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