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大人已經看不見龍貓了,隻有小孩能看見。”看完《龍貓》,我蹲下來跟年糕做了個認真的約定,“如果你看見龍貓,要告訴媽媽噢!”

2018年冬天,宮崎駿三十年前的動畫電影《龍貓》終於在國內上映,對於這種經過時間驗證的經典作品,我毫不猶豫地帶年糕進了電影院。

感謝神奇的龍貓,給了我們一次完美的電影院體驗。

一部好電影,讓大人和孩子一起做夢

年糕出生前,看電影是我和糕爸度過周末夜晚很常見的方式。年糕出生後……嗯,也一樣。那些在年糕睡著後兩個人偷偷跑去看電影的夜晚,是我們逃離日常生活的一個出口。

“什麽時候可以帶年糕一起去看電影呢?”這個問題很早就開始在我腦子裏盤旋了,年糕4歲時,當他和糕爸看完整部紀錄片《地球:神奇的一天》後,我覺得,他應該已經做好準備了。

年糕4歲半時,我們去電影院看了《龍貓》。它幾乎符合為低齡孩子進電影院觀影的所有標準:時長86分鍾、純暖心、無暗黑情節、無打鬥場麵、無反麵人物。據說《龍貓》是宮崎駿送給自己孫女的,那也就不難理解,它為什麽能給低齡兒童帶來特別好的體驗了。在宮崎駿的所有動畫片裏,《龍貓》是最純真的。

故事以兩個小女孩的視角展開,軟萌的龍貓、奇幻的貓巴士、細膩的鄉間風景、溫暖的鄉土人情,故事推進的節奏、影片對細節的處理,都可以讓4歲左右的低齡孩子完全融入其中。

當看到兩個小女孩的媽媽住院,年糕就很擔心地問我:“她們的媽媽到底生了什麽病啊?”

小朋友看電影其實會比大人想象得更投入。後來我帶年糕看哆啦A夢大電影,因為有主角被反派抓走的情節,他擔心得不敢看,堅持要離場——畢竟孩子還不知道這一切都是套路。他們為動畫片裏的人物擔心、難過,或是流下眼淚,都是百分百的真情實感。

像《龍貓》這樣沒有強烈衝突的電影,就很適合孩子看。雖然媽媽生病這件事,在孩子的世界裏是一片巨大的陰影,但是龍貓帶來的力量和溫暖擊潰了黑暗,年糕擔心得皺起的眉頭也很快舒展開了。

對大人來說也是一樣,《龍貓》提供的觀影感受很特別:不需要思考,隻需要跟隨本能,感受溫暖和幸福。

這也是我第一次在電影院看到這樣的場麵,雖然滿場都是亂講話亂笑的小孩,但是一點都不討厭,還和電影幾乎融為一體。後排觀眾問:“這是龍貓嗎?”前排觀眾激動地喊:“是的,是的!”等到小女孩們和龍貓一起用魔法讓橡樹長高、跟著龍貓飛上天空的時候,滿場都是“哇”的感歎聲。

在冬天的黃昏看完《龍貓》的感覺,就像泡了個溫泉,從頭到腳都暖洋洋的,我們還帶著這種心情去吃了一頓火鍋,然後手挽手唱著電影裏的主題歌《豆豆龍》回了家——簡直是完美的一天。

帶孩子進電影院前,先做好這些功課

想讓孩子有完美的電影院初體驗,家長還是應該做得更多一些。很多人第一次帶娃進電影院時,都有過災難般的體驗:孩子坐不住、吵鬧、踢前排座椅,甚至失控滿場跑。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局麵,大多數情況下不能怪孩子,是大人的功課做得不夠。

帶孩子進電影院前首先需要做的,毫無疑問就是選片。

國內的院線沒有分齡、分級製度,我見過很多家長的錯誤做法。比如,有的家長帶孩子觀看時長三個小時的《複仇者聯盟》,還有的家長帶孩子觀看全程激戰的《紅海行動》……

為什麽帶孩子看這樣不適合他們看的電影?甚至還有出現在深夜場恐怖片觀影席的小朋友,簡直讓人心疼。家長自己再想看電影,也不能這樣亂來吧!

在過去幾年的育兒文章裏,我強調過很多次,給孩子看的電視、網絡內容,都要經過專家篩選、把關,而給低齡的孩子選電影,更應該是一件特別嚴肅的事情。

哪怕是大品牌出品的動畫片,也不能閉著眼睛就買票,尤其是在這幾年很多動畫片劇情和主題越來越成人化的情況下,我朋友就吐槽過自己帶孩子去看《賽車總動員3》的心理曆程——

一開始我想的是,皮克斯出品必屬佳品。《賽車總動員》前麵兩部既爆笑又熱血,男孩子天然喜歡賽車啊,肯定沒錯,去看吧。結果,看了五分鍾後我發現,這片子的主題竟然是“天才賽車手的英雄遲暮”,對小朋友來說,略深沉啊!半小時後,我發了個朋友圈吐槽“帶孩子看了部適合給大人看的動畫片”。

別的不說,這兩年就連《熊出沒》的動畫大電影,都表現出很強烈的創作野心,開始探討環保、科技進步、父子關係這樣的深刻主題。孩子進電影院後隻會有一個想法:媽媽,這和我想的不一樣啊!

所以,如果選不到《龍貓》這樣既符合大人審美,又能深深打動孩子的完美電影,那就要挑類似《托馬斯和他的朋友們》係列、《巧虎》係列、《小豬佩奇》這種大IP的劇場版,時長控製在80~90分鍾,不要挑戰孩子的耐心和**。

對家長來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準備:做好浪費電影票的打算,如果孩子不喜歡,不能堅持到最後,在打擾別人之前,帶他離場。

選到合適的電影之後,可以提前三天給孩子做好足夠的鋪墊。

去看《龍貓》前,我給年糕看了預告片,向他介紹龍貓,順便問他:“周末要不要和我一起去看《龍貓》啊?”“當然要啊!”小朋友對這種軟萌的生物是沒有抵抗力的。然後我們又一起聽了兩遍《豆豆龍》,年糕還學會了唱其中的一句:“人人心中都有豆豆龍!”

整個後半周,年糕都是在“一起去看《龍貓》”的期待中度過,甚至對我要加班都愉快地接受了:媽媽趕完工作,周六我們就可以去看《龍貓》了!

在孩子的期待值爆表的同時,我也不停地給他灌輸看電影的規則:要安靜,不能打擾別人……雖然《龍貓》的現場亂了套,但是年糕在電影院裏的良好表現,超出了我的預期。

從此以後,每次看電影前,我都會先和他一起看預告片,讓他參與決策,並擁有一票否決權。而且,每次看完一部好電影後的那個星期,我們每晚睡前還會聊一聊劇情,通過重溫這些溫暖的、讓人感動的片段繼續把夢做下去。

直到現在,我們路過池塘,年糕還會說:“那把荷葉,很適合給龍貓當雨傘啊!”

我看過一本真正厲害的育兒書,是一位女作家和她兒子的書信集,它展現了孩子成年後親子關係最完美的可能性:無話不談,葷素不忌。

成年的孩子給媽媽的信裏,會花很長篇幅去描述最近看了一部什麽電影、它講了什麽、對他有什麽觸動。而這,也是我夢想中的場景:今後某一天,在年糕長大後,我們能像真正的朋友那樣,一起分享各自喜歡的電影,去做一些觸及靈魂的交談。

為了達成這個願望,就從現在開始帶孩子去看電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