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剛上幼兒園那年,有次開家長會,主題是“當孩子之間發生了矛盾、衝突或者推搡時,怎麽和他溝通?”

當時現場討論得很熱烈,有位媽媽就講了她非常擔心孩子在幼兒園受欺負,可又不知道怎麽辦。講到最後,她情緒有點失控,直接站起來問:“誰家孩子弄傷了我女兒?”

這樣的反應讓大家有點驚訝,底下有人就說:“問自己孩子啊,她總知道的。”

結果這位媽媽情緒更激動了:“我家孩子不擅長表達,問了好幾次她都不肯說!”

這位媽媽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孩子小時候天天和我們在一起,他身上發生了什麽,我們都很清楚。可上了幼兒園之後,他就要獨立麵對很多問題。這個時候我們就免不了要擔心:他遇到麻煩能不能解決?受欺負了怎麽辦?

越擔心,就越想追著問清楚;可越追著問,孩子就越是什麽都不肯說。

就像年糕剛上幼兒園的時候,我也特別想知道他每天發生了什麽。一放學,我就開始各種追問:“午飯吃了啥?”“今天和誰玩了?”“認識了哪些新同學,都叫什麽名字呀?”

結果呢?年糕大人通常是啥也不肯說!更別指望他會主動和我們分享了。有一次,幼兒園老師在群裏表揚了一些小朋友的手工作品,裏麵就有年糕的,但他回家後卻提都沒有提一句。

連得到表揚都不肯和我們分享,我就更擔心當他遇到問題時,不會向我們求助了。

用對溝通方式,孩子會主動向你傾吐

雖然我並不想做一個時刻盤旋在孩子頭頂的“直升機父母”,但仍希望孩子能夠和我們分享他的快樂和煩惱;更希望他能明白,任何時候他的感受都能得到我們的理解和支持。

他的人生還很長,如果現在就已經失去和父母溝通的入口,那麽將來遇到挫折、困境、麻煩的時候,又怎麽懂得向父母求助呢?

我不相信孩子的“不肯說”,是因為“天生就不會表達”,一定是溝通方式出了問題。

那個時候,幸虧糕爸及時給我“上了一課”。

他沒追著年糕問東問西,而是把他拉到一旁悄悄說:“現在你來和爸爸分享一個媽媽也不知道的小秘密吧。”

年糕看看他又看看我,突然就湊到爸爸耳邊,父子倆一來一回開始聊了!

聊完以後,糕爸還當著年糕的麵,特別“得意”地跟我炫耀:“那我現在比媽媽多知道一個年糕的小秘密啦,這個秘密隻有我們知道。”

看到糕爸出這一招,我的理智全回來了。對呀,讓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像成年人一樣,表達清楚自己的情緒,還要講清楚發生了什麽事情,要求真的太高了!

用對的方式和孩子溝通特別重要。

於是第二天,年糕回到家,我想問他當天有沒有午睡好,就用了一個玩遊戲的辦法:角色互換。

我對他說:“現在我是寶寶,你來做老師,我們要準備午睡了。”

年糕像模像樣地走過來,在我的兩邊臉頰和額頭上分別點了一下,然後說:“午安。”

我立刻裝出睡著的樣子。

他又在邊上推推我說:“不是這樣,要先把褲子脫掉,然後藏進被子,我還要先假裝閉一會兒眼睛才能睡著呢。”

嗯,小孩,從你的“提醒”裏,媽媽可是得到了很多信息喲。

愛的責備,讓孩子不敢向你表達他發生了什麽

孩子遇到事情不和大人說,除了不會表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家長的情緒給了他很糟糕的信號。

有一次,年糕在路上摔了一跤,爬起來以後的第一句話就是“不要告訴奶奶”。

如果奶奶聽到他這樣說,一定會很傷心吧?畢竟平時照顧他最多的是奶奶,最心疼他的也是奶奶。

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在他的經驗裏,摔跤會被奶奶責備“怎麽這麽不小心”“看看吧,走路不小心才會摔倒”。

雖然奶奶是出於心疼,但在孩子簡單的邏輯裏,這就是批評他沒有做好。

於是我認真地對年糕說:“奶奶不會罵你,但如果你摔傷了,我們會心疼。”

正麵表達你的關心,比“愛的責備”更有效果。後來年糕就記住了,走路的時候要注意安全,有時不小心跌倒了也會和我們說。

敏感的孩子能輕易捕捉到家長的焦慮,並把這種焦慮歸因為“自己做錯了事情”。當大人頻頻給孩子傳遞出緊張的情緒,孩子就會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很大的事情,從而對發生的事隱而不報。

隻有在肯定自己身上所發生的事情能夠被平靜地接受時,孩子才願意放心地讓你知道他發生了什麽事。

積極示範,孩子遇到麻煩會主動求助

想要更多觀察孩子的生活,遊戲是最快速有效的方法。但真正有效的溝通,還是要讓孩子能夠“說出來”,“你想知道的,讓孩子自己來告訴你”。對此,我一個朋友的做法很值得參考。

她家孩子入園前,全家人鄭重其事地開始了一個“聊天時間”。

他們告訴孩子,以後每個周六晚上,全家都要來聊聊本周遇到的開心的或者不開心的事。

一開始大家都沒想好要怎麽做好這件事,聊天的畫風經常會變得稀奇古怪。比如爸爸說:“我不開心的事,是前天下班路上看到有隻小貓被車撞了。”媽媽說:“昨天中午的飯不好吃,我不太開心。”孩子就隻會模仿爸爸媽媽,一會兒說自己看到小狗被車撞了,一會兒又說看到小老鼠被車撞了。

堅持了幾周之後,他們聊得越來越放鬆,聊天變成了他們生活裏很自然的一部分。

後來有天晚上睡覺前,孩子突然說:今天想和爸爸媽媽聊一聊。

原來,他白天在幼兒園和一個小朋友發生了衝突,被那個小朋友推了一下。他覺得那個小朋友應該向他道歉,但是那個孩子並沒有那麽做,所以他有點不高興。

那天晚上,朋友和孩子聊了很久,聊遇到這種事應該怎麽辦,也說到做錯事要不要道歉。

後來朋友很欣慰地和我們說,她現在一點都不擔心孩子在外麵受到欺負或遇到麻煩會瞞著她。因為她知道,無論什麽時候,孩子都會把她當作最信任的朋友。

“有空了,就坐下來聊一聊”,現在成了我們全家人習以為常又非常重視的事。日常工作再忙,我每周也會抽出時間和兒子聊一聊,我們最近有什麽想法、他最近生活有什麽變化,或者最近對什麽電影感興趣。

有天看到新聞在講美國大火的事情,我們很自然地就從加州大火聊到了一些相關現狀,比如這件事和全球變暖有關係嗎?為什麽美國每年都會發生大火?甚至美國的大火會對遙遠的南極產生怎樣的影響?

雖然年糕對這些事情未必能夠完全理解,但我們希望他能感受到,世界上每個角落正在發生的事情,都和他有密切的關係。

我現在非常確定,即便年糕將來長大獨立,有了自己的圈子和我可能不了解的工作,但我們之間除了“午飯吃了什麽”“天冷了多穿點”,還會有許許多多聊不完的有趣話題——即便一把年紀了,我在孩子眼裏依然是個有趣媽媽,還有什麽是比這更棒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