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探索思考

老舍先生很多小說作品都有一個重要特征,即幽默諷刺,並且那些被諷刺的人與事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極為典型的例子。標題用“醉話”打破了新年本應有的和諧美滿,預示著本文的描寫對象很可能不是什麽“正派人”。

閱讀批注

大新年的,要不喝醉一回,還算得了英雄好漢麽?1喝醉而去悶睡半日,簡直是白糟蹋了那點酒。喝醉必須說醉話,其重要至少等於新年必須喝醉。

1 正話反說

醉酒通常被認為是不理性的、缺乏自控力的表現,醉酒後的姿態也往往很不體麵,因此人們對醉漢的態度大多是輕視和不屑。此處用反問句式表達“喝醉酒才算英雄好漢”,是模仿醉酒之人的口吻,表現他們自以為是的心理。

醉話比詩話詞話官話的價值都大,特別是在新年。比如,你恨某人,就想罵他猴崽子一頓。可是平日的生活,以清醒溫和為貴,怎好大睜白眼的罵陣一番?到了新年,有必須喝醉的機會,不乘此時節把一年的“儲蓄罵”都傾瀉淨盡,等待何時?於是乎罵矣。一罵,心中自然痛快,且覺得頗有英雄氣概。因此,來年的事業也許更順當,更風光;在元旦或大年初二已自許為英雄,一歲之計在於春也。2反之,酒隻兩盅,菜過五味,欲哭無淚,欲笑無由。隻好哼哼唧唧嚕哩嚕蘇,如老母雞然,則癩狗見了也多咬你兩聲,豈能成為民族的英雄?

2 反諷

作者所描寫的這類人平日裏不願做實事,不敢說真話,活得畏畏縮縮,但又心胸狹窄,內心積怨很多,隻能到了年節下這種特殊時刻借著酒勁兒發泄出來。作者說他們的虛偽矯飾是“清醒溫和”,借酒撒潑是“英雄氣概”,反諷批判之意溢於言表。

再說,處此文明世界,女扮男裝。許多許多男子大漢在家中乾綱不振。欲恢複男權,以求平等,此其時矣。你得喝醉喲,不然哪裏敢!既醉,則挑鼻子弄眼,不必提名道姓,而以散文詩冷嘲,繼以熱罵:頭發燙得像雞窩,能孵小雞麽?曲線美、直線美又幾個錢一斤?老子的錢是容易掙得?3哼!諸如此類,無須管層次清楚與否,但求氣勢暢利。每當少為停頓,則加一哼,哼出兩道白氣,這麽一來,家中女性,必都惶恐。如不惶恐,則拉過一個——以老婆為最合適——打上幾拳。即使因此而罰跪床前,但床前終少見證,而醉罵則廣播四鄰,其聲勢極不相同,威風到底是男子漢的。鬧過之後,如有必要,得請她看電影;雖發是雞窩如故,且未孵出小雞,究竟得顯出不平凡的親密。即使完全失敗,跪在床前也不見原諒,到底酒力熱及四肢,不至著涼害病,多跪一會兒正自無損。這自然是附帶的利益,不在話下。無論怎說,你總得給女性們一手兒瞧瞧,縱不能一戰成功,也給了她們個有力的暗示——你並不是泥人喲。4久而久之,隻要你努力,至少也使她們明白過來:你有時候也曾鬧脾氣,而跪在床前殊非完全投降的意思。

3 語言描寫

文章整體的行文風格文雅正式,但在描寫人物的語言時卻專門用了粗俗的大白話,有意製造強烈的對比,不僅生動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也進一步強化了本文的反諷基調。

4 巧用語氣詞

“喲”這個語氣詞用於句末常常是為了強調說話內容,提醒對方引起重視,而用在這一句的語境中則產生了非常逗趣的效果。這類人的窩囊無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他們卻偏還跟別人強調自己“並不是泥人”,毫無自知之明,仿佛小醜自取其辱。

至若年底搪債,醉話尤為必需。討債的來了,見麵你先噴他一口酒氣,他的威風馬上得降低好多,然後,他說東,你說西,他說欠債還錢,你唱《四郎探母》。雖曰無賴,但過了酒勁,日後見麵,大有話說。此“尖頭曼”之所以為“尖頭曼”也。

醉話之功,不止於此,要在善於運用。秘訣在這裏:酒喝到八成,心中還記得“莫談國事”,把不該說的留下;可以說的,如罵友人與恫嚇女性,則以酒力充分活動想象力,務使自己成為浪漫的英雄。罵到傷心之處,宜緊緊搖頭,使眼淚橫流,自增殺氣。5

5 神態描寫

醉酒之人沉浸在自己想象的“悲壯”氛圍中,這一神態描寫則是從旁觀者視角看他們此時的狀態。他們自以為在旁人眼中很有氣魄,但“罵”“搖頭”“橫流”“自增殺氣”等一係列細節的浮誇造作才是旁人對他們真正的感覺。

當是時也,切莫題詞寄信,以免留叛逆的痕跡。必欲藝術的發泄酒性,可以在窗紙上或院壁上作畫。畫完題“醉墨”二字,豪放之情乃萬古不朽。

閱讀賞析

眾所周知,老舍先生在幽默諷刺的寫作方麵有著很高的造詣,很多經典片段堪稱神來之筆,讓人在捧腹大笑之餘,歎服作者的機敏睿智。

本文諷刺批判了現實生活中那些虛偽卑瑣的人,他們平日裏無甚作為,隻能借著酒勁發泄心中的不滿,但酒醒過後依舊不思進取,怨天尤人。作者鄙夷這樣的人,以他們喝醉時的言行舉止為素材,嘲笑他們隻在頭腦不清醒的時候有一點兒假想的自尊。作品妙語連珠,幾乎每段都能摘錄出來以供幽默諷刺教學使用,其主要手法是運用反諷,故意用“英雄氣概”“男子漢”“尖頭曼”“浪漫”“藝術”等詞來描述無賴醉漢的醜態,讓讀者細品其中的荒誕可笑。

運用反諷需要注意一點:諷刺的力道輕重能體現作者的態度。本文的諷刺就屬於“很重”的那一類,因為和本書前篇相對溫和的《差不多先生傳》不同,這篇對待所諷刺之人隻有純粹的蔑視和唾棄,而無指望他們會改善的信心。所以我們在寫作中運用反諷技巧時,要收放有度,不能隻顧及語言的幽默效果而模糊了自己的態度。

閱讀延伸

1.為什麽這些醉漢們在平日裏不敢表達他們的真實想法?

2.文中所描寫的是對某類人的概括,你是否因作者的描寫而想起類似的經典文學形象?

3.你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喝醉的人嗎?你怎樣看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