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探索思考
馬宗融先生是老舍先生的另一位文友。文章標題向我們暗示著馬先生的“時間觀念”是與眾不同的,值得專門來寫一寫。以“時間觀念”為題材的文章比較少見,我們可以看看老舍先生從什麽角度來寫。
閱讀批注
馬宗融先生的表大概是、我想是一個裝飾品。無論約他開會,還是吃飯,他總遲到一個多鍾頭,他的表並不慢。1
1 側麵表現,提示中心
本文從“時間觀念”這個主題入手,記述了馬宗融先生的一些趣事。作者沒有直截了當地說“馬宗融先生缺乏時間觀念”,而是用“手表”這一象征時間的事物從側麵進行表現,引出主要內容。馬先生的手表“是一個裝飾品”,意味著對馬先生來說,時間不重要。
來重慶,他多半是住在白象街的作家書屋。有的說也罷,沒的說也罷,他總要談到夜裏兩三點鍾。假若不是別人都困得不出一聲了,他還想不起上床去。有人陪著他談,他能一直坐到第二天夜裏兩點鍾。表、月亮、太陽,都不能引起他注意到時間。
比如說吧,下午三點他須到觀音岩去開會,到兩點半他還毫無動靜。“宗融兄,不是三點有會嗎?該走了吧?”有人這樣提醒他,他馬上去戴上帽子,提起那有茶碗口粗的木棒,向外走。“七點吃飯。早回來呀!”大家告訴他。他回答聲“一定回來”,便匆匆地走出去。2
2 語言動作描寫
“戴”“提”“向外走”,一係列動作連貫進行,接著突然插上兩句對話,使之短暫停頓,然後“匆匆地走”,仿佛在對話部分蓄了蓄力,此時的動作就加了點速度,更緊迫了一些。行文張弛有度,節奏感強。
到三點的時候,你若出去,你會看見馬宗融先生在門口與一位老太婆,或是兩個小學生,談話兒呢!即使不是這樣,他在五點以前也不會走到觀音岩。路上每遇到一位熟人,便要談,至少有十分鍾的話。若遇上打架吵嘴的,他得過去解勸,還許把別人勸開,而他與另一位勸架的打起來!遇上某處起火,他得幫著去救。有人追趕扒手,他必然得加入,非捉到不可。看見某種新東西,他得過去問問價錢,不管買與不買。看到戲報子,馬上他去借電話,問還有票沒有……這樣,他從白象街到觀音岩,可以走一天,幸而他記得開會那件事,所以隻走兩三個鍾頭,到了開會的地方,即使大家已經散了會,他也得坐兩點鍾,他跟誰都談得來,都談得有趣,很親切,很細膩。有人剛買一條繩子,他馬上拿過來練習跳繩——五十歲了啊!3
3 對比反差
五十歲已經不算年輕,且跳繩是一項比較劇烈的運動,但在馬先生眼裏,時間不重要,年齡仿佛也不重要,即使年齡大,也不妨礙他像年輕人一樣活動。文章寫到這裏,讀者已能察覺到作者的態度:馬先生的時間總是白天,馬先生的心態也總是青年,這是值得敬佩的。
七點,他想起來回白象街吃飯,歸路上,又照樣的勸架,救人,追賊,問物價,打電話……至早,他在八點半左右走到目的地。滿頭大汗,三步當作兩步走的。他走了進來,飯早已開過了。
所以,我們與友人定約會的時候,若說隨便什麽時間,早晨也好,晚上也好,反正我一天不出門,你哪時來也可以,我們便說“馬宗融的時間吧”!
閱讀賞析
這篇文章看似寫的是馬宗融先生的時間觀念,實際上表現的是馬宗融先生的個性。時間觀念指人對時間的覺察和感知,具備時間觀念的人做起事來有計劃、講效率,凡事有條不紊,能很好地掌控生活和工作的節奏,不致手忙腳亂。而馬先生卻是一個“沒有時間觀念”的人。
缺乏時間觀念通常都被認為是不好的,常常和散漫、拖延、不認真聯係在一起。而在本文中,“沒有時間觀念”的馬先生卻顯得十分真誠可愛,這有賴於作者使用的幽默調侃的語氣。在文中前三段裏,作者隻是簡單介紹了馬先生缺乏時間觀念的習慣,顯出一點對這位朋友無可奈何的苦笑;從第四段起解釋馬先生做事總是遲到的原因,慢慢表露出對馬先生理解甚至讚賞的笑,一種友好善意的戲謔。
一個人沒有時間觀念,或是因為不認真、不在乎,而馬先生恰恰是因為太認真、太在乎。他對人對事熱心赤忱,一旦做什麽,就十分投入,容易進入忘我境界,自然也忘了時間。這樣的人不大遵守社會常規,有時顯得莽撞,容易被詬病“情商不足”。但是,對人生如此充滿好奇和熱情,同時又專注而忠於自我的品格,是“赤子之心”,對文藝創作者來說更是彌足珍貴。作者也正是抱著這樣的態度來書寫馬先生,用幽默調侃表達了對他的包容和肯定。
閱讀延伸
1.馬先生常常不守時,是因為不知道時間嗎?
2.馬先生出門路上通常都會做些什麽事?
3.試分析,為什麽馬先生能和任何人“都談得來,都談得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