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
探索思考
一座屋子裏外的情形往往能體現屋子主人的個性和境況,尤其是物品細節。本文的主角是創辦了“作家書屋”的姚蓬子先生,作者借物喻人,讓讀者通過姚先生的一方特別的硯台來認識他。
閱讀批注
作家書屋是個神秘的地方,不信你交到那裏一份文稿,而三五日後再親自去索回,你就必定不說我扯謊了。
進到書屋,十之八九你找不到書屋的主人——姚蓬子先生。他不定在哪裏藏著呢。他的被褥是稿子,他的枕頭是稿子,他的桌上、椅上、窗台上……全是稿子。1
1 環境描寫
用描寫環境的方式給讀者製造了對人物的第一印象。雖然“找不到”人物,但滿屋子鋪天蓋地的文稿已經反映出了屋子主人的日常生活狀態,從側麵描繪了人物隨意灑脫的個性。
簡單的說吧,他被稿子埋起來了。當你要稿子的時候,你可以看見一個奇跡。假如說尊稿是十張紙寫的吧,書屋主人會由枕頭底下翻出兩張,由褲袋裏掏出三張,書架裏找出兩張,窗子上揭下一張,還欠兩張。你別忙,他會由老鼠洞裏拉出那兩張,一點也不少。
單說蓬子先生的那塊硯台,也足夠驚人了!那是塊無法形容的石硯。不圓不方,有許多角兒,有任何角度。有一點沿兒,豁口甚多,底子最奇,四周翹起,中間的一點凸出,如元寶之背,它會像陀螺似的在桌子上亂轉,還會一頭高一頭低地傾斜,如浪中之船。我老以為孫悟空就是由這塊石頭跳出去的!2
2 類比比喻
將硯台凸出的部分和元寶中部凸出的部分類比,是表現硯台的外觀特征;將硯台比喻成一隻陀螺或一艘船,是表現硯台的動態特征;將硯台比作吸收天地精華、孕育出孫悟空的靈石,是表現硯台所承載的精神內涵。這些比喻頗具幽默感,把一塊硯台寫出了活力四射、頑皮自信的感覺。
到磨墨的時候,它會由桌子這一端滾到那一端,而且響如快跑的馬車。我每晚十時必就寢,而對門兒書屋的主人要辦事辦到天亮。從十時到天亮,他至少有十次,一次比一次響——到夜最靜的時候,大概連南岸都感到一點震動。3從我到白象街起,我沒做過一個好夢,剛一入夢,硯台來了一陣雷雨,夢為之斷。在夏天,硯一響,我就起來拿臭蟲。冬天可就不好辦,隻好咳嗽幾聲,使之聞之。
3 誇張描述,動靜互襯
“一次比一次響”“南岸都感到一點震動”是作者主觀上感覺聲音很大且越來越大,表現了作者對硯台噪聲的忍耐越來越接近極限。用這一誇張手法描寫硯台噪聲之劇烈的同時也用到了動靜互襯,安靜的深夜和噪聲互為襯托,顯得夜更靜、噪聲更響,呈現出大家都已經沉沉入睡,而姚先生還活力充沛的情形。
現在,我已交給作家書屋一本書,等到出版,我必定破費幾十元,送給書屋主人一塊平底的,不出聲的硯台!
閱讀賞析
讀罷全文我們發現,在這篇和姚蓬子先生有關的文章裏,姚先生卻壓根兒沒有“露麵”,當我們回想的時候,腦海中的印象隻有鋪滿整個屋子的稿紙和一方底子不平的硯台。然而,我們又仿佛確實看到了姚先生本人,一個勤奮、節儉、不拘小節的文藝工作者形象栩栩如生。
作者先是調侃姚先生不整理房間,到處是稿紙,一份文稿能分成好幾個部分散落在房間各處;接著又笑話姚先生的硯台粗糙破舊,使用的時候滾來轉去,還發出噪音;最後嘲諷那破硯台的噪音常常持續整夜,擾人清夢。作者寫這些時都帶著朋友間互開玩笑的親切感,表麵上是“損”,實際上是“誇”。勤奮的姚先生幾乎隨時隨地在工作,他就像他的硯台一樣,不甚整潔美觀,卻活力充沛,勤奮而不知疲倦。
作者的幽默裏包含著對姚先生的欽佩和體恤——欽佩姚先生的勤奮,體恤他的拮據。作為同行及朋友,這種精神上的理解和物質上的支持特別珍貴。
閱讀延伸
1.作者為什麽說作家書屋是一個“神秘的地方”?
2.作者說姚先生的硯台是“無法形容的”,其真正的含義是什麽?
3.你是否觀察過自己或同學的文具?它們有著怎樣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