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
探索思考
“端午的鴨蛋”就是鹹鴨蛋。不同於作者在本書《手把肉》裏所寫的那些帶有很強的地域色彩的食物,鹹鴨蛋是人人都吃過的家常小食。作者是如何從這樣平平無奇的食物中發掘它獨特的一麵呢?
閱讀批注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係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係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線纏成小粽子,裏頭裝了香麵,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1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幹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麵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麽?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別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隻是裏麵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著後不響,隻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著的黃煙子丟在櫥櫃下麵,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板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裏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顏色的菜。十二紅裏我隻記得有炒紅莧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隻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莧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1 白描
文章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列舉了作者家鄉的端午節習俗。作者寫了係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三項具體習俗,每一項描述都是“大白話”,沒有任何情感渲染或辭藻修飾,簡單明了,平實樸素。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於醃鴨蛋。高郵鹹鴨蛋於是出了名。2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裏出鹹鴨蛋!”上海的賣醃臘的店鋪裏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別標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別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別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隻是切開之後,裏麵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3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確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隨園食單·小菜單》有“醃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並不會做菜。但是《醃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2 快速入題
本文的主角是鴨蛋,作者意圖用端午引出鴨蛋,在前文用了較大的篇幅寫端午,此處則僅用了一兩行正式進入主題,從“水鄉”“鴨多”到“鴨蛋多”“善醃鴨蛋”,邏輯簡潔,語言利落。
3 正話反說
作者故意弱化高郵雙黃鹹鴨蛋的特別,對外地人讚賞高郵鴨蛋也別別扭扭地表示“不大高興”,是基於作者對家鄉出產之物有過於熟悉親切的情感,像對至親之人撒嬌或玩鬧似的,有種言不由衷的“嫌棄”。
“醃蛋以高郵為佳,顏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4
4 引經據典
關於“吃”的文章總少不了引用曆史記載或典故,尤其像這一段對鹹鴨蛋“形、色、質、味”的記錄,不僅可以為這個主題增加一定的曆史文化背景,使之顯得“厚重”、有底蘊,也可以借用原文中對於鹹鴨蛋的文字描述,來補充和豐富文章的細節,使文章更“好看”。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別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為別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著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5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麽鹹鴨蛋呢!端午節,我們那裏的孩子興掛“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麽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別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裏,掛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麽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6鴨蛋絡子掛了多半天,什麽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裏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醃不久,隻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5 細節描寫
這幾句主要描寫了鹹鴨蛋蛋黃的“油多”和“色紅”。在表現“油多”時,作者用一個擬聲詞“吱”把蛋黃油多到直往外冒的動態十分形象地呈現了出來,極具畫麵感;而表現“色紅”時,則用“朱砂豆腐”這道菜的名字從旁體現,表示其蛋黃色澤“紅如朱砂”。細節捕捉精準,表現生動。
6 借物抒情
鹹鴨蛋寄托著作者的鄉思鄉情,是他童年記憶中的重要部分。在外人眼中,“鴨蛋有什麽可挑的呢”,裝在絡子裏掛在胸前的鴨蛋又“有什麽好看呢”,可是對兒時的作者來說,這是莫大的快樂。作者寫作本文時已年屆花甲,隔著半個多世紀去看自己的童年時光,竟也感覺像個外人了。這兩句自問自答透出了濃濃的惆悵感。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裏麵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裏,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裏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麽?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號字,大概是不行的。7
7 開放結尾
作者從“吃鴨蛋”寫到“玩鴨蛋”,又由“鴨蛋殼裝螢火蟲”聯想到“囊螢映雪”的典故,竟還聊到了書籍字號上,並就此停筆,故意生出這樣一段“枝節”,打破傳統作文嚴謹閉合的結構,如同紀錄片旁白,製造了尋味和想象的空間。
閱讀賞析
本文的主角是我們每個人都吃過的、無論樣貌結構都平平無奇的鹹鴨蛋。對它無甚感覺的人或許興趣不大,喜歡它的人也可能頂多對它在感官方麵帶來的享受有個印象,沒有其他更多的感想。然而作者卻不一樣,鹹鴨蛋對他有著特殊的意義。
文章第一段用白描的手法敘述了端午節的各種常見習俗,一樣一樣地道來,沒有特殊的結構技巧,平實如大白話,卻有十分豐富的細節,這是其引人入勝的關鍵所在。作者由端午的習俗引入端午的節慶食物鹹鴨蛋時,用鹹鴨蛋的重要外觀特征——蛋黃的紅——作為轉場,接下來便開始重點講述家鄉鴨蛋的產量之多、鴨蛋的吃法、小孩子對鴨蛋殼的利用,最後還聯想到了“囊螢映雪”的典故。
細看下來,作者對鹹鴨蛋如何美味的描寫不多,而多著墨於和鹹鴨蛋相關的人文背景,這和《手把肉》的寫法相比很不一樣。原因大概就在於,對作者來說,鹹鴨蛋是家鄉出產之物,吃或許是其次,重要的是那份對故鄉的眷念之情。盡管作者不時地說“還不就是個鴨蛋”“鴨蛋有什麽可挑的呢”“這有什麽好看呢”,但細品之下,讀者感覺這些話似乎並不是不屑的反問,而更像是親友之間無拘束的調侃。畢竟,能讓作者忍不住為它寫文章,本身就已說明了作者對它的情感。
閱讀延伸
1.作者家鄉的端午節都有哪些習俗?
2.高郵鴨蛋具有哪些特征?
3.你的家鄉有什麽特產嗎?試著查閱資料,了解一下它的相關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