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聖陶

探索思考

葉聖陶先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他這篇文章的標題是一個引人深思的短句。夜晚降臨代表著一天結束,“晚睡”則意味著有未竟之事。作者認為,心中沒有未竟之事便是幸福,這將如何做到呢?

閱讀批注

學校規定晚上十點鍾熄第一次燈,一刻鍾之後熄第二次,再一刻鍾之後,燈又熄了,這就再也不亮了,直到第二天天黑了的時候。

雖說熄燈有一定的時間,我可向來不準時睡覺。人累了,眼睛隻少用竹片兒來撐開的時候,不管它八點九點,就倒在**,一覺睡到大天亮。勤奮的時候,鍾打了十下還坐著看書,對於一次又一次的熄燈,不免產生怨恨,好像受著一種極大的威脅,想反抗又不能,除了乖乖地立刻上床,免得等會兒暗中摸索,此外再沒有更好的辦法了。1

1 擬人

將黑夜比作壓迫者,突顯出黑夜降臨時的不留餘地和不容反抗的強大力量,突顯作者麵對黑暗時無可奈何的心情。同時也鋪墊了主題:黑夜降臨這件事是無法改變的,能改變的隻有我們自己。

這種經驗也不止一回了,每一回總使我對於時間的不肯停留,發生一種莫名其妙的畏懼與憎恨。

或者是第二天的功課沒有預備好,或者是正在讀一本小說,讀得津津有味。第一次熄燈了,我不上床,心裏想:反正還有半個鍾頭,不妨再看一會兒。等到第二次燈又熄了,還是舍不得放下手裏的書,便朝自己說:“再看五分鍾吧。”直挨到不能再挨,光明的時間隻剩一兩分鍾了,這才丟下書本,趕忙鋪床,結果常常是鞋也沒來得及脫,燈就熄了。2整個屋子黑漆漆的,我就摸著枕頭的位置,慢慢地把身子放穩。我把眼睛睜得大大的,想在黑暗中找見一點光亮,可是除了一些黑的更黑的形象以外,什麽也分辨不清。於是我向黑暗屈服了,心裏充滿了受辱的委屈,漸漸進入夢境。

2 心理、動作描寫

這一段描寫了作者在熄燈前的心理狀態和熄燈後的動作。作者用“第一次熄燈”和“第二次熄燈”作為節點,先是“不妨再看一會兒”,接著是“再看五分鍾吧”,時間長度越來越具體,說明剩下的時間越來越短,顯示出作者的心理越來越緊張。隨後作者用“丟”“趕忙”“沒來得及……就……”等描寫熄燈之後動作的匆忙慌張,將爭分奪秒的急迫感充分表現了出來。

這種受著時間威脅的情緒,有幾個晚上特別濃重。為了怕摸黑鋪被解衣,我決定在熄燈之前上床,就此躺著看書,直到最後一秒鍾。可是,每當熄了第二次燈以後,心情就緊張起來了。明知一刻鍾的時間會極快地溜過去,卻想在這短短的時間中讀到某一頁的某一段,就不由自主地時時估量那剩下的時間,“大概還有八分鍾了”,“至多隻剩五分鍾了”,眼睛像跑馬似的掠過那一行一行的小字。離我預計看完的段落越近,四周立刻變成黑暗的可能性就越大。我用了我所有的力量爭取時間,隻有三行了,隻有兩行了,最後一行了,可是——可是燈熄了,無情地熄了,再也沒法知道那最後幾個是什麽字。我睜大了眼睛希望目光能穿過那黑暗找到一點兒光明,享受一點兒勝過時間的驕傲。然而,黑暗既深且廣,沒有邊際,我的失敗是注定的了。3

3 提示中心

作者以自己在學校宿舍睡前讀書的經曆開篇,試圖從現實生活切入人生哲理,此處是文章內容從讀書小事轉向人生大事的過渡句,作者以此提示讀者本文所要表現的主題並不止步於讀書這件事,還有更深層次的探討。

要是我能重新把電燈開亮,要是我能點上油燈,要是我能讓時間溜過而不影響我享受光亮,那麽這種感受威脅的滋味再也不會有了。可是我不能,除了躺在黑暗之中抱怨以外,我什麽也不能。

“要是白天多看一分鍾的書就好了。”

“要是白天能多讀半點鍾,今晚就能把這本書讀完了。”

要是白天曾珍惜時間,要是白天曾珍惜光亮,如同對待熄燈前的一分一秒那樣,我該完成了多少該做的想做的事情呢!4在白天,我玩兒,我聊天,讓光亮的白天悄悄地溜過,直到最後的幾分鍾,我才追趕它,太晚了,它已經去遠了。於是我希望它第二天歸來,以彌補前一天的錯失——可是,失去的時間又怎麽能彌補呢?

4 揭示主題

作者直抒胸臆,從讀書寫到做事,明確表達了“珍惜時光,才有機會完成想做的事”的主題。揭示這一主題之後,接下來的內容便是對主題的具體闡釋了。

把光亮的開頭比做人的初生,那麽黑暗的降臨就是人的結局。把人的一生看作長長的一天,那麽安靜地躺在墳墓中的時候,就是一天的結束,就是黑夜的開始,這黑夜將永遠延續下去。再也不會天亮。5

5 比喻

明確的比喻手法,“人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作者將這個概念比喻為白天和黑夜這樣具體可感的事物,將深刻的主題化為通俗的表述,使讀者更易於理解文章的意義。

想到晚間受到的那種無可抵抗的威脅,想到晚間那份珍惜時間的心情,就覺得浪費每分有光亮的時間,對自己是不可饒恕的罪行。讓造物的珍貴而有限的賜予,在我們手裏輕輕地消耗掉,事後所能有的隻是無補於事的悔恨,這種罪行是危害我們自己。

若是把人生的路程算作一天,那麽現在太陽正高高地照著我,離開黃昏時分還有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我終究會望見那盡頭。一會兒,太陽西移了,影子轉了向,漸漸地伸長;而當一切影子變得很長很淡的時候,太陽將突然消失在山穀裏,一切的影子也就消失了,隻剩下蒼茫的暮色。這時候黑夜已大步踏向我走來,它將占有我的生命直到永遠。

要是人能死而複活,那麽他一旦蘇醒過來,立刻要去做的一定是他臨死時心裏記掛的事兒。他也許會行善,借以抵償前生的惡行;也許會用功,借以彌補前生的無知。對於前生不滿意的事兒,他都會竭力改正。可是,誰能夠死了又複生呢?

要是在陽光融融的時候,躲在**睡覺,等到醒來卻已夕陽斜照,其時心想還有不少事情要做,不免焦急起來,忙亂起來;太陽卻全不顧憐你,決不為你的焦急和忙亂而放慢步子。要是把一生浪費了,等到將要去世的時候,躺在病**心想一事無成,此生虛度,於是焦急、惶恐、絕望、憤恨,占有了整個的心靈。6然而這有什麽用呢?白天過了就是黑夜,人生之後就是死亡,你怎能忘了生命與白天同樣的短促?你怎能忘了死亡與黑夜終將會來臨?

6 類比假設

讀者們都了解夜幕降臨時的情形,但都尚未體驗過人生終結時的心境,因此作者使用類比假設的方法,警醒讀者未雨綢繆,在人生尚有機會之時努力把握。畢竟天黑了還會再亮,這一世生命終結就無法再來一次了。

要是能趁早把一切該做的事情做了,搶在時間前先行一步,那麽,事後的焦急和惶恐就可以避免了。事後的焦急和惶恐會刺傷你的心,使你的心沒有一刻安寧,直到生命的止境。

有誰願意夜間不得安眠?更有誰願意噩夢相擾?恬靜的安眠是夜間的幸福。努力了一天,身體疲勞了,心靈卻很寧靜,倒在**,雙眼自然地闔上了。要是白天沒有把該做的事做了,倒在**自責與悔恨湧上心頭,使你翻來覆去不能入睡;幸而睡著了,夢中還是在自責與悔恨,忍受這樣的折磨原是應該的。浪費那永不停留的時間不能不付代價,努力或者忍受煩惱,隨我們自己選擇。

不要在夕陽斜照的時候煩惱吧,那正該是休息的時候。要是曾經努力地過了這一天,正應該在夕陽的柔和的光輝之下,靜靜地享受些清閑了。7草地也許散發出醉人的香氣,就此舒適地躺下來,看看四周景物的清麗與幽秀,欣賞欣賞晚霞的濃豔與神妙。眼睛累了,就輕輕闔上;心神倦了,就靜靜地睡去;在黑夜降臨的時候,得到一個安靜的睡眠。

7 點題

對本文標題“幸福的人,從不晚睡”進行了闡釋。“要是曾經努力地過了一天”,把該做的事都做完了,內心充實,沒有遺憾,就能安安心心地休息。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在作者心中,積極充實地度過每一天,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閱讀賞析

這是一篇勵誌散文。作者用比喻的手法將自己的某段讀書經曆和人生關聯起來,引導讀者發現這兩者的共通之處,發出珍惜時光的感歎。幸福的本質就是內心充實,無論是以什麽樣的方式。在作者看來,要想使內心充實,不留遺憾,就要珍惜時光,在有限的生命裏盡可能多地努力完成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作者以自己在學校讀書時的某個日常經曆作為切入點,講述了自己在每晚熄燈之前抓緊讀書的焦慮和緊迫。作者從自己這段經曆的負麵情緒中反思,領悟到若不在白天珍惜時間和光亮,把該做的做完,天黑了不能做了,就隻剩懊悔;繼而引申到整個人生,將白晝比作人在世的時光,長夜比作人人都必須麵對的死亡,提醒人們要認真努力地度過此生,一生結束時才不會心懷遺憾。

文章由淺入深,以小見大,用日常小事探討人生終極議題,循循善誘,頗具哲理性。不僅能給人以啟迪,也是我們日常學習寫作哲理散文時的經典範例。

閱讀延伸

1.作者對學校晚間熄燈有什麽感覺?為什麽會產生這樣的感覺?

2.作者認為人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臨死之前還有未了心願,你認為人最痛苦的事情是什麽?為了避免這種痛苦,你打算怎樣度過你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