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遇春
探索思考
標題使人聯想起成語“隔岸觀火”,但此“火”非彼“火”,它不是對他人危難的指代。啟發作者寫下此文的火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會用到的火焰,作者對它的觀察是密切深入的,其含義也趨向於積極正麵。
閱讀批注
獨自坐在火爐旁邊,靜靜地凝視麵前瞬息萬變的火焰,細聽爐裏呼呼的聲音,心中是不專注在任何事物上麵的,隻是癡癡地望著爐火,說是懷一種惘悵的情緒,固然可以,說是感到了所有的希望全已幻滅,因而反現出恬然自安的心境,亦無不可。但是既未曾達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地步,免不了有許多零碎的思想來往心中,那些又都是和“火”有關的,所以把它們集在“觀火”這個題目底下。1
1 由實入虛
開頭寫了“坐在爐火邊發呆”這樣一個情景。“火爐”“瞬息萬變的火焰”“呼呼的聲音”是實實在在的火,作者看著爐火發呆,“許多零碎的思想來往心中”,由真實可見的事物轉入虛幻的聯想,慢慢引導讀者情緒,頗富感染力。
火的確是最可愛的東西。它是單身漢的最好伴侶。寂寞的小房裏麵,什麽東西都是這麽寂靜的,無生氣的,現出呆板板的神氣,惟一有活氣的東西就是這個無聊賴地走來走去的自己。雖然是個甘於寂寞的人,可是也總覺得有點兒怪難過。這時若使有一爐活火,壁爐也好,站著有如廟裏菩薩的鐵爐也好,紅泥小火爐也好,你就會感到宇宙並不是那麽荒涼了。火焰的萬千形態正好和你心中古怪的想像攜手同舞,倘然你心中是枯幹到生不出什麽黃金幻夢,那麽體態輕盈的火焰可以給你許多暗示,使你自然而然地想入非非。她好像但丁《神曲》裏的引路神,拉著你的手,走進荒誕的國土。2人們隻怕不會做夢,光剩下一顆枯焦的心兒,一片片逐漸剝落。倘然還具有夢想的學力,不管做的是猙獰凶狠的噩夢,還是融融春光的甜夢,那麽這些夢好比會化雨的雲兒,遲早總能滋潤你的心田。看書會使你做起夢來,聽你的密友細訴衷曲也會使你做夢,晨晴,雨聲月光,舞影,鳥鳴,波紋,槳聲,山色,暮藹……都能勾起你的輕夢,但是我覺得火是最易點著輕夢的東西。我隻要一走到火旁,立刻感到現實世界的重壓一一消失,自己浸在夢的空氣之中了。有許多回我拿著一本心愛的書到火旁慢讀,不一會兒,把書擱在一邊,卻不轉睛地盡望著火。
2 比喻擬人
將火焰比作女神,“體態輕盈”,且會“拉著你的手”,描寫了一個似真似幻的場景,“荒誕的國土”則是比喻人的思緒和心境所保持的一種現實中不存在的、自由的狀態。作者用這幾句話銜接起下文的主題“夢”,這種自由虛幻的狀態就是夢。
那時我覺得心愛的書還不如火這麽可喜。它是一部活書。對著它真好像看著一位大作家一字字地寫下他的傑作,我們站在一旁跟著讀去。火是一部無始無終,百讀不厭的書,你那回看到兩個形狀相同的火焰呢!3拜倫說:“看到海而不發出讚美詞的人必定是個傻子。”我是個滄海曾經的人,對於海卻總是漠然地,這或者是因為我會暈船的緣故罷!我總不願自認為傻子。4但是我每回看到火,心中常想唱出讚美歌來。若使我們真有個來生,那麽我隻願下世能夠做一個波斯人,他們是真真的智者,他們曉得拜火。
3 擬物
把火焰比作一本書,並且是一部傑作。作者將這兩者作比,是為了表達火焰就像優秀的文學作品一樣能給人啟迪。
4 機械解讀
作者在這裏用了一點幽默手法,即故意機械解讀名言本意。拜倫的這句名言使用了象征的手法,用海來代表美麗的自然,嘲笑那些麵對自然之美而麻木無感的人。作者故意隻取其字麵意義,還提到自己“暈船”的毛病,一下子將語境拉到日常現實的層麵,稍稍地緩解了文章高雅嚴肅的氣氛,使行文節奏張弛有度。
記得希臘有一位哲學家——大概是Zeno罷——跳到火山的口裏去,這種死法真是痛快,在希臘神話裏,火神(He-phaestusorVulcan)是個跛子,他又是一個大藝術家。天上的宮殿同盔甲都是他一手包辦的。當我靠在爐旁時候,我常常期望有一個黑臉的跛子從煙裏衝出,而且我相信這位藝術家是沒有留了長頭發同打一個大領結的。5
5 擬人借代
把火焰比作外貌形象為“黑臉的跛子”的藝術家,突顯了火焰的精神內涵,亦指代藝術家的品格。在作者看來,火焰——即真正的藝術家是粗獷、暴烈、自然的,吃過苦、受過傷,但不加矯飾,充滿頑強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留了長頭發”“打一個大領結”則指代一種惺惺作態、虛偽矯情的品性,作者否定這樣的品性,用這一意象來反襯他所讚頌的原始生命力。
在《現代叢書》(Modern Library)的廣告裏,我常碰到一個很奇妙的書名,那是唐南遮(D'annvnzio)的長篇小說《生命的火焰》(The Flane of Life)。唐南遮的著作我一字都未曾讀過,這本書也是從來沒有看過的,可是我極喜歡這個書名,《生命的火焰》這個名字是多麽含有詩意,真是簡潔地說出入生的真相。生命的確是像一朵火焰,來去無蹤,無時不是動著,忽然揚焰高飛,忽然銷沉將熄,最後煙消火滅,留下一點殘灰,這一朵火焰就再也燃不起來了。我們的生活也該像火焰這樣無拘無束,順著自己的意誌狂奔,才會有生氣,有趣味。我們的精神真該如火焰一般地飄忽莫定,隻受裏麵的熱力的指揮,衝倒習俗、成見、道德種種的藩籬,一直恣意幹去,任情飛舞,才會迸出火花,幻出五色的美焰。否則陰沉沉地,若存若亡地草草一世,也辜負了創世主叫我們投生的一番好意了。6我們生活內一切值得寶貴的東西又都可以用火來打比。熱情如沸的戀愛,創造藝術的靈悟,虔誠的信仰,求知的欲望,都可以拿火來做象征。Heraclitus真是絕等聰明的哲學家,他主張火是宇宙萬物之源。難怪得二千多年後的柏格森諸人對著他仍然是推崇備至。火是這麽可以做人生的象征的,所以許多民間的傳說都把人的靈魂當作一團火。
6 比喻抒情
作者把火焰比喻為一種精神和信念,認為人應該照著火焰的樣子去生活,保持熱情,勇於突破,抒發了自己對生活與世界的熱愛之情,表達了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愛爾蘭人相信一婦人若使夢見一點火花落在她口裏或者懷中,那麽她一定會懷孕,因為這是小孩的靈魂。希臘神話裏,Prometheus(普羅米修斯)做好了人後,親身到天上去偷些火下來,也是這種的意思。有些詩人心中有滿腔的熱情,靈魂之火太大了,倒把他自己燃燒成灰燼,短命的濟慈就是一個好例子。7可惜我們心裏的火都太小了,有時甚至於使我們心靈感到寒戰,怎麽好呢?
7 引經據典
作者引用愛爾蘭傳說、希臘神話、詩人濟慈的人生經曆,佐證人類對火的崇拜有其深刻的曆史淵源,表達了自己對“火一樣的靈魂”的欽慕。
我家鄉有一句土諺:“火燒屋好看,難為東家。”火燒屋的確是天下一個奇觀。無數的火舌越梁穿瓦,沿窗衝天地飛翔,弄得滿天通紅了,仿佛地球被擲到熔爐裏去了,所以沒有人看了心中不會起種奇特的感覺,據說尼羅王因為要看大火,故意把一個大城全燒了,他可說是知道享福的人,比我們那班做酒池肉林的暴君高明得多。我每次聽到美國那裏的大森林著火了,燃燒得一兩個月,我就怨自己命壞,沒有在哥侖比亞大學當學生。不然一定要告個病假,去觀光一下。8
8 類比反諷
作者先用古羅馬帝國皇帝尼羅王焚城的曆史典故,來對比古代中國的商紂王,用“享福”“高明”等詞諷刺暴君的昏庸殘暴。接著又拿自己的經曆與之類比,自嘲“命壞”,戲謔而含蓄地指出,火帶給人希望和福祉的同時,也在某些時刻代表著人類品性的不受控製,為下文做了鋪墊。
許多人沒有煙癮,抽了煙也不覺得什麽特別的舒服,卻很喜觀抽煙,違了父母兄弟的勸告,常常抽煙,就是身上隻剩一角小洋了,還要拿去買一盒煙抽,他們大概也是因為愛同火接近的緣故罷!最少,我自己是這樣的。所以我愛抽煙鬥,因為一鬥的火是比紙煙頭一點兒的火有味得多。有時沒有錢買煙,那麽拿一匣的洋火,一根根擦燃,也很可以解這火癮。
離開北方已經快兩年了,在南邊雖然冬天裏也生起火來,但是不像北方那樣一冬沒有熄過地燒著,所以我現在同火也沒有像在北方時那麽親熱了。回想到從前在北平時一塊兒烤火的幾位朋友,不免引起惆悵的心情,這篇文字就算做寄給他們的一封信罷!9
9 首尾呼應
文章開頭從身邊的爐火寫到抽象的、精神的火,結尾處又從精神的火寫回身邊的爐火,使得文章整體結構圓滿,主題也更加突出。
閱讀賞析
作者從身邊的一爐火開始展開聯想,將夢想、藝術、生命、希望等均和火聯係起來,樹立了生而為人需積極地去愛、去生活的思想。
文章開頭寫作者“靜靜地凝望”眼前的火焰,而“不專注在任何事物上麵”,實際上可以視為作者在夜深人靜獨處時對自己靈魂的觀照,“火”即作者的內心。於是接下來的一段便自然而然地將火引申到夢想上,獨自一人在“寂寞的小屋”裏,恰如每一個正在為生活艱難奮鬥的、孤獨的人的處境,支持他們奮鬥下去的正是心中那一團燃燒不滅的“黃金幻夢”。作者繼續用這樣的手法謳歌了藝術之火、生命之火,甚至有意淡化了火帶給人的災難影響,以及它注定熄滅的結局,最後又輕輕地回到“身邊的爐火”,收束了思緒。
文章引經據典,字裏行間充滿了熱情,表達了作者對燃燒生命的渴望,具有十分勵誌的意義。
閱讀延伸
1.火具有什麽樣的基本特征?
2.作者凝望火苗而產生了遐思,這是在什麽樣的情境下發生的?
3.結合原文中的信息試分析,為什麽人類崇拜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