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探索思考
“不亦快哉”是一個古文形式的感歎句,意為“真讓人感到愉快啊!”古代著名文學家金聖歎的《三十三不亦快哉》就寫了三十三件使他感到愉快的小事。那麽,使作家梁實秋“感到愉快”的事情又是什麽呢?
閱讀批注
金聖歎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語,讀來亦覺快意。不過快意之事未必人人盡同,因為觀點不同時勢有異。就觀察所及,試編列若幹則如下:1
1 開宗明義
第一段直言本文的創作靈感來源,向讀者交代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行文結構,並暗示文章內容,有意引導讀者在心裏將其與金聖歎原文做比較,讓讀者在讀完全文後產生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強烈的感受。
其一、晨光熹微之際,人牽犬,(或犬牽人)徐步紅磚道上,呼吸新鮮空氣,縱犬奔馳,任其在電線杆上或新栽樹上便溺留念,或是在紅磚上排出一灘狗屎以為點綴。莊子曰:道在屎溺。大道無所不在,不簡穢賤,當然人犬亦應無所差別。2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泄而一身輕,而且可以保持自己家門以內之環境清潔,不亦快哉!
2 降格類比
“道在屎溺”這句話出自《莊子·知北遊》,意思是說“道”無處不在,即便在最卑賤齷齪的事物上也能體現出來,因而萬物表麵上看有高低貴賤之分,但在內涵上都是平等的。這裏的“屎溺”指代低賤之物。作者引用此典故,卻故意隻取了“屎溺”的表層含義,暗諷放任寵物隨地大小便的人和狗“無所差別”。故意將嚴肅深刻的哲理用作市井笑罵,顯得頗具幽默和智慧。
其一、烈日下彳亍道上,口燥舌幹,忽見路邊有賣甘蔗者,急忙買得兩根,一手揮舞,一手持就口邊,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隨走隨嚼,旁若無人,蔗渣隨嚼隨吐。人生貴適意,兼可為“你丟我撿”者製造工作機會,瀟灑自如,不亦快哉!3
3 反諷
“你丟我撿”者指的是清潔工人。作者不直接稱呼職業名稱,而故意貶低他們為“你丟我撿”者,是在模仿隨地亂丟垃圾的人對清潔工人的不尊重。作者將踐踏他人勞動成果的行為故意說成是“製造工作機會”,描寫他們的態度“瀟灑自如”,是在諷刺這些人不知廉恥。
其一、天近黎明,牌局甫散,匆匆登車回府。車進巷口距家門尚有三五十碼之處,任司機狂按喇叭,其聲鳴鳴然,一聲比一聲近,一聲比一聲急,門房裏有人豎著耳朵等候這聽慣了的喇叭聲已久,於是在車剛剛開到之際,兩扇黑漆大鐵門呀然而開,然後又訇的一聲關閉。不費吹灰之力就使得街坊四鄰矍然驚醒,翻個身再也不能入睡,隻好瞪著大眼等待天明。輕而易舉的執行了雞司晨的職務,不亦快哉!4
4 反襯
作者描寫被噪音吵醒後的人們難受狼狽的樣子,突出這噪音的劇烈和不合時宜,反襯出噪音製造者們無所顧忌的態度,以及他們對公共秩序的漠視。
其一、放學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夥伴們打打鬧鬧,說說笑笑,尚不足以暢敘幽情,忽見左右住宅門前都裝有電鈴,鈴雖設而常不響,豈不形同虛設,於是舉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個紐上按戳一下。隨後,就有人倉皇應門,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厲聲叱問,有人伸頸探問而瞠目結舌。躲在暗處把這些現象盡收眼底,略施小技,無傷大雅,不亦快哉!5
5 排比反諷
故意站在按門鈴的人的視角上,懷著惡作劇得逞的心理,將人們的反應表現得滑稽好笑,排比句式更顯出反應的豐富多樣。看似在笑話被擾的居民,實際上是批評不講公德的人給他人生活造成不便還揚揚自得的小醜心態。
其一、隔著牆頭看見人家院內有葡萄架,結實累累,雖然不及“草龍珠”那樣圓,“馬乳”那樣長,“水晶”那樣白,看著縱不流涎三尺,亦覺手癢。爬上牆頭,用竹竿橫掃之,狼藉滿地,損人而不利己,索興呼朋引類乘昏夜越牆而入,放心大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飽餐一頓。鬆鼠偷葡萄,何須問主人,不亦快哉!
其一、通衢大道,十字路口,不許人行。行人必須上天橋,下地道,豈有此理!豪傑之士不理會這一套,直入虎口,左躲右閃,居然波羅蜜多達彼岸,回頭一看天橋上黑壓壓的人群猶在蠕動,路邊的警察戟指大罵,暴躁如雷,而無可奈我何。這時節頷首示意,報以微笑,揚長而去,不亦快哉!
其一、宋周紫芝《竹坡詩話》:“……有一人,極廉介,一日有家問,即令滅官燭,取私燭閱書,閱畢,命秉官燭如初。”作官的人迂腐若是,豈不可嗤!6衙門機關皆有公用之信紙信封,任人領用,便中抓起一疊塞入公事包裏,帶回家去,可供寫私信、發請柬、寄謝帖之用,順手牽羊,取不傷廉,不亦快哉!
6 反用典故
這個典故說的是一位官員在辦公時點著公家的蠟燭,突然來了一封家書,官員就把公家的蠟燭滅了,點上自己買的蠟燭讀信,信讀完之後又重新點上公家的蠟燭。這個故事表麵上諷刺這位官員迂腐,深層次批判的是官場上的那些毫無意義的形式主義。此處引用這個典故,有意隻取其表層寓意,來反諷那些挪用公家財物的不良行為。
其一、逛書肆,看書展,琳琅滿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擁擠看守者窮於肆應之際,納書入懷,攜歸細賞,雖蒙賊名,不失為雅,不亦快哉!
其一、電話鈴響,錯誤常居十之二三,且常於高枕而眠之時發生,而其人聲勢洶洶,了無歉意,可惱可惱。在臨睡之前或任何不欲遭受幹擾的時間,把電話機翻轉過來,打開底部,略做手腳,使鈴變得喑啞。如是則電話可以隨時打出去,而外麵無法隨時打進來,主動操之於我,不亦快哉!
其一、生兒育女,成鳳成龍,由大學卒業,而漂洋過海,而學業有成,而落戶定居,而締結良緣。從此螽斯衍慶,大事已畢,允宜在報端大刊廣告,紅色套印,敬告諸親友,兼令天下人聞知,光耀門楣,不亦快哉!
閱讀賞析
作者模仿金聖歎《三十三不亦快哉》的結構創作了本篇,然而表現的內容卻不是讓作者“感到愉快”的事,而是讓某些不遵守公共秩序的人“感到愉快”的事,借此批判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不文明行為。
本文采用了並列結構,每段都用“其一”開頭,一條一條細數了各種各樣典型的不文明行為。這些行為沒有先後輕重之分,每一種都一樣程度地令人反感厭惡。作者首先將自己代入不講公德的當事人,用反諷的手法批判這些人從不文明行為中獲得物質上的好處或心理上的“快感”,正話反說,故意強調其“正當性”;接著,作者又將自己代入無公德行為的受害者,自嘲利益受損後的狼狽可笑,以反襯無公德行為的傷害性和破壞性。兩者都產生“笑”的效果,但前者是抨擊,後者是同情。
作者對文中這些不文明行為的過程和結果描述是簡單的,沒有就其中某一個做深入研究,寫一篇洋洋灑灑的社論,這就說明了作者的本意即批評訓誡,而不是文化探討,是為了提醒有過者自省改正,無過者引以為戒。而這樣幽默的文字自然是要比官方嚴肅周全的“道德行為規範”有趣得多。
閱讀延伸
1.你認為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麽?
2.在作者描寫的這些現象中,哪些是你深有體會的?試描述你的感受。
3.試閱讀金聖歎《三十三不亦快哉》原文,比較一下它和本文的旨趣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