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
探索思考
我們對罵人這件事的印象通常是暴躁、粗俗、不文明,作者卻將它和“藝術”這個表達美的概念聯係起來,使讀者在覺察出反諷意味的同時,還好奇這件事究竟具有怎樣的“藝術”。
閱讀批注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不罵人的人。罵人就是有道德觀念的意思,因為在罵人的時候,至少在罵人者自己總覺得那人有該罵的地方。何者該罵,何者不該罵,這個抉擇的標準,是極道德的。1所以根本不罵人,大可不必。罵人是一種發泄感情的方法,尤其是那一種怨怒的感情。想罵人的時候而不罵,時常在身體上弄出毛病,所以想罵人時,罵罵何妨?
1 正話反說
打人、罵人是人們公認的不文明、不道德的行為,作者卻故意站在罵人者的立場上,聲稱罵人是“極道德的”,為罵人行為做一番“辯護”,以便開啟下文。
但是,罵人是一種高深的學問,不是人人都可以隨便試的。有因為罵人挨嘴巴的,有因為罵人吃官司的,有因為罵人反被人罵的,這都是不會罵人的原故。今以研究所得,公諸同好,或可為罵人時之一助乎?
(一)知己知彼2
2 使用小標題
文章一共使用了十個小標題,每個小標題下麵對應一種“罵人技巧”。用小標題對文章內容進行分組和排列,使文章布局顯得均衡工整;此外,就本文來說,按標題羅列看起來更符合生活中常見的“指南”或“須知”的形式,更貼合文章主題。
罵人是和動手打架一樣的,你如其敢打人一拳,你先要自己忖度下,你吃得起別人的一拳否。這叫作知己知彼。罵人也是一樣。譬如你罵他是“屈死”,你先要反省,自己和“屈死”有無分別。你罵別人荒唐,你自己想想曾否吃喝嫖賭。否則別人回敬你一二句,你就受不了。所以別人有著某種短處,而足下也正有同病,那麽你在罵他的時候隻得割愛。
(二)無罵不如己者
要罵人須要挑比你大一點的人物,比你漂亮一點的或者比你壞得萬倍而比你得勢的人物,總之,你要罵人,那人無論在好的一方麵或壞的一方麵都要能勝過你,你才不吃虧。你罵大人物,就怕他不理你,他一回罵,你就算罵著了。3因為身份相同的人才肯對罵。在壞的一方麵勝過你的,你罵他就如教訓一般,他既便回罵,一般人仍不會理會他的。假如你罵一個無關痛癢的人,你越罵他他越得意,時常可以把一個無名小卒罵出名了,你看冤與不冤?
3 替換角度
這段描寫讓人聯想到“老鼠與獅子對罵”的寓言。老鼠罵獅子,獅子不屑回罵;如果獅子回罵,就是把自己降到了和老鼠一樣的地位上,自貶身價。這則寓言用來規勸人們不要和小人計較。作者替換角度和立場,寫“無罵不如己者”,將規勸的對象擬作老鼠,教人要罵就罵“大人物”,暗諷罵人行為的不體麵。
(三)適可而止
罵大人物罵到他回罵的時候,便不可再罵;再罵則一般人對你必無同情,以為你是無理取鬧。罵小人物罵到他不能回罵的時候,便不可再罵;再罵下去則一般人對你也必無同情,以為你是欺負弱者。
(四)旁敲側擊
他偷東西,你罵他是賊;他搶東西,你罵他是盜,這是笨伯。罵人必須先明虛實掩映之法,須要烘托旁襯,旁敲側擊,於要緊處隻一語便得,所謂殺人於咽喉處著刀。4越要罵他你越要原諒他,即便說些恭維話亦不為過,這樣的罵法才能顯得你所罵的句句是真實確鑿,讓旁人看起來也可見得你的度量。
4 對仗反諷
前兩句使用了對仗的手法說明基本常識,“偷東西”的是“賊”,“搶東西”的是“盜”,指代“有一說一”“言之有物”的說話方式。作者反說這樣說話的人是笨蛋,教人使用“虛實掩映之法”方能製勝,諷刺了罵人者的巧舌如簧、虛偽油滑。
(五)態度鎮定
罵人最忌浮躁。一語不合,麵紅筋跳,暴躁如雷,此灌夫罵座,潑婦罵街之術,不足以言罵人。善罵者必須態度鎮靜,行若無事。普通一般罵人,誰的聲音高便算誰占理,誰的來勢猛便算誰罵贏,惟真善罵人者,乃能避其鋒而擊其懈。你等他罵得疲倦的時候,你隻消輕輕的回敬他一句,讓他再狂吼一陣。在他暴躁不堪的時候,你不妨對他冷笑幾聲,包管你不費力氣,把他氣得死去活來,罵得他針針見血。5
5 神態、動作描寫
分別描寫了罵人者的兩種不同狀態,“輕輕的”“冷笑”表現出勝方的得意揚揚和驕矜造作,“疲倦”“狂吼”“暴躁不堪”“死去活來”勾勒出敗方出盡洋相的狼狽。作者的寫法滿含嘲諷,對這兩種人都抱持不認可的態度。
(六)出言典雅
罵人要罵得微妙含蓄,你罵他一句要使他不甚覺得是罵,等到想過一遍才慢慢覺悟這句話不是好話,讓他笑著的麵孔由白而紅,由紅而紫,由紫而灰,這才是罵人的上乘。欲達到此種目的,深刻之用意固不可少,而典雅之言詞則尤為重要。言詞典雅可使聽者不致刺耳。如要罵人罵得典雅,則首先要在罵時萬萬別提起女人身上的某一部分,萬萬不要涉及生理學範圍。罵人一罵到生理學範圍以內,底下再有什麽話都不好說了。譬如你罵某甲,千萬別提起他的令堂令妹。因為那樣一來,便無是非可言,並且你自己也不免有令堂令妹,他若回敬起來,豈非勢均力敵,半斤八兩?6再者罵人的時候,最好不要加人以種種難堪的名詞,稱呼起來總要客氣,即使他是極卑鄙的小人,你也不妨稱他先生,越客氣,越罵得有力量。罵的時節最好引用他自己的詞句,這不但可以使他難堪,還可以減輕他對你罵的力量。俗話少用,因為俗話一覽無遺,不若典雅古文曲折含蓄。
6 委婉避諱
這一條“技巧”談論的重點是如何委婉地說話,這兩句則可視為委婉說話的具體示範。作者用含蓄的表述解構了“國罵”的本質,暗諷了罵人行為背後隱藏的肮髒粗俗、野蠻倒退的文化心理特征。
(七)以退為進
兩人對罵,而自己亦有理屈之處,則處於開罵伊始,特宜注意,最好是毅然將自己理屈之處完全承認下來,即使道歉認錯均不妨事。先把自己理屈之處輕輕遮掩過去,然後你再重整旗鼓,著著逼人,方可無後顧之憂。即使自己沒有理屈的地方,也絕不可自行誇張,務必要謙遜不遑,把自己的位置降到一個不可再降的位置,然後罵起人來,自有一種公正光明的態度。否則你罵他一兩句,他便以你個人的事反唇相譏,一場對罵,會變成兩人私下口角,是非曲直,無從判斷。所以罵人者自己要低聲下氣,此所謂以退為進。
(八)預設埋伏
你把這句話罵過去,你便要想想看,他將用什麽話罵回來。有眼光的罵人者,便處處留神,或是先將他要罵你的話替他說出來,或是預先安設埋伏,令他罵回來的話失去效力。他罵你的話,你替他說出來,這便等於繳了他的械一般。預設埋伏,便是在要攻擊你的地方,你先輕輕的安下話根,然後他罵過來就等於槍彈打在沙包上,不能中傷。7
7 比喻
把對罵比作一場戰鬥,把罵人的話比作槍彈;故意把不文明、不體麵的罵人行為和嚴肅宏大的主題作比,反諷罵人者格局狹小、缺乏氣度。
(九)小題大做
如對方有該罵之處,而題目身小,不值一罵,或你所知不多,不足一罵,那時節你便可用小題大做的方法,來擴大題目。先用誠懇而懷疑的態度引申對方的意思,由不緊要之點引到大題目上去,處處用嚴謹的邏輯逼他說出不邏輯的話來,或是逼他說出合於邏輯但不合乎理的話來,然後你再大舉罵他,罵到體無完膚為止,而原來惹動你的小題目,輕輕一提便了。
(十)遠交近攻
一個時候,隻能罵一個人,或一種人,或一派人。決不宜多樹敵。所以罵人的時候,萬勿連累旁人,即使必須牽涉多人,你也要表示好意,否則回罵之聲紛至遝來,使你無從應付。
罵人的藝術,一時所能想起來的有上麵十條,信手拈來,並無條理。我做此文的用意,是助人罵人。同時也是想把罵人的技術揭破一點,供愛罵人者參考。挨罵的人看看,罵人的心理原來是這樣的,也算是揭破一張黑幕給你瞧瞧!8
8 總結全文
重申寫作目的,對全文內容進行概括總結,既照應了開頭,也使結尾自然收尾,文章結束得幹脆利落。
閱讀賞析
罵人是一種不文明、沒素質的行為,本文卻公然強調了罵人的“正麵意義”,並認認真真地給出了一套“罵人的教程”,這聽起來就有一種戲謔的意味。細讀這套“教程”的每一則之後發現,不僅“出教程”這件事本身很幽默,“教程”細則的寫法也很幽默,甚至連“教程”的具體內容都是在教讀者怎樣不帶髒字、不引起肢體衝突地罵人——即諷刺,也就是幽默的技巧之一。
作者從情緒表達的層麵對罵人這一行為表示了理解,似乎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評說人類這一衝突行為。可以看出,他故作正經地講述罵人技巧,多少是在調侃罵人者的費盡心機。他認為人們有權發出自己的聲音,表達不同的看法,但也對人類好鬥的天性感到無奈,甚至對人們因憤怒而失去理智的行為表示不齒。說到底,作者終究是不認可“罵人”的。通讀全文後我們可以感覺到,市井小民的相罵於當事人自己頗有意義,在旁人眼中卻如同一場笑話。
經過本文這樣一番幽默的解構,我們的某些憤怒情緒似乎被消解了;或許真有想學罵人的讀者,在看完本文後,罵人的欲望也隨之減淡,付諸一笑。作者看似在教人罵人,原來是在設法叫人們不罵人。我們都做過罵人者,也都可能被罵過。結尾“供愛罵人者參考,挨罵的人看看”不禁給讀者提了個醒,敬告各位在日常生活中務必保持理智。
閱讀延伸
1.你怎麽看待罵人這種行為?
2.通過本文的描述進行概括,罵人的人普遍具有什麽樣的心理特征?
3.作者所描寫的“罵人”和你理解的“罵人”有什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