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度需要慢生活,這變得比什麽都急。

前兩年,我們渴望在鄉下找慢生活,想要一個院子。那時公眾號刷得最多的是某某放棄高薪,逃離北上廣,棄城返鄉。遠離城市霧霾,變現大城市一套房,可以在小山村生活一輩子,照片上采菊東籬下,歲月靜好,妄圖重歸詩與遠方。

結果,沒多久,不少人重返城市。

是啊,隨叫隨到的外賣、出門就能打車的方便、“一機在手萬事便捷”的都市生存模式,切換成鄉村生活模式,可沒有發九宮格曬圖那麽簡單。

到底什麽是慢生活?

慢生活的說法,我們一點也不陌生——正因為現在什麽都比快、什麽都要爭、什麽都要搶,速度慢一點,機會就沒有了。

我們需要慢。可是,處處都是提速的高速路,哪裏容得下你慢?要慢下來談何容易。

一團緊張。那麽就來點環境氣氛,來點象征“慢生活”道具渲染,幫助自己“入鏡”慢狀態。

我理解中最早的“慢道具”,應該就是咖啡了。

十多年前,那個白底墨綠圖樣的咖啡杯曾經絕對是擺造型必備。三十塊一杯的咖啡,當年絕對是奢侈、高端的消費象征。它的另一麵就是用來體現慢生活。如果此時,別人上班苦哈哈,你卻窩在星巴克沙發裏喝咖啡,那咖啡絕對不是簡單起到提神的功能。“奢侈、文藝、小資”這些字眼,最先被冠在喜歡曬星巴克咖啡的人群上。星巴克當道時,流行熱句是:

“不是在星巴克,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

於是,“第三空間”成為熱門詞。咖啡與慢生活,不知不覺畫上了等號。慢空間模式人人皆知,“咖啡文化”風起雲湧,咖啡店遍地開花。

當然如今咖啡潮又陷入嚴重同質化而進入新一輪瓶頸期。但始終,星巴克在某些方麵獨占鼇頭把咖啡店經營成咖啡行業的品牌,就是另外一門學問了。

終於,到了中國文化崛起的風口。

民宿大爆發。

我的不少朋友“不是正在建民宿,就是在建民宿的路上”。

當然是好,我們終於可以花一些錢在“重塑後”的時尚鄉下聽琴吟經,過幾天“工作之外”的慢生活。

除了民宿,各類包含傳統文化元素的餐飲食肆跟著大熱。 文化救世,有點任重道遠的味道。商業模式,不嫁接文化要素,還怎麽搞?作為最近的“近水樓台”文化元素,“民國時代”被各行選中。

武漢有家民國風私廚,調性十足,服務生穿旗袍上菜。當然,也很貴。做慣了視覺策劃,看到這一類跳脫的視覺,我已滿目疲勞,更關心這家店能經營多久。

成都開了家廣式早茶酒樓,有典型的廣州西關特征。相比上海蘇杭,廣州元素不太好操作,要時髦起來不容易。通常這樣的店不能先在本地試水,“食到精”的廣州人絕不會因為誇大的裝修而買賬,如果味道不行,分分鍾就拋棄你。

文化點綴、視覺提取已成套路,風口之上,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可是,文化一直是積澱,積澱最需要花費的就是時間。

前天去好友公司聊新季產品開發。圍著新產品,我愛不釋手、好不興奮。

“這次選取的元素來自這些老繡片,開發整整一年多啊!” 好友感慨。

經典元素演變之後的再設計,融合了這麽多細節,就算同行要抄也沒那麽容易。在這個被“快”時尚碾軋的行業,誰能耗得起長出幾倍的開發時間和成本?也難怪他們現在的產品款款爆單。

好友說,有些東西,真的急不得。

有一次,偶像約畫。當時手頭忙,估計近一段時間都沒狀態畫,猶豫半晌,勉強回複時間:“我盡量趕,××時間交給你。”心中不安。

偶像卻回複:“不要急。記住!任何時候,都不要打亂自己的節奏。”

金庸先生說:“我的性子很慢,不著急,做什麽都是徐徐緩緩,最後也都做好了。”

自己這攤事,能做成什麽樣,我並不知道;但是,如果沒有慢下來的主動,沒有一個寧靜的狀態,肯定什麽都做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