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來聚焦掃黃戰爭的最後大戲——戰宛城。

也是最難搞、最費周折,但又最亮眼的一戰。

故事的主角,是另一位主帥朱儁。在南線,他跟皇甫嵩配合,除去第一仗敗給波才,其餘各戰也一直是所向披靡。最後,他倆分兵,分頭去啃硬骨頭。皇甫嵩除了北線張角的老巢巨鹿,朱儁呢,去搞南線的黃巾軍據點宛城。

又是攻堅戰!宛城的城防遠非張角的廣宗縣可比。一開戰官軍也很不順利,黃巾軍以趙弘為渠帥,十幾萬人死守宛城,朱儁和荊州刺史徐璆,最多四五萬官兵,真心不好搞!朱儁圍城兩個月,不勝。

這時,朝裏有人沉不住氣了,對靈帝說,還是把朱儁召回來,另外派人吧!幸虧司空張溫在旁邊勸:從前秦國用白起、燕國用樂毅,都是一任命就好幾年,最後才得勝的。朱儁討潁川就立了功,現在揮師南指,他那邊戰略都已經定好了,這邊卻臨陣換將,是兵家大忌啊!咱們再等等,我相信朱儁肯定能贏!

張溫說得沒錯,人家朱儁都部署完了,地雷也埋好了,就等引爆呢,你現在把人家撤回來,難道一切從頭開始?北邊的廣宗,換了董卓,就毀了盧植,董卓還不成器。如果當初不換,盧老師很可能已經成功了!雖然靈帝不會認錯,但心裏並不糊塗。而且北邊換人,就把他愁死了,現在南邊也要換,還能換誰?終於,靈帝聽從了張溫。

果然,張溫話音剛落,朱儁那邊捷報傳來了!朱儁跟趙弘大戰,把趙弘給斬了!

真是大好消息,人人興奮不已,戰爭是不是馬上就能結束了呢?別高興得太早!這個宛城真心不好搞,攻堅難度太大!趙弘一死,黃巾又推韓忠為渠帥,繼續堅守。

好吧,接著戰。朱儁想了個好計策,他命士兵擂起戰鼓,熱鬧喧天地進攻西南方向,黃巾軍趕緊都衝到西南來防守,根本沒識破,這是朱儁聲東擊西的妙計。

朱儁看黃巾軍果然上當,立刻親自率領精兵急攻東北方向,一下就攻上了城。韓忠大驚,領部分黃巾軍退到小城(就是城門外的甕城),然後……他打算跟朱儁談條件了。

韓忠是想請降。當然,投降的話,必須保證他們的活路。自古投降不就是為了活命?但韓忠沒想到,朱大將軍不同意。這時,朱儁手下的將軍都認為接受算了,可朱儁就是不肯。

朱大將軍說,別跟我說古代的先例,現在的形勢不一樣,項羽、劉邦那時候是爭霸,天下無主,所以來歸附的人要賞;可現在本來天下一統,咱們是在討伐逆賊,必須嚴酷鎮壓。要是讓他們投降,平民們會怎麽想,造反還能活命?那想造反就造反,造反不成就投降。所以投降,絕不能接受!

朱大將軍跟皇甫嵩一樣,腦子“正”得沒挑,隻裝著他們那個朝廷。而且,將軍這做法也相當光明磊落。自古“殺降”,誰不是先“受降”,再殺掉。如果朱儁假裝同意,等黃巾軍放下武器再屠殺,那得有多爽利,多省心,後麵的麻煩也全免了。可朱大將軍不願耍詭計,坦坦****地直接拒降:你們沒有活路了,隻管來戰吧!

做得真夠有品!但是……人太有品的結果,往往是要承擔更多的麻煩。韓忠這些人一聽不準降,一下就瘋了,活命的希望隻剩下一座獨木橋——死戰。於是,朱儁連攻好幾天,怎麽也拿不下。本來東北方向已經攻上了城,現在隻能撤回了。

朱儁登上土山觀望敵情,暗暗琢磨對策,忽然心頭一亮,對他身邊的司馬說:我知道了。賊人求降不成,突圍又不可能,所以隻有死戰。萬人一心,就勢不可擋了,何況,他們是十幾萬人一條心!不如,我現在撤圍,韓忠必然會出城逃命,那時他們一意逃跑,無心戀戰,咱們一定能勝!

將軍果然腦路清奇!登高一望,就把敵人的心思全摸透了。於是,朱儁下令撤圍。果然,一切正如他所料,撤圍沒多久,韓忠就領著黃巾軍衝出了城。而且,黃巾軍的心態也完全跟朱儁預料的一樣,就想著逃命,哪有心思戰鬥。如果說被圍在城裏時,他們的戰鬥力值是10的話,那現在出城逃命,戰鬥力連5都不到。

朱儁眼看時機已到,立即集合精銳出擊,黃巾軍立馬被殺得慘敗,斬首一萬多。南陽太守秦頡還殺了韓忠。再獲大勝!

消息又飛速傳回洛陽,從靈帝到百官個個又**了,心想宛城這回終於搞定了吧,戰爭是不是真的可以結束了?呃……不得不說,這次大家又高興得太早了。我們前麵說過,宛城是最難搞、最折騰的一戰。還沒完……最後的壓軸戲正等著上演呢!

現在的宛城,韓忠被殺,黃巾軍出城也逃不了,又開始死守。人人都想好,就把這副屍骨扔在宛城了!他們又擁立孫夏為渠帥,把宛城守得固若金湯。

那怎麽辦?怎麽砸翻這隻大鐵桶?誰能幹?這是多麽急迫的呼喚啊!治世呼喚的是德高望重的忠臣,亂世呼喚的是整飭天下的雄傑,鐵血狂飆的戰場,呼喚的是真能摧堅斬銳、一錘定音的真猛人!

特別幸運的是,這位猛人就在朱儁軍中,他就是,咱三國的大佬之一,走到哪兒都能炫亮人眼的——孫堅、孫文台!

其實,從朱儁當右中郎將開始,孫堅就已經上道了。

朱儁特意向皇上請奏,把孫堅從下邳調來,任佐軍司馬,給自己當幫手。當年剿許生時,這個生猛小夥就讓朱儁印象深刻,眼下這麽艱巨的任務,這杆利槍正好能派上用場!所以,孫家後來能稱霸一方,朱儁是相當關鍵的一環。因為朱大將軍看好,孫堅終於從邊遠小縣一下躍進中原,進入大人物們的視角了。朱儁這一上奏,連皇帝都知道有孫堅這一號了。

黃巾起義這年,孫堅29歲,還在幹年薪兩百石的縣長助理。可看看人家同齡的曹操,剛晉升了騎都尉,兩千石。

不過不用急,孫堅也馬上就要脫離縣級了。朱儁一道將令發到下邳,孫堅的人生就“砰”地一下煙花爆裂。

在縣級幹了十幾年、四五線城市出身的小官孫堅,哪裏會想到,竟能有馳騁中原的這一天!而且,機會來得如此猝不及防!

接到朱儁的調令,孫堅立馬開始備戰,要給朝廷效力,給領導分憂,當然得精神百倍啊!最要緊的是,招兵!

孫堅開拔時,帶了兩撥人,第一撥,是在下邳跟他混的古惑仔小年輕們,大哥一揮手,小弟跟著走;第二撥,是孫堅弟弟孫靜從老家忽悠來的親戚和同鄉,有五六百人。可孫堅一看,人還是太少,趕緊在淮泗地區又招了一些商人和遊民,一共湊足了一千多人。然後,孫堅把吳夫人和兒子安置在壽春,就帶著這一千人殺入中原,正式出道了。這一年,孫策9歲,孫權2歲,還在吳夫人懷裏抱著呢。

也許有朋友會問,孫堅這群民兵難道不是烏合之眾?比黃巾也強不到哪兒去嘛!不對,絕對是精兵。就算一開始不太精,曆練不了多久,也必然“精”了。

有句話叫“強將手下無弱旅”,可不是白說的。

首先,論孫堅手下的忠誠度,沒得說,真跟張角的黃巾軍差不多了,跟他混了多年的小兄弟再加親戚鄉黨,絕對是嫡係。

其次,論戰鬥力,比黃巾強太多太多了。孫堅不是張角!張角隻能坐在神壇上給手下精神力,讓你熱情滿滿地去填萬人坑,但孫堅會親自帶你往上衝,還會告訴你怎麽衝,怎麽幹掉敵人,不讓自己死。相比來說,張角那叫拿萬人血去換他的野心,孫堅是正兒巴經地帶自家的隊伍。而且每一戰,大佬都衝在最前!有這樣的統帥,就算帶的都是綿羊,不用多久,也都能變成豺狼。

沒錯,孫堅到中原就是來血拚的。他知道,憑自己一窮二白的家底,除了血拚,完全沒路。在潁川跟朱儁會合後,孫堅就跟著領導一路**。從下麵這個故事,我們就能看出他有多拚了。

孫堅兵到西華,碰上了黃巾軍,很幹淨利索,打贏了。於是,孫堅下令乘勝追擊。他還是一馬當先,衝在最前。結果黃巾軍使了圈套,回身再戰,竟把孫堅刺傷了。孫堅受傷墜馬,伏在草窠裏,根本動不了。手下們找不著他,急得不知咋辦。幸虧孫堅這匹坐騎很神,奔回營地不停地嘶叫咆哮,最後領著大家在草窠裏找到了老板。

差點兒送命有沒有?可在人家孫堅眼裏,這根本就是人生常態,命嘛,就是用來拚的!這點兒危險太正常!於是,回營休養了十天,他就又披掛上陣了。手下們一看,好欽佩,好激勵啊!我們一定跟老板學,一定要以老板為榜樣,拚出最大的狠勁兒來!

特值得一提的是,孫堅的神勇和膽色,還征服了兩位新認識的牛人。

這兩位都來自北方,一位是右北平人(現在的唐山),一位是遼西人(現在的遷安),都是河北的!他倆很可能是先跟著朱儁,到了前線,遇上了孫堅。然後,倆人都被孫堅折服了,鐵了心要跟著孫堅幹。

這倆河北人就是程普和韓當。

程普相貌好,能打仗,還善於計謀,能說會道;韓當特會射箭,擅長騎馬還力氣賊大,絕對是猛人一枚。這倆自從跟了孫堅,是一輩子忠心耿耿,功勞赫赫,後來成了吳國的頂級大將、三代功臣。

現在,孫堅也算有了良將勁旅,雖然良將就兩個,勁旅就一千,但也有模有樣了!然後,他就幹了最爆彩的一仗,一把砸趴了宛城!

大家正圍著宛城這大鐵桶一籌莫展呢,強攻不破,用計不成,城裏那十萬黃巾軍早就視死如歸,已經把自己當僵屍了。我是僵屍我怕誰!

朱儁隻能下令,強攻!不行?再強攻!這時,孫堅請命來當先鋒。朱儁一看,好啊!早就看中這小夥了!不過,朱儁也捏了把汗,畢竟孫堅沒名氣,又是初入中原,誰知他能不能真拿下?先讓他試試吧!於是,朱儁再次下令,全軍強攻宛城,由孫堅先登!

這一開戰,牆外的雲梯剛搭上,弓箭和亂石就雨點般往下砸,黃巾們為了死保宛城,裝備器械早準備得足足的!每次強攻都是同樣的情形,大家一瞧,還是沒戲啊,隻能撤!但誰都沒想到,這個不出名的小夥子——孫堅,他就沒撤!17歲時一人追殺一窩強盜他沒撤,單人獨騎受傷差點兒沒命他也沒撤,現在攻個城,麵對一群已成僵屍的黃巾,他會撤?孫堅打小就不知道“怕”字怎麽寫,也打小就把自己跟“死”字融為一體了。

孫堅再次身先士卒,冒著箭雨和落石,領著他的先鋒軍強行登城,沒退半步!城內城外,敵軍我軍,全蒙住!人人暗歎,這也太牛了吧!

程普、韓當立刻緊隨其後,士氣一下就暴漲起來了,一瞬間,將士們也都把“怕”字怎麽寫給忘了,紛紛跟著孫堅,全力猛攻!

要說氣氛這事,其實挺微妙。有個規律,不知大家發現沒有:當你保持一個不變的速度和路線前進時,你會發現,迎麵碰上的人都會躲你。他們會說你不講理,沒素質,但是,他們會躲。當一個人表現得足夠強硬、足夠篤定,別人就會下意識地接受這種氣勢的碾壓。

孫堅這一玩狠,碾壓的結果馬上就出現了:黃巾怕了!雖然已成僵屍,但也在一瞬間嚇住了。什麽叫戰場,一個愣神,一個慢拍,就是勝敗生死。守城的黃巾分分鍾膽怯了,就給了孫堅最有利的機會,就這個分分鍾,孫堅已帶領精銳,先登成功!黃巾一下子全慌了,在城頭跟孫堅手下一交戰,又發現這些兵好厲害,完全不是對手!

宛城這隻鐵桶,被撕開了一個大口子!朱儁真是驚喜,果然沒錯看這小夥子!立刻下令,全軍急攻!

黃巾迅速崩潰!孫堅先登之後,黃巾軍一下就都沒了魂,紛紛棄守出逃。朱儁大軍很快拿下全城。

這座被圍五個月、忽悠得靈帝和大臣們白高興了兩回的宛城,終於收複了!孫夏從宛城敗走,朱儁再追擊,斬殺一萬多級。其餘的黃巾軍四散奔逃,被各郡的長官分頭消滅。

這次是真結束了。消滅黃巾軍的收官決戰,終於以完勝告終。

朱儁把孫堅的功勞一條條上報,靈帝立刻提拔孫堅為別部司馬。這個詞有點兒眼熟,實際上是立了戰功的低級武將,不知道賞什麽官合適的時候,就賞個別部司馬。雖不算大官,但也有一千石的俸祿。

孫堅以無比搶眼的方式殺入中原,名揚天下。靠著給朝廷賣命,為領導血拚,終於從瓜農的兒子混成了一票人物。當然,他也碰上了一位好領導,朱儁的人品那真是沒挑,不爭功不欺下,一心幫著孫堅出頭。其實細想,就算在今天,又能碰上幾位這樣的上司?所以說,184年的孫堅除了自己真的牛,運氣也不錯。

掃黃戰爭終於收場。但是,大家發現沒有,我們還有一位超重量級的大佬沒出場呢!

曹操送吉利,董卓掉鏈子,孫堅真血拚,那這位幹了啥?

我們這就去歡迎他。

先講講他小時候的事,聚焦一下他的兄弟們,然後再回頭觀摩,關於黃巾牌醬油,他又是怎麽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