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朵大,得天下

先主劉備在樓桑村長大了。從記事起,他就堅信,自己是肩負著使命的。

漸漸地,他更發現自己不是平常人了,因為跟別的娃對比,連模樣都不一樣!

劉備個兒挺高,七尺五寸,換算一下,就是將近一米八,這個不算奇。真出奇的是他的胳膊實在太長、耳朵實在太大。《三國誌》說:“先主垂手下膝,顧自見其耳。”垂手下膝,湊合還能接受吧,可自己能看見耳朵?真想問問陳壽,確定是在做正史《先主傳》,不是在寫《妖王記》?

到了《三國演義》,那就更牛了,“自見其耳”直接成了“兩耳垂肩”,我們可以想見一下《三國演義》裏劉先主的形象,那是孫悟空的胳膊,豬八戒的耳朵,沙和尚的身高,唐三藏的心腸哇!看來四大名著,果然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說到這裏,我們得清清腦子了。至少咱們說的,不能是《妖王記》,先主再肩負天下使命,相貌不凡,但也是人不是妖,不能是《西遊記》裏的形象。

劉備還應該是人類模樣的,就是耳朵確實比一般人大點兒。差距呢,可以參考超市買的速凍餃子跟咱家奶奶包的大餡餃子的區別。呂布曾罵劉備:大耳賊,你最不講信用!曹操也曾說劉備是個“大耳翁”,可見大耳朵這事不假。咱中國人都信大耳有福,擱劉備自己,當然更信了。耳朵大,得天下,這是信條,所以永遠打不死,永遠不放棄。

再說這個胳膊長。胳膊長,在冷兵器時代,特別是戰亂時代,可是極有用的,特有利於耍兵器!對戰的時候,有句話叫“一寸長,一分強”,身高臂長的,就能橫掃矮小瘦弱的,先主的個人武力值不容小覷!要論身手,他雖然贏不過兩兄弟,但想必也差不到哪兒去。

先主這奇特的外貌,引發了各種效應。所以說,顏值決定命運,還真不是沒道理。這長胳膊大耳朵,不但讓他自己使命感爆棚,同時,還驚著了親戚們。

前麵說過,劉備的老媽不是一般女人,很有見識,等劉備15歲,非要送他到盧植那兒去念書。要知道,盧老師可是當地響當當的大儒,宗師級別的。盧老師的學館,相當於那時候的貴族學校!這束脩,也就是學費,肯定不是小數目。這時劉備老爸已經去世,劉備老媽還想送兒子上貴族學校,那天價的學費,隻能讓她拉著臉去跟同宗親戚們借。

正好,同宗長輩裏有個叫劉元起的,也打算送兒子去盧植那兒,就把劉備跟兒子的學費一起埋了單。一學就是兩年。劉元起的老婆就不高興了,跟老公抱怨:“同宗是不假,可也是各過各的日子,老給他們花錢,就說不過去了吧!”

劉元起神神秘秘地回答:“你沒發現這小孩兒哪都跟別人不一樣嗎?不是平常人!你得有點兒長遠眼光,花點兒錢算什麽?”妥妥的鄉村版呂不韋,已經把劉備當奇貨,打算借他發達了。

於是,先主劉備開始跟著盧老師念書。既然這麽有使命感,那成績應該很不錯吧?事實正好相反,劉大耳朵根本不是念書的料!白瞎了人家劉元起那呂不韋式真金白銀的培養,念了兩年書,除了收獲一個公孫瓚當大哥,啥也沒弄來。

不過,雖然念書不靈,但在其他方麵,先主的本事可是慢慢地冒了頭。

結義桃園,必須給老羅點個讚

劉備形神分離地在盧植那兒混,晃過了兩年大好光陰,最後臊眉耷眼地回家了。真是個氣死人的娃!事實上,他已經不能算“娃”,都十七八歲了!不好好念書也就罷了,還喜歡玩狗馬、聽音樂、穿漂亮衣服!這是窮人家孩子該喜歡的?要說是袁大公子的愛好倒還應景。

其實,這是劉備老爸在世時留下的慣性。劉備的爺爺是個縣令,爸爸也在州郡當官,對平民百姓來說,這樣的家境算不錯了,所以劉備能有點兒小奢侈。但老爸一死,剩下孤兒寡母,日子就慘了。不能白吃白喝靠族人養活啊!於是,老媽就帶著劉備,用蘆葦織席子、編草鞋,拿到市集上去賣,貼補家用。就像我們都知道的,劉備當年是個“織席販履”的窮小子,一個賣草鞋的,窮得一無所有。其實,劉備該算小官僚家庭出身,真論一窮二白,孫堅比他慘。劉備的小奢侈呢,還有另一方麵原因,就是那個家譜信仰,他認為自己是貴族!景帝玄孫,當然是真正的貴族了,所以愛好也得像個貴族嘛。

好,我們來看看這個小青年劉備:相貌奇特,尤其有一對出挑的大耳朵;性格沉穩,不愛說話,總是一副不驚不怒的樣子;特講義氣,喜歡結交各路朋友,又為人低調。而且低調中,還透著一股深深的貴族勁兒!雖然他也是窮小子,也沒什麽學問,可瞧著就跟別人不一樣,天生就像個人物似的。

先主真是從相貌到風格,都屬獨一份,所以村裏村外,好多年輕人都喜歡跟他混。對比來說,孫堅吸引小弟,是在英武,在本事,在豁達;先主吸引小弟,是在情義,在身份,在氣質。

當時吸引來的小弟,都有哪些人,我們已不得而知,但其中如雷貫耳的兩位大神,相信不用我開口,您一定已經說出來了——關羽和張飛。

有件事不得不說,其實,大多數喜歡看三國史的朋友,對《三國演義》、對老羅,多少都有點兒不大樂意,因為老羅在演繹曆史的時候,有個習慣式愛好,或者說手法,就是完全沒心理壓力地、把別人的功勞一把擼走,隨手放到劉備陣營的各色人物上。其實,您自己加戲,我們沒意見,那是演繹曆史的空白嘛,但奪人之功,總讓人感覺不公平、不厚道。可《三國演義》的諸多故事,從文學角度看,又實在太出彩、太成功了,即使明知是移花接木,也讓人喜歡到不行。以至於在教娃的時候,我都不忍心跟他說:你別信,這是假的,主角其實是別人。

比如,溫酒斬華雄,草船借箭,空城計等,哪個段子不是精彩絕倫!所以最後,我隻好跟娃念叨:兒子,記住,這就叫文學,這就是文學的力量!咱說《三國演義》,就不說曆史;咱說曆史,就不說《三國演義》……

這裏得自罰一下,既然是說曆史,本不該多提《三國演義》的,是我先念叨起來。所以嘮這一大篇,原因是:雖然老羅在《三國演義》中很多地方有不厚道之嫌,但桃園結義這個段子,我卻一定要給他狠狠地點個讚!

這段,演繹得實在太好了!情節緊貼史實,情感拿捏精準,又升華得水到渠成,很自然,很撩人!您在《三國演義》看到的劉關張三人組,就是真史裏的劉關張三人組,三人就是那麽鐵、那麽真!

史書說,關羽是河東郡解縣人,“亡命”到涿郡,就跟了劉備。《三國演義》說,關羽是因為殺了當地豪強,所以逃命,推測得很合理,以關羽那性子,後來連孫權都一樣罵,殺個欺負人的大戶實在不算稀奇。張飛呢,跟劉備是同鄉,也是涿郡人,從小就跟劉備混。至於是不是殺豬的,就不得而知了。關羽、張飛“並以壯烈為禦侮”,就是,這倆人又忠義又有能耐,一塊兒給劉備當保鏢。禦侮,擱現在就是“保鏢”的意思。

真是鐵哥兒們!劉備跟他倆“寢則同床,食則共器”,一起吃一起睡,有我的就不會沒你的;關羽張飛呢,“稠人廣眾中侍立終日”,在大庭廣眾的場合,兩人叉手往劉備身後一站,威風凜凜地掃視周遭,特甘心地當“保鏢”。瞧瞧這哥仨的氣場!

不過,這裏就有個疑問了:關羽、張飛,論本事都是極了不得的,都是天下公認的“萬人敵”,他倆怎麽就那麽服膺劉備呢?這可不是簡單的“誰當大哥誰當小弟”的排座次,而是——誰當主公、誰當臣屬的嚴肅問題。而且,論史上真實的年齡,關羽可能比劉備還大。那這哥仨為啥不推關羽當主公,非認劉備呢?

還得說,咱們先主的家譜信仰,真是金字招牌,雖然,他隻是二十四萬分之一,跟皇帝血脈的關係極其渺茫,大人物們誰也不會真理他,像袁紹、袁術、曹操他們,當朝的真王爺人家都不放在眼裏,還有各路宗親,劉焉、劉虞、劉繇、劉表等,人家見得多啦,誰也不會把劉備這渺茫的身份當回事,但是……在平民眼裏,這渺茫的身份可就有分量了。

舉個例子。前兩天跟一同事小夥聊天,無意中得知,他家是正兒巴經的鈕鈷祿氏,我趕緊就把人家刮目相看了一下,“哇!想不到你是貴族啊!以前還真不知道!” 這就是“出身”在平民眼裏的效果。試想,關羽見劉備,這個“刮目相看”的力度,比我看鈕鈷祿氏,不知得強出多少!而且,劉備舉止間,還就有那個皇族範兒,那個處變不驚的勁兒頭!

咱們關大將軍,那時隻是個內心忠厚的平民,立即就把界限劃清了,自己跟劉備不在一個階層!人家一有身份,二有氣場,本來就該當領導,自己就該當小弟!關大將軍這心路,同樣可以移植給張飛。劉備那300多年的家譜,不是白念叨的,雖然殺入中原後忽悠大佬們差點兒意思,可在平民這兒,那是相當閃耀的!

劉關張混成一體了。他們是真有愛,而且,真是一輩子!

於是,《三國演義》做了恰到好處的升華,推出了響當當的第一回: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到這裏再多說也無力,我們不妨來回味回味這首歌,再感動一把。(話說王健老師的歌詞,真是讓我傾倒多次了,《三國演義》電視劇絕大部分歌詞都是他的作品。)

這一拜 春風得意遇知音 桃花也含笑映祭台

這一拜 報國安邦誌慷慨 建功立業展雄才 展雄才

這一拜 忠肝義膽 患難相隨誓不分開

這一拜 生死不改 天地日月壯我情懷

長矛在手 刀劍生輝 看我弟兄 迎著烽煙大步來

長矛在手 刀劍生輝 看我弟兄 迎著烽煙大步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