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盒飯不好領
先主劉備靠著相貌獨一份,身份獨一份,義氣獨一份,收獲了關、張兩位大神,還有一批小弟。
在曆史上,劉關張沒有結拜這一說,但人家那情義,跟結拜一般無二的。劉備看這倆,一輩子都跟別人不一樣,就算諸葛亮、趙雲,也遠比不了人家兄弟親。
黃巾起義爆發後,漢靈帝那個“人人都能操刀砍賊”的告示一出,這哥幾個就熱血沸騰了。那就幹啊!一身的本事,正愁沒地方使呢!但砍賊可以,刀在哪兒?還有盔甲、戰馬呢?劉備窮得就剩草鞋了,關羽一個亡命徒,更是身無長物,張飛也不是大戶,沒聽說有家資,那咋辦?
這時,先主的相貌、身份、義氣又起作用了。中山郡有倆馬販子,一個叫張世平,一個叫蘇雙,一直在涿郡搞賣馬的生意,靈帝時馬的價格非常貴,加上豪族壟斷,一匹馬能賣到兩百萬。涿郡在幽州,靠近烏桓、鮮卑,貨源不愁,於是,這倆人幹邊貿幹得風生水起,掙了大筆大筆的錢。
這二位一見劉備,都驚了,瞧這小年輕的模樣和氣度,絕非常人!而且還是宗親!於是,這倆就跟劉備混了,專門負責提供錢財物資。瞧瞧古人有多大方,還真視錢財如糞土哇!其實,這兩位很可能也跟劉元起一樣,看劉備不像凡人,就打算搞搞政治投資,當個賣馬版的呂不韋!也可能,邊貿本就是危險行業,邊境上賊人出沒,他倆也想借劉備兄弟的能耐,給提供個保鏢服務啥的。總之,天下哪有白來的利益、白得的好處。
好了,現在有了人,有了裝備,更不用發愁戰馬,已經萬事俱備,兄弟們終於可以上陣了!
184年的掃黃戰場,確實留下了劉關張的身影。但具體在哪裏打的,消滅了誰,取得了什麽戰績,基本空白。隻知道,劉備是跟著校尉鄒靖混,這位鄒靖原本擔任北軍中侯,專門監察北軍五校,這次很可能是去剿滅幽州的廣陽黃巾軍。涿郡屬幽州,所以劉備兄弟們去投軍,就投到鄒靖那裏了。最後打贏了,立了功。但劉備打的不是大勝仗,功勞不大。《三國演義》在這裏給劉備加了不少戲,比如救董卓、射傷張寶,還跑到了南線朱儁那邊……
實情是,這個黃巾牌醬油,劉備兄弟隻打到了小小一瓢,還不知道是怎麽打的,在哪兒打的。相對來說,曹操協同皇甫嵩作戰,斬獲敵軍幾萬,算打了一大桶。再看人家孫堅,那早不叫打醬油而叫一錘定音,劈山開路了。所以這出掃黃大戲,隻有孫堅爆炫,成角兒了。曹操當配角,混了個臉熟,先主呢,是群演,連說台詞的機會都沒有。
等大戲收場,大家要領盒飯了。盒飯的檔次可是按功勞發放的,曹操當了濟南國相,就是濟南郡的太守,兩千石。孫堅提拔為別部司馬,一千石。先主呢,比較慘,沒領著。劉備領到朝廷的第一份便當,得等到三年後,差點兒丟命地又討了一回反賊才成。他當然很鬱悶。不過,也不是全無收獲,至少名氣更響了,知道他劉備有能耐的人更多了,多少增加了流量。
現在,到了最後收拾戰場的時候了,天下遍地硝煙,國家一片狼藉,我們總得規整規整,理一理黃巾起義究竟帶來了啥?有什麽了不得的影響?
漫漫天下,誰敢說你不是反賊
論黃巾起義的效應,可以從兩個級別來說,但無論哪級,核心都是一個字——反,無論哪級的人物,腦袋上都能寫著兩個字——反賊。我們逐級剖析。
第一級別:原生賊。
黃巾軍主力被消滅,皇甫嵩、朱儁奪回郡縣、平定中原,就用了幾個月的時間。但黃巾大起義就真結束了嗎?沒有!他們還有幾十萬的餘部呢!而且,不屬太平道的雜牌賊,數量也多到嚇人。早分不清誰是正牌黃巾,誰是雜牌蟊賊了,天下賊人一家親啊。我們看看都有誰:
張牛角、飛燕、黃龍、左校、於氐根、張白騎、劉石、左髭丈八、平漢大計、司隸緣城、雷公、浮雲、白雀、楊鳳、於毒、五鹿、李大目、白繞、眭固、苦蝤之徒……
一聽名字就知都不是善茬,賊氣逼人啊。據說他們起名的原則是:騎白馬的就叫“白騎”,身手敏捷的就叫“飛燕”,嗓門大的就叫“雷公”,胡子打卷的就叫“於氐根”,眼大的就叫“李大目”。還真是鄉土人民本色!
這些賊們,人數多的兩三萬,少的六七千,占山據險,時不時就竄出來禍害朝廷一下子。
其中最厲害的是飛燕,身手矯捷又勇猛,具體形象可想見《倚天屠龍記》裏的韋蝠王。張牛角戰死後,部下都跟了飛燕。飛燕在太行山內外名聲極大,賊人都來歸附,人數發展到了近百萬,簡直又一個張角!這次,朝廷真是剿不動了,幹脆玩起了招安,正好飛燕也想講和,於是,朝廷便拜飛燕為平難中郎將,讓他管太行山的一切事兒,每年還可從弟兄裏舉孝廉當官。
這就是著名的黑山賊。後來,大佬們逐鹿中原,打成一鍋粥的時候,黑山賊沒少在裏麵折騰。
以上是原生賊,基礎版,比黃巾起義時隻多不少,下麵我們再來看高級版。
第二級別:次生賊。
還記得靈帝那道詔書嗎?號召大家都去討賊。所謂的次生賊,其實是靈帝親手培養的!
比如孫堅、劉備,以及各地的豪強武裝。他們砍了小賊,自己卻成了更大的賊!當然,那時的孫堅和劉備,都還不至於有賊心,孫堅很可能到死都沒生出賊心來。劉備呢,他那個野心是夢想,離現實太遠,現在還難以完成到賊心的轉化。但他們都有了當賊的能力,都有了長出賊心的條件!
這些次生賊,比原生賊可怕多了。
原生賊雖然數量大,但個體弱,資本劣,眼光淺,哄搶打砸行,要說有眼光地玩政治,有目標地搞戰略,他們太低級了,幹不來。所以黃巾軍又叫“蟻賊”。黃巾以外的小賊更上不得台麵,誰聽說過成大事的領袖,能起名叫“左髭丈八”的?
但次生賊強悍太多,他們多數是豪強出身,資本優質,即使不是豪強,也早有積累。他們還各有道行,有名的,有錢的,有宗族的,有魅力的,有學問的,這些又吸引來各路人才,願為他們出謀劃策,拚死效力。等他們越坐越大,人才也越來越多。
次生賊,才是真的“賊”,真能搞翻漢室天下的!
為了對付原生賊,靈帝不斷地外放軍權,甚至是散放,結果自然是次生賊蓬勃崛起,朝廷越來越失去控製。
我們看《三國演義》,有些場麵很有意思,比如,武將單挑,兩人一上場,必然先對罵。罵什麽呢?幾乎所有人都以這兩字為開場白:“反賊”!
“反賊董卓!”
“反賊曹操!”
“反賊呂布!”
“反賊馬超!”
這場麵演繹得極好!到後來群雄割據,又有幾個不是“反賊”!要論漢室忠臣,除了漢獻帝身邊那一班老人,再加一位劉虞,再算半個荀彧,當然肯定有漏的,這裏不多舉了,但絕對是——相當有限!你說劉備不算反賊,他是曹丕禪位後才稱帝的,那他自封漢中王呢?獻帝當時還在位呢。
說三國裏人人是反賊,確實過了,但反賊的比例至少占七八成。幾位大佬,都是次生賊!都是從鎮壓黃巾軍開始,從靈帝不斷外放權力起一步步培養出來的。當然,靈帝也有他的無奈,我們這裏就不深扒了,一個氣數已盡的王朝,無奈多多實屬常態。
說到這裏,我們也可以換個眼光,難道大漢就永遠不會滅亡嗎?蘋果都已經爛到心裏,直接扔垃圾桶不是很適當嗎?所以,“漢忠”這個詞也不一定就是褒義。天下皆反賊,轉個角度,也可以稱天下皆英雄。就看誰能搞定亂世,誰能給萬民帶來福祉了。
所以,黃巾起義的最大後果,就是——讓從上到下的所有人,都離“反賊”兩字更近了,接受起來更沒心理壓力。叫罵別人是“反賊”的同時,自己也恰恰當著“反賊”。
皇甫嵩的大京觀,朱儁的拒不受降,也沒嚇住天下人的“反”心,當“反”成為常態,那這個國家就已經名存實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