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是公元185年,黃巾之亂後的第二年。

這一年,天下最大的病痛是——涼州。

韓遂、邊章、北宮伯玉,就像是整個機體的超級細菌,蔓延得太快了!

三月,崔烈拿五百萬買了司徒,靈帝正心疼虧本呢,朝廷就接到了戰報:北宮伯玉寇三輔!

三輔是哪兒?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是指掌管長安周邊地區的三位官員。同時,也指這三位官員管轄的地區。西漢時,京都在長安,所以三輔是京畿,拱衛首都的。雖然,東漢京都在洛陽,但長安的戰略地位也是極其重要,而且,大漢朝各位先皇的陵墓都在長安周邊,更不能有一點兒閃失!

幾個月間,北宮伯玉從攻陷金城,到入寇三輔,按我們現在的地理概念,就是從蘭州打到西安來了!

靈帝立刻想起了大救星皇甫嵩,派皇甫嵩鎮守長安,討伐涼州叛軍。不過,這回是彪悍的羌人,不是黃巾流寇,還真難搞!皇甫嵩僵持了四個月,一直沒能取勝。

這時,宦官又現身了,因為皇甫嵩在冀州沒收了趙忠的大宅子,還拒絕借錢給張讓,這倆“皇帝的親爹娘”就一塊兒去說皇甫嵩的壞話。靈帝正為打仗花錢心疼呢,索性把皇甫嵩的左車騎將軍免了,你不是打不贏嗎?那好,朕換人!於是,主帥換成了張溫。

我們看看這個陣容。張溫為車騎將軍,執金吾袁滂為副手,統帥破虜將軍董卓,**寇將軍周慎。臨行前,張溫還上奏特邀了一位,讓他來參軍事,這位就是現任別部司馬孫堅。看來,現在的孫堅,已經很得大人物的重視了。

於是,董卓和孫堅,一個是雄起於西北的梟狼,一個是振威於東南的猛虎,算是第一次共事了。彼此都印象深刻啊!不過,這個深刻,效果卻完全相反!

董卓對孫堅,是真喜歡。朝廷那些大官大將們,他都看不上眼,就孫堅這個生猛小夥讓他瞧著就愛,怎麽看怎麽對路。後來關東群雄討伐他的時候,董卓還說,那些人裏沒一個成器的,就孫堅這小家夥帶勁兒,還算個人物!

孫堅對董卓,是真惡心。第一印象極差!孫堅覺得,董卓這貨早就該死,留著肯定是禍害。我們來看看,孫堅是怎麽想弄死董卓的。

當時,張溫到長安,拿詔書召董卓來見,董卓磨磨蹭蹭半天才來,張溫責問他原因,董卓甩個臉,老大的不樂意。

孫堅是參謀嘛,上前低聲跟張溫說,董卓不認錯還這麽張狂,應該以不按時報到的罪名,斬了他!

張溫說,董卓在西邊很有威名,還得靠他打羌人呢,現在殺了他,以後不好辦啊!

孫堅說,明公您親率王師,威震天下!難道還依靠一個董卓!我看這個董卓,第一,輕上無禮;第二,惑亂軍心;第三,貽誤軍時……就該斬!他這麽無禮,您還不斬,實在有損軍威啊!

結果張溫就是不聽,還跟孫堅說,你先回去,別讓董卓起疑心。

孫堅真是無奈,雖然他當了參謀,但畢竟軍階官銜什麽的,不在人家那個級別,說話也沒多大分量,隻好不開口了。後來董卓占了京都,把朝廷禍害成了閻羅殿,孫堅更是無奈歎氣:“唉!當初張公要是聽了我的,哪還會有今天啊!”

倆猛人就這樣第一次發生了對撞,結果是:

董卓說:帥哥,咱家喜歡你呀……

孫堅答:蠢狗!我就恨怎麽沒把你給幹死呢!

不管他倆怎麽相愛相殺,羌人還是要討,仗也還是要打的。

張溫這邊總兵力十幾萬,進發到右扶風的美陽,懟上了邊章、韓遂他們,董卓先上陣,一個遭遇戰,打輸了,於是陷入僵持。

不過戰場上的事,永遠瞬息萬變,一切都有可能發生!東漢的運氣向來詭異,老天能讓皇帝們個個早死,能讓天災永無止休,但也偶爾會突然變臉,送上神奇的友好。比如光武帝劉秀創業的時候,正在血戰中,老天卻突降隕石,砸向了王莽的大軍……那這回,該算又神奇了一次,友好了一回。

張溫、董卓跟羌人們懟著,正一籌莫展呢,一天晚上,忽然,一道火流星劃破漆黑的夜空,光芒足有十幾丈,把韓遂、邊章的大營照得亮堂堂的!戰馬都受了驚,全都嗚哇叫個不停。這在羌人眼裏,簡直是天降災難,大不祥啊!於是個個嚇得要死,嚷嚷著要回金城。就這樣,一道流星“嘩啦”一下瓦解了羌人的意誌,眼看就要四散奔逃了。

董卓一聽大喜,真是老天助我!第二天,立刻跟幾路將領合兵猛攻。其實,流星劃過夜空的時候,羌人們雖然沒跑,實際上就已經敗了。現在哪還架得住董卓他們的強攻,一邊逃一邊被殺,幾千人被斬首。漢軍終於大勝!

羌人們一路沒命地逃,心心念著他們的金城,從美陽一直跑到了榆中。美陽在哪兒?現在的陝西武功,都到鹹陽了!榆中在哪兒?蘭州!真是來得猛,去得也快,羌人們從蘭州打到西安,好不驚悚。誰知一道火流星劃過,又一路狂奔,從西安跑回蘭州去了!

張溫也率軍一路猛追,追了1200多裏,直到榆中。眼看這勝利的勢頭,要能一把滅掉叛羌,當然是最好的預期。於是,張溫做了部署,兵分兩路,一路是**寇將軍周慎,搞定榆中的主力;一路是破虜將軍董卓,去幹掉另一支叛軍先零羌。張溫知道孫堅瞧不上董卓,就讓他跟周慎一路。

就要到榆中了,孫堅向周慎獻策說,這榆中城裏沒糧,羌人必須從外麵運,就讓我帶領一萬兵去截斷他們的糧道,將軍您以大軍隨後,羌人又饑又乏,必然不敢應戰,最後隻好逃奔羌族部落,我們再合力追擊,涼州就能平定了!

孫堅這計策如何?應該說是個好計。雖然斷糧道是常用計,經典計,算不上奇謀,但以當時的戰況來看,很實際有效。可周慎不聽。孫堅還是人微言輕,勸張溫殺董卓,張溫不理,勸周慎斷糧道,周慎也看不上。而且,整個跟羌人的作戰過程,孫堅也沒能獨當一麵,就當了個參謀。在大人物眼裏,他這個一窮二白的小子,靠宛城的軍功剛剛晉升上來,論量級,當然遠不能跟董卓他們相比。

周慎直接圍了榆中城,表現得相當無腦,結果,斷糧道的計策,被邊章、韓遂給搶去了。兩人分兵扼守住險要葵園峽,反而把周慎的糧道給斷了!這個葵園峽,在蘭州市東5公裏,現在叫桑園峽,是黃河出蘭州後的第一道峽穀,最窄的地方隻有75米。邊章、韓遂搶占天險,一把劫去了朝廷大軍在黃河上的運糧船。

這下周慎可暈了。軍糧被劫的消息一傳出,立即軍心浮動,眼看要控製不住了。沒辦法,隻能撤軍,越快越好!如果等到邊章、韓遂再殺回來,損失沒準多慘重呢!周慎敗得倉皇,軍械輜重什麽的全扔了。

一起戰敗的孫堅好無奈,世上最可怕的,不是豬隊友,而是豬領導啊!相信這點,我們大家也都深有體會吧。

周慎這一路不戰而敗,還損失慘重。那董卓那一路呢?戰績又如何?也不怎麽樣!

董卓沒幹動先零羌,還被羌人給包圍了。

董卓大軍也斷了糧,必須想辦法逃跑。他就想了個計。當時,羌人把漢軍圍在一條河邊,董卓就假裝抓魚,在河裏修堤壩,一邊修一邊派兵大呼小叫地撈魚。羌人真以為董卓是為了抓魚吃,解決斷糧的問題呢,於是也不理會。董卓的軍隊一邊抓魚,一邊偷偷地渡河逃跑,羌人居然也沒發覺。等董卓的軍隊過了河,都不抓魚了,羌人這才反應過來,立即要追,誰知董卓最後還留了一手,已經把堤壩摧毀了!河水太深,根本渡不過去。

終於,董卓忽悠了純潔的羌人,全身而退。在幾位將軍裏,他還是戰績最好的,因為就他沒受折損!加上火流星那一戰大獲全勝,斬了幾千羌人,所以靈帝給董卓封了台鄉侯,食邑一千戶,成了唯一的功臣!

各軍都臊眉耷眼地撤回來了。這次討羌作戰,除了一顆火流星的神威,朝廷就沒打過勝仗!最得意的,當然是董卓。最鬱悶的,自然是孫堅。碰上豬領導,神仙也無力啊。非但不聽你勸,最後敗了,你還要跟他一塊兒背鍋。比如說起葵園峽,後世早不知道周慎是誰了,但卻會說,這是當年孫文台大敗的地方,連葵園峽的景點介紹都會這麽說!可見這豬領導果然是遺禍萬年啊。

不過,仗也不算全白打,在戰略上,還是有收獲的。因為那顆火流星,一把把羌人從西安嚇回了蘭州,一時間也回不來,暫先不用擔心三輔安危,不必惦記先皇的祖墳會不會被挖了。

那麽,就讓靈帝先緩一口氣吧。羌人們回了金城,也需要一段時間,醞釀更大更鬧騰的波瀾呢!

在這裏,給讀者們寫幾句話。

涼州的故事,在三國裏,既自成一體,又跟中原時局緊密聯係,而且占了相當比重。涼州人物也各有特色,有義氣忠貞的漢家英雄,比如蓋勳、傅燮;有心路曲折的反叛人物,比如韓遂、邊章;有相當羌化的悍猛武人,比如扶風馬氏家族。涼州有大漢的統治秩序,也有濃鬱的異域特色,是一段看上去混亂複雜、但細讀卻神秘有趣的曆史。

所以這部三國,給了涼州相當的筆墨,對“說透三國”的宗旨來說,也是應該的。

寫到西羌,我常常會想起小時候,因為喜歡地理,特別癡迷於高原和西部。記得某古老電視劇裏的一首插曲,曾深深觸動了那時的小小心靈哇!

當年走西羌,

月明西海上,

煙紫山藍雪晴後,

雲白水清大漠黃。

回首意茫茫。

真的是——“回首意茫茫。”好,就讓我們繼續西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