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韓琦是個了不起的能臣,憑一人之力穩住了整個朝廷。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就在天下人等著看英宗皇帝如何治理江山的時候,英宗皇帝趙曙卻真的生起病來。
英宗皇帝從小身體就弱,在皇宮內苑長大也無助於他增強體質。繼位之後忙著爭權,算盡頭腦費盡心機,原本就多病的身體越發走下坡路,身軟力乏頭疼腦熱,一天到晚離不開湯藥。到治平三月入冬以後皇帝的氣色越來越不好,禦醫們一邊用補藥調理,暗中告訴曹太後和皇帝身邊的宰輔重臣:皇帝的身子已經掏空,隻怕難以恢複元氣了。
趙宋王朝是整個中國曆史上真正的“黃金時代”,其富庶、仁愛、開明、睿智,上自漢唐下至明清皆不能比。但就是這樣一個華麗溫存的大宋朝,內憂外患卻與皇祚相始終。對內,國家越富百姓越苦,國庫越豐農家越窮,整個社會即將被撕裂;對外,遼國、西夏互成犄角,一北一西往來牽製,宋軍戰不能戰守不成守,隻靠著歲幣賄賂買回一個脆弱的和平,敵騎一至舉國慌張,強盜退去滿目瘡痍,遭遇的損失幾十年不能修複。整個國家如同一個傷口無法愈合的病人,年年失血,漸趨衰落。
大宋朝文治鼎盛,皇帝英明,良臣如雲,早看出其中的危機,仁宗皇帝在位時朝廷就搞過一場變法,可惜“慶曆新政”無疾而終,大臣們對仁宗不抱希望,都寄希望於英宗皇帝,哪知英宗繼位之後身體竟是這樣,看看又不行,全天下的人都把變法的希望轉到了英宗長子潁王趙頊身上。
潁王趙頊是英宗皇帝的長子,這年剛滿二十歲,生得健壯魁梧,龍軀虎步,麵貌英偉,雙目炯炯,真有太祖皇帝的英雄氣概。更難得的是潁王性格沉靜淡泊,敏而好學,讀書經常整日不輟,又極重禮儀,雖然身居王爵,平日溫言慈色,沒有半分頤指氣使的驕態,且好武功,能騎射,矯健異常,滿朝臣僚提起潁王都讚歎不絕,私下以為太祖、太宗以文武之道開辟社稷,真宗、仁宗、英宗卻穩重有餘而氣魄不足,隻是守成之君。如今潁王文武兼具,神氣清新,胸襟開闊,聰明穎異,將來繼位以後必然超拔卓絕勝於先輩,別開生麵,追溯漢唐,創一個千古未有的盛世。
這天一大早,潁王趙頊像往常一樣天明即起,在後苑打了一套太祖長拳,活動開了筋骨,回到書房就找出幾本喜歡的書看。正在用功,內侍來報:“王府侍讀孫永到了。”
潁王這裏正在出神,也沒細聽,嘴裏隨便應了一聲,仍然低頭看書,半天才想起:有些書當著這位老先生的麵兒不方便看!急忙把正在看的書往書架裏塞,偏偏架上書多,一時塞不進去,聽背後腳步聲響,孫永已經走了進來,趙頊心裏一慌,手上使勁,歪歪扭扭地好容易把書塞了進去。回頭衝孫永點頭笑道:“先生來了……”話音剛落,“啪嗒”一聲響,剛才硬塞進去的那本書從架上滾落,掉在潁王腳邊。
孫永進門的時候就看見趙頊慌慌張張收拾書籍,覺得奇怪,走上前拾起地上的書來看,這一看大驚失色,原來趙頊讀的竟是一本《韓非子》!
春秋戰國是中國曆史上最黑暗狂暴的時代之一,天下大亂,諸侯的野心和殘暴達於極頂,進入戰國以後,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強國都開始以法家之術治理國家。就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荀子的學生韓非寫成了一部著作,這就是流傳至今的《韓非子》。此書集法家學說之大成,曾經極得秦始皇的賞識。
法家學說出自春秋,成於戰國,被秦朝拿來治理天下,想不到秦朝二世而亡,後人提起這個朝代無不斥其為“暴秦”!法家學說作為治國理念徹底失敗,《韓非子》一書也被後人斥為“邪書”,認為正人君子皆不可讀此書,尤其帝王更不可讀,否則心術敗壞,邪惡滋生,大禍將成!
大宋立國已有百年,政局漸成死水,英宗皇帝體弱多病,毫無作為,群臣已經對英宗失去了信心,上上下下都把希望放在潁王身上,隻盼著潁王繼位後能有一番大作為。想不到一向好學深思的潁王竟在書房裏藏了一部《韓非子》!孫讓這一驚非同小可,顧不得潁王的尊貴身份,疾言厲聲地高聲道:“大王從何處得到這本書的!”
其實趙頊也知道《韓非子》這樣的書不該讀,可在他想來,身為皇子,博學多聞是個關鍵,儒家、法家,王道、霸術,都該有所涉獵才好。尤其《韓非子》這部書講的是“帝王術”,這三個字正是自古至今天下所有帝王最喜歡的東西,年輕的趙頊初讀此書,隻覺內中道理無窮,字字句句深入肺腑,正在感興趣的時候,孫讓這麽大驚小怪,趙頊反而不以為然,笑著說:“本王平時讀書不下千冊,現在不過多看了一部書,先生何必大驚小怪?”
趙頊這話說得輕鬆,孫讓卻不這麽看,忙正色說道:“大王這話不對!聖賢說過:‘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心裏天生就有私欲,很容易被邪說**,務必精誠一致,提防走上邪路!祖宗得天下不易,太宗、真宗、仁宗三世留下的太平盛世也不容易,若大王把‘術治天下’四個字記在心裏,將來不以正道治國,偏以‘術’治,臣妄言一句:不但曆代先皇積下的成果一日**盡,隻怕禍國傾家也在所難免。大王責備臣‘大驚小怪’,臣反而以為大王不知輕重,沒把家國社稷放在心上!”
孫讓平時頗為穩重,今天卻急成這樣,話也說得魯莽,趙頊雖然恭敬明理,對這些硬話也不愛聽,淡淡地說:“法家之術雖非正途,也不見得如何害人。當年秦始皇掃平六國一統江山,還不是憑借法家之術?”
趙頊說出這些話來,孫讓更是又驚又怒,厲聲道:“大王這話又錯了!若說江山一統,自夏、商、周以來,我中華社稷本就是一統的,何必秦始皇再去統一?若說始皇帝實行中央集權、郡縣之製,建立一個鐵桶江山,大王也知道,秦朝因為暴政酷法被百姓唾棄,億兆子民沒有一個真心臣服,始皇一死天下皆反,六國複起,秦國獨滅,偌大帝國分崩離析!這樣一個被百姓唾罵的朝廷敢自稱‘大一統’嗎?這樣一個天下人恨不得食其肉拆其骨的暴君配稱‘始皇帝’嗎?暴秦滅亡之後,漢高祖殺項羽於烏江,**平六國殘餘,這才真正一統江山!大王再想想,法家之術興於春秋之晉國,然而晉國稱霸後卻亡於‘三家分晉’,其後商鞅變法秦國稱強,對內壓迫百姓,對外血洗六國,積百年之功奪取天下,僅守了十五年就亡國滅族,從此天下再無嬴姓!當秦始皇治天下時,百姓們視朝廷為虎狼,視皇帝如寇仇,秦亡以後,曆代君王都以秦朝為戒,再不敢公然用法家學說治國,就算到今天,一提起秦朝,皆謂之‘暴秦’,一提起始皇帝,皆謂之‘暴君’,這稱呼千年難改!大王讀《韓非子》已經不應該,竟然又提起秦始皇,這怎麽得了?”說到這裏動了感情,鼻子一酸落下淚來,忙抬起袖子擦拭,半天才說,“臣奉陛下之命做王府侍讀,哪知大王竟讀這樣的書,說這樣的話,這是臣的過錯,臣不敢再做這個侍讀了。”衝趙頊一拱手轉身就走。
潁王趙頊是個禮賢下士的人,見孫讓真急了,忙趕上前一把扯住:“這是怎麽說的!先生教本王讀書也有兩年了,我奉先生如師,先生也該待我如弟子,如今弟子有錯先生該罵就罵該罰就罰,怎麽說這樣的話呢?若因本王不長進,先生就辭了侍讀一職,別人要罵本王不尊賢,不愛才!先生一向愛護我,不會讓本王受人恥笑吧?”
孫讓是個厚道淳樸的老夫子,今天氣急敗壞,在潁王麵前說了些無禮的話,潁王卻不和他計較,反而說出這些話來,孫讓的火氣也消了,不提辭職的事了,卻仍然勸道:“不是臣嘴碎,大王一定要明白法家邪說的害處,否則將來真入了‘術治’的邪路,所作所為必然危害社稷子民,臣這個做侍讀的愧對太祖太宗,死了也不安生啊。”
眼看孫讓火氣是消了,嘴卻越來越碎,竟然把“太祖太宗”都搬出來了,趙頊心裏也有些煩,又不好說別的,幹脆笑道:“先生不用生氣,這書本王不看就是!”順手拉開一個抽屜把《韓非子》扔了進去。
潁王是皇子,孫讓不過是個侍讀,皇子要看什麽書就看,孫讓能勸他,卻不能攔著他。眼看潁王半真半假,態度並不誠懇,孫讓也沒辦法,歎了口氣,不說這事了。
孫讓的勸告趙頊並未當真,至於那部《韓非子》,其實在孫讓勸阻之前他早就看完了,而且反複看過很多遍了,早已爛熟於胸,如今少看一遍也不要緊,先假裝丟開,哄住孫夫子再說吧。
如果潁王趙頊知道這部《韓非子》會害得他身敗名裂,會斷送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代積累起來的太平盛世,甚至動搖大宋王朝的國本,把整個國家推向萬劫不複的深淵,一切惡果的根子都是這部《韓非子》!也許潁王趙頊就不會把孫讓老夫子的勸諫當成一個玩笑了。
這天在潁王麵前爭鬧了一番,孫讓看出潁王仍然醉心於法家之術,心裏又擔心又害怕,回到家裏枯坐良久,終於想出一個主意,連夜跑到司馬光府上,不說潁王讀《韓非子》的事,隻說潁王好學,想讀史書,問司馬光這裏有什麽好書可以拿給潁王看。
司馬光這個人以務實嚴謹著稱,詩詞文章未必有什麽出奇,卻最擅長著史。且司馬光也知道潁王趙頊是未來的皇帝,所以潁王讀什麽書是件要緊的大事,就認真找了幾冊史書交給孫讓,請他轉獻潁王。
得了這幾本書孫讓仍不滿足,又對司馬光笑道:“聽說君實最近幾年除了公務之外,每日都在家中著書,前後也有幾十萬言了吧?”
司馬光心細,讀書的時候寫了大量筆記,整理成厚厚幾冊。可這位嚴謹的夫子認為這些筆記不夠深刻,拿不出手,就說:“我寫得不好,怕惹大王笑話。”
眼下潁王正讀《韓非子》,若不趕緊用正道史書引導他,隻怕要誤大事。可孫讓也知道司馬光辦事認真,認為書稿“不好”就不會輕易拿給人看,隻得耍個心眼兒,笑著說:“君實誤會了。我要你的書稿不是獻給潁王的。潁王這些日子對史書很有興趣,每每讓我講史,可我才疏學淺,於史籍典故百不知一,竟不知講些什麽才好,所以從你這裏借幾本筆記看看,肚子裏有了貨色才好到潁王麵前去賣弄。”
聽孫讓這麽一說,司馬光也笑了:“既然是這樣,我就把平時寫的東西借給你。”回屋取出一個沉甸甸的包袱交給孫讓,又反複叮囑,“你隻當成筆記來看即可,千萬別獻給潁王,免得讓我出醜。”孫讓再三答應,把司馬光寫就的書稿揣在懷裏樂嗬嗬地回去了。
回到家,孫讓把司馬光給他的包袱打開,裏麵共有八部書稿,第一部書稿上寫著《通誌》二字,餘下都是空白封皮,看來真是尚未命名的筆記。於是熬了個通宵,將第一部書稿大致讀了一遍。這一讀不要緊,發現書稿嚴謹穩重,條理明晰,故事詳實,立論精辟,佳篇警句多不勝數,與之相比,早先流傳於世的漢唐史書全都相形見絀。
孫讓到司馬光那裏借書,本就打算用司馬君實的著述頂替法家邪書,以此引導潁王的思路。想不到司馬光的書稿之精彩超出想象,孫讓驚喜異常!第二天就將這八部書稿獻給了趙頊。
昨天孫讓因為一本《韓非子》大吵大鬧,趙頊心裏有些不好意思,本以為今天孫讓還要為這件事囉嗦,想不到孫讓不提舊事,反而拿來幾本書給自己看。趙頊也知道這些書必是針對《韓非子》而出,為了討孫讓一個歡喜,客客氣氣地接受下來,答應馬上就看。
見潁王如此謙和明禮,孫讓也很高興,就不再提以前的事,照舊給穎王講了一段聖賢書,告退而去。
如此過了七八天,這天正吃午飯,潁王府裏的內侍忽然來見孫讓,說潁王請他過府一敘。孫讓不知何事,急忙扔下飯碗跑了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