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高明的指揮員要依靠造成有利的“勢”來追求勝利,卻從不苛求部下用苦戰來獲勝。因而,他能正確地選擇人才,並且巧妙地利用“勢”。而善於利用“勢”的人,善於選用將吏指揮作戰,就好像是轉動木、石一樣。木、石的性質是置於平地則靜止,置於高峭之地則滾動;方形的靜止,圓形的滾動。善於指揮作戰的人所造成的有利態勢就好像是從千仞高的山上往下滾圓石一樣。這就是兵法上所說的“勢”。

自古以來,很多軍事家都想通過“出其不意”來取得勝利,而這種“奇”也往往會取得讓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公元前353年,魏國夥同趙國攻打韓國,韓國無奈之下隻能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將,以孫臏為軍師,前往救韓。

韓國一聽齊國要來救援,立刻人心振奮,全力抵抗魏國的進攻。但無奈韓國國力弱小,再如何努力,依舊是戰敗,隻好再次向齊國告急。這次,齊威王派田忌為主將,田嬰為副將,率領齊軍直趨大梁。

齊國的這次救援惹惱了魏國,魏國本來勝利在望,可以奪下韓國了,但是因為齊國,韓國又難以攻下了。於是魏國不再攻打韓國,而是轉身開始攻打齊國。魏惠王撤回了攻打韓國的軍隊,然後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大將,率軍十萬,攻打齊軍。

齊軍這時已經深入到魏國境內,魏國大軍也已尾隨而來,一場惡戰在所難免。因為身在魏國境內,齊國大軍有些慌亂,但是軍師孫臏並不慌亂,仗要怎麽打,他在心中已經籌劃好了。魏國的軍隊強悍善戰,向來蔑視齊國的軍隊,何況現在是在魏國境內,魏軍一定更加有恃無恐,而且驕傲輕敵,所以孫臏覺得魏軍即使有十萬大軍,並且凶狠強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他告訴主將田忌,對付魏軍的辦法就是誘敵深入,然後再給予其出其不意的打擊。田忌覺得他說得有理,他們兩人研究了地形後,決定采用一條減灶誘敵、設伏聚殲的妙計。

齊軍和魏軍剛一接觸,齊軍就假裝不敵,然後往後退。為了能夠讓魏軍相信齊軍不堪一擊,齊軍在逃跑的過程中使用“減灶”妙法。第一天在地上挖了做十萬人飯用的灶,第二天又挖了做五萬人飯用的灶,第三天挖了做三萬人飯用的灶,造成齊軍大批潰逃的假象。

魏國的大將龐涓看到齊軍營灶日益遞減,非常得意。他對眾人說:“我早知道齊國的人膽小怕死,進入我國才幾天就跑了這麽多人。嗬嗬,看樣子,他們要不戰自亡了。”於是為了盡快殲滅齊軍,他拋下了步兵和重甲,開始日夜兼程地追擊齊軍。

龐涓的追擊是在孫臏意料之中的,他計算,在黃昏的時候,魏軍差不多就到達馬陵了。孫臏命人砍倒了一些樹木橫放在魏軍的必經之路上,用來堵塞交通,然後讓善於騎射的士兵埋伏在山坡上,並且告訴他們:如果晚上看見樹底下有人點火,就萬箭齊發,射死樹底下那個人。

晚上的時候,魏軍追到了馬陵,被一些橫放的樹木擋住了去路。於是龐涓下馬,他看見其中有一棵大樹被剝了皮,上麵似乎刻著字。但是因為天色已晚,什麽字都看不清楚。於是龐涓讓人點燃火把,細細觀看,隻見樹上刻著:龐涓死於此樹下。龐涓大驚,想要後退已經來不及了。隻見箭如雨下,魏軍大亂,龐涓無路可退,加上身中數箭,隻好自刎而死。

齊軍從四麵八方湧過來,擊敗了魏軍,而且俘虜了魏太子申。

在戰爭史上“以奇勝”的事例並不少見。**被譽為革命家、詞人,也是一位偉大的軍事家,他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也曾屢出奇兵。四渡赤水就是其中的典型戰例。

遵義會議之後,中革軍委向各軍團首長下達了《渡江作戰計劃》,命令中央紅軍各部進至赤水、土城附近地域後,分三路縱隊由宜(賓)瀘(州)間的藍田壩、大渡口、江安一線北渡長江。

1935年1月19日起,紅一、三、五、九軍團分三路先後從遵義、桐梓、鬆坎地區出發,向土城、赤水前進。最後於29日淩晨,紅軍大部隊分左、中、右三路,向西渡過赤水河。2月上旬,紅軍進至川南的敘永、古藺地區,尋機北渡長江。麵對國民黨軍隊的圍堵,以**為首的中央軍委決定暫緩實行北渡長江的計劃,改向川黔滇三省邊境敵軍設防空虛的紮西地區,利用短暫的時間,完成了部隊的整編、精簡。這個舉動大大出乎國民黨的預料。借由這一舉措,我軍不但加強了部隊的戰鬥力,也為待機殲敵創造了良好條件。

我軍進至紮西地區後,鑒於敵軍主力已大部被我軍引到川滇邊境,黔北兵力空虛,我軍決定出敵不意地回師東進,折回貴州。最後於太平渡、二郎灘第二次渡過赤水河,繼續向桐梓、遵義方向前進,並在途奮力拚殺,多次殲滅國民黨的追擊部隊,並俘獲1800餘人,繳獲大批武器。這一奇戰,是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以來取得的最大的一次勝利,極大地鼓舞了士氣,打擊了敵人的反動氣焰。

此次大捷前後,幾乎都是**在牽著蔣介石的鼻子走。蔣介石對此極為惱火,於是他急飛重慶,親自指揮對紅軍的圍攻,妄圖南守北攻,將我軍圍殲於遵義、鴨溪地區。我軍將計就計,偽裝在遵義地區徘徊尋敵,以誘敵迫進,然後再轉兵西北,尋求新的機會。同時,命令紅三軍團向西南方向的金沙佯動,調動敵周渾元部向南,吳奇偉部向西,而後轉用兵力攻擊魯班場守敵。我軍的這一舉動果然成功引調了敵人。當敵人聞風而動的時候,我軍卻突然轉兵向北,進占仁懷,於茅台第三次渡過赤水河,再次進入川南。

紅軍剛過河,**就命令部隊停止前進,隻派出一個團的戰士向北跑步行軍抵達古藺。在這裏,這個團的戰士行動時忽東忽西,沿途虛張聲勢以引人注意。於是,一些國民黨報紙便錯誤地報道說,貴陽已被紅軍攻陷。但實際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蔣介石以為紅軍正奔向長江某個渡口,促使蔣介石把部隊向西調遣。於是,當國民黨以為我軍又要北渡長江調重兵壓來時,**率領主力悄悄地返回了赤水河,第四次渡河。

就這樣,**運用這種忽左忽右的奇兵戰術,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最終實現了乘機渡江北上的目的。可以說,四渡赤水的勝利,是**運用《孫子兵法》的計謀產生的神奇的效果。正是由於**指揮中央紅軍巧妙地穿插於國民黨重兵集團之間,靈活地變換作戰方向,為紅軍贏得了時機,創造了戰機,在運動中殲滅了大量國民黨軍,牢牢地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才取得了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達到了孫子所謂的“善出奇者,無窮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