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的中心思想是闡述虛和實是互相依存的,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換。這裏說明敵軍無論怎麽防守,都肯定會存在不足,而我們的主要目的就是找出這些不足,然後攻擊敵人防守較弱的地方。如果說敵人防守嚴密,就要用運動的假象使敵人跟隨我方運動,從而找出其運動中的不足。這就是孫子戰略中一個主要的原則,現在叫做“避實擊虛”。篇中主要論述了要爭取主動,避免被動,造成敵人弱點,迫使或者誘使敵人不斷運動或者分散,而我方則集中兵力,以逸待勞,一發現敵人的弱點則應迅速出擊,攻其不備,“因敵而製勝”。
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攻其所不守,守其所不攻。
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進而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戰,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救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敗哉?!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而莫知吾所以製勝之形;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孫子說:舉凡首先到達作戰地點而等待敵人的就顯得沉穩、安逸,後到達作戰地點而著急應戰的就緊張、勞頓。因此,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想方設法來調動敵人而保證自己不被敵人所調動。能夠使得敵人自動進到我預定地域的,是誘敵以利;能夠使得敵人不能到達其預定地域的,則是相逼以害。因此,敵人如果閑逸,可以使他勞倦;敵人如果飽食,可以使他饑餓;敵人如果安穩,可以使他動亂。
在敵人沒有辦法進行緊急救援的地方出擊,在敵人意想不到的情況下展開進攻。行軍千裏而不使自身勞頓的原因,是在敵人沒有設防的地方行進;進攻而必能夠取勝的原因,是進攻敵人沒有防守(或無法固守)的地方;進行防守而能夠絕對穩固,是要在敵人不進攻(或攻不下)的地方做好防守。因此,善於進攻的,敵人不知道該在什麽地方設防;善於防守的,敵人不知道該在什麽地方進攻。微妙啊,微妙啊,這真是達到了無形可窺的境界;神奇啊,神奇啊,這真是達到了不露一絲聲息的程度,從而才能夠成為敵人命運的主宰者。進攻而使得敵方不能夠抵禦,那是衝擊在敵人的薄弱環節上;撤退而使得敵人無法追趕,那是行動神速,敵人追趕不上。我方想與敵方交戰,雖然敵人高高築起防禦工事也不得不出來,是因為我方攻擊的是他必定要救援的地方;我方不想與敵方交戰,雖然隻是畫地防守,敵人也無法與我方交鋒,這是因為我方想盡方法調動他,使得他背離了所要進攻的方向。
因此,展示給敵方以假象而不露真情,那麽,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敵方則會分散兵力。如果我方集中兵力在一處,而敵方分散兵力在十處,這就能夠形成局部的以十攻一的態勢,那麽,就會使得我方兵力眾多而敵人兵力寡少了;用眾多的兵力對付寡少的兵力,那麽,與我方交戰的敵人就會陷入困境了。我方與敵方交戰的地點,敵人事先不知道,那麽他防備的方麵就會很多;一旦敵人防備的方麵很多,那麽他在局部與我方交戰的兵力自然就少了。如果著重於防備前方,那麽後方相對就會薄弱;著重於防備後方,前方相對就會薄弱;而著重防備左翼,那麽右翼相對就會薄弱;著重防備右翼,左翼相對就會薄弱;因此,無處不防備,其實就是無處不薄弱。最終造成兵力薄弱的原因其實就是處處設防啊,而形成兵力集中的優勢原因則在於迫使敵人處處防備我方。
如果知道作戰的地點和時間,哪怕奔赴千裏也可以按時會合交戰;而不知道作戰地點和時間,那就會造成左翼難救右翼,右翼也難救左翼,前軍難救後軍,後軍難救前軍的狀況;更何況遠者相隔幾十裏、近者相隔幾裏的不同的戰況呢?在我看來,越國的兵力雖然眾多,但是對於勝利又有什麽裨益呢?所以說,勝利是可以創造成的。敵人雖然人數眾多,但是可以使他無法戰鬥。
所以分析一下敵我雙方的情況,可以得知雙方所處條件的優劣得失;挑動敵人,則可以了解到他們的行動規律;對戰地進行偵察,就可以知道戰地各處是不是利於攻守進退;運用小規模的兵力與敵方進行試探性的較量,就可以知道敵人的兵力部署或有餘或不足的情況。所以運用假象迷惑敵人的用兵方法如果運用到極致,就會不露出一絲真跡,而使人無形可窺。那麽,即使埋藏非常深的間諜也沒有辦法窺測到實情,即使很有智謀的人也無法運用計謀。通過以假象迷惑敵人的“示形”方法而取得的勝利,即使擺在眾人麵前,眾人還是不能了解其中的原因;眾人都知道我方取勝的外在的作戰狀況,但是卻沒有誰了解我方勝利所用的內在方略。因此,我方取勝的謀略方法不重複,而隨著敵情變化所采取的應變的“示形”方法也是無窮無盡的。
用兵的規律就如同流水的規律一樣。流水的規律是避開高處趨向低處;而用兵的規律則是避開實處攻擊虛處。水流會根據地形的高低決定流向,而用兵則會根據敵情來采取製勝方略。戰爭沒有固定不變的態勢,流水也沒有固定不變的流向。隻有能隨著敵情發展變化而采取應變措施取勝的人,才稱得上是神秘莫測的高明者。你要知道,五行是沒有常勝的,四時是一定會更替的,晝有短長,月亮也有圓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