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篇中,孫子著重講了避實擊虛的原則,並進一步闡述了“形人而我無形”,造成敵人弱點,以便我方發動進攻。在本篇中有一句“致人而不致於人”,所說的就是爭取主動,擺脫被動。這是軍事中普遍性的規律,問題是要如何“致人”?怎樣才能“不致於人”?這同將帥是否多謀善斷有著極大的關係。在戰爭中,形勢是千變萬化的,而這並不是書本或是老師可以教導的,隻能隨機應變。《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也提到了:“《孫子》千章萬語,無外乎致人而不致於人。”所謂的致人而不致於人,就是掌握戰場的主動權,看清對方的情況,來調整己方的戰略。

三國時期,關羽驕傲輕敵,最終落得個敗走麥城,被孫權活捉斬首的下場。關羽被孫權斬首的消息傳到了蜀地,劉備聞之掛孝痛哭。他不顧諸葛亮等人的勸阻,自立蜀漢皇帝,誓為二弟關羽報仇,並且傳令蜀國全部精兵七十五萬,親自掛帥東征。因為人多勢眾,兵強馬壯,蜀軍一路勢如破竹,直達吳境六百餘裏。東吳上下為此震驚。危難之際,孫權大膽采用謀士闞澤的主張,起用年輕將領陸遜為東吳都督,讓其領兵迎戰蜀軍。

陸遜深入分析了蜀、吳兩軍的各方麵情況,決定不正麵迎敵,而是避其銳氣,等待機會。很多人笑話陸遜膽小怯懦,要求請兵出戰,說要殺蜀軍個落花流水,陸遜嚴厲喝止了他們。兩軍就這樣一直對峙,從春天對峙到夏天,一下對峙了幾個月,蜀軍由於長期的不戰,開始懈怠了。

夏天熱得像火,士兵覺得又熱又渴。劉備看到這種情況,命令士兵在密林處沿水紮寨,這樣既能解決炎熱問題,又能解決士兵口渴的問題。陸遜聽到這個消息,心中大喜,他知道:劉備將營寨搬到密林溪水處,是因為經不起長時間的對峙,現在蜀軍的士氣已經低落了。蜀軍駐紮的地方地形複雜,而且草木叢生,駐紮這種地方是兵家大忌。而且夏日蚊蟲多,蜀軍肯定不好受。

陸遜心生一計,於是立刻和眾將領商討出擊蜀兵。因為自迎戰以來,東吳軍隊都未曾出戰,各個武將心裏都癢癢得很,恨不得立刻出去和蜀軍一戰,大小將領紛紛請戰。陸遜看看他們,命令淳於丹率兵五千去迎戰蜀軍,然後又告訴大將徐盛、丁奉,如果淳於丹敗了,他們就去領兵接應。

淳於丹夜襲蜀寨,蜀軍人數多,他的五千兵馬根本無法與其抗衡,於是大敗而歸。徐盛、丁奉在半路將他救回。淳於丹因為兵敗向陸遜請罪,陸遜沒有因此責怪他。徐盛、丁奉對他說:“蜀軍聲勢浩大,想要攻破,實屬不易,我們貿然進攻,必然損兵折將。”陸遜笑笑,“不必憂慮,我們會成功擊敗蜀軍的。”

再說劉備這邊,聽說淳於丹大敗,心裏非常痛快,越發不把東吳的軍隊放在眼裏。陸遜觀天象,知道第二天東南風將起,於是調集大軍從水路進發,並且在士兵所乘的船上裝滿易燃物。吳將周泰率兵攻打江的南側,要求每個士兵都一手拿茅草,裏麵藏著硫磺硝藥,一手執刀槍,見到蜀營就順風舉火。

東南風果然在夜晚一更時大起。

蜀軍將領還在睡夢中的時候,探子回報,禦營左屯起火。蜀軍剛要救火,探子又來回報,禦營右屯又起火。因為東南風大起,火勢非常急,大火衝天,映紅了夜晚的天空。這時,吳軍衝殺的聲音四麵響起,蜀軍立刻大亂,四散奔逃。劉備看到這個情況,領著殘兵敗將逃回蜀地。諸葛亮早料到了這一切,派趙雲半路接應劉備回了白帝城。陸遜看到這情況,也沒有繼續追擊,而是率兵返回。

有很多人想乘勝追擊,陸遜阻止了他們。別人問為什麽,他說:“我們這一去追擊蜀軍,後方必定空虛,我們需要小心曹軍襲擊我們的後方才是。”果然不出陸遜所料,他們和蜀軍戰鬥的時候,曹軍的三路人馬來攻擊東吳,陸遜回來得及時,打敗了曹軍。

陸遜所采用的計謀就是引誘,這在古代戰爭中是非常常見也是非常有效的一種誘惑手段,它可以讓對方誤認為己方十分虛弱或者無能將之人,從而犯了輕敵的錯誤。對於此計策,領導者要保持冷靜的觀察態度,從而對陣形進行合理調整,這樣就可以避免被對方引誘了。

誘敵深入之計,不僅在古代戰爭中被廣泛運用,在現代軍事領域也多次出現,並收得極好的效果。鄧小平指揮的大小楊湖之戰就運用此計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1946年,國共兩黨之間的戰爭正如火如荼地展開。此時,國民黨的軍事力量遠勝於**。這一年6月,蔣介石為了掀起全麵內戰,以重兵圍攻蘇北解放區,展開了一場中原逐鹿大戰。8月25日,國民黨軍企圖采用雙麵夾擊的方式,分東西兩路進攻鄧小平、劉伯承率領的中原解放軍。為了“避強擊弱”,不跟敵人硬碰硬,劉伯承、鄧小平命令部隊一邊後撤,一邊尋機殲滅敵人。

當時,東路國民黨精銳部隊向成武、單縣、魚台進攻,西路向東明、定陶、曹縣進攻。而當時鄧小平率領的第二野戰軍接到命令要立即轉移。在命令部隊轉移的時候,身為政委的鄧小平在敵人的先頭部隊已經距離他們很近的情況下,要求戰士們放棄以往轉移時的老規矩:將用過的老百姓的房屋和院子打掃幹淨。不僅如此,他還要求戰士們輕裝撤離,將背包扔下,做出慌忙撤離的假象,而且越逼真越好。

接到命令的指揮員心裏直犯嘀咕,一向鎮定的鄧政委這是怎麽了?但執行命令是軍人的天職,指揮員還是將命令傳達了下去。在傳達命令的過程中,指揮員終於明白了鄧政委這是要誘敵深入。

為了做得更逼真,這位指揮員還在撤退的途中,讓戰士們不時扔下一些背包,甚至把幾匹傷老病馬,連鞍韉都不解,就散放在大路邊上……

果不其然,國民黨整三師師長趙錫田聽到報告,加上自己看到的解放軍撤退後的景象,心裏大喜,更加堅定了追上去全殲**,獲得奇功的念頭。他胸有成竹地命令部隊咬住解放軍死追不舍。

趙錫田怎麽也沒想到,這一切都是鄧小平在深入分析形勢的基礎上定下的誘敵深入的計策。當時,劉峙指揮的國民黨軍隊企圖夾擊我軍的主力,他們的戰鬥力較強。而東路和西路的敵人整體較弱,可以尋機殲滅。但西路敵人中的整三師是蔣介石的嫡係部隊,要想殲滅東西兩路敵人,一定要先殲滅整三師。因為整三師如果遭到打擊,其他雜牌軍是不會去馳援的。而且整三師是從追擊我軍中原部隊的途中被調回來的,屬於疲憊之師,主將趙錫田又急於立功。於是,鄧小平就確定了先打掉整三師的戰略,針對其貪功心切的特點,定下了誘敵深入而殲之的計策。

這誘敵深入的第一步就是拋誘餌。於是,鄧小平才讓部隊做出那些假象。而趙錫田不知就裏,見到我軍連戰馬都撇棄了,猜想我軍定是慌張逃竄,於是這條貪吃的大魚就搖頭擺尾地追逐著香餌上鉤了。

等趙錫田部進入大小楊湖地區之後,鄧小平集中三、六、七三個主力縱隊突然向敵人發動攻擊。

經過激烈而艱苦的戰鬥,我軍在將敵人包圍了兩三天後,頂著國民黨的飛機、坦克的攻擊,最終將趙錫田部消滅。

此次大小楊湖之戰,我軍消滅了敵整三師,又殲滅了敵47師,共殲敵4個旅計1.7萬餘人,生俘了整三師師長趙錫田中將及其下官兵1.3萬多人,取得了輝煌的戰果。

縱觀整場戰爭的前後,之前的拋背包,棄戰馬,儼然是當年孫臏減灶賺龐涓的再現。

鄧小平的這出現代版誘敵深入之戲,就形象地演繹了“致人而不致於人”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