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中,孫武所列舉的八條原則都是從慎重作戰這一角度提出的,盡管帶有一定的消極性和局限性,但還是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鑒的:在對敵上不可出現輕視敵人的態度,同樣也不能過於慎重,要根據敵方的情況來做出具體分析,在沒有情報或者情報有誤的時候,指揮者要依靠自己的才能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公元前270年,秦趙發生了閼與(今山西和順)之戰。秦國發兵包圍了趙國的重鎮閼與。趙國國君趙惠王聽到這個消息後甚為著急,立刻召集眾人,商議該如何對付秦軍。廉頗、樂毅等大將認為閼與距離趙國的首都邯鄲太遠,而且道路崎嶇,是非常不容易救援的。但是大將趙奢卻不這麽認為,他覺得兩軍相逢勇者勝,救援閼與並沒有什麽困難。於是,趙惠王派趙奢率軍去救援閼與。

趙奢的軍隊沒有遠走,而是在離邯鄲三十裏處安營紮寨。趙奢傳令軍中:“有敢於談及軍事者,一律斬首。”他這樣做就是為了隱藏援救閼與的企圖。秦軍看趙軍沒有動靜,於是展開了下一步的動作,他們派兵進駐武安(今湖北武安西南)西麵,呐喊擊鼓,打算把趙軍的注意力吸引到武安,鉗製趙軍援救閼與。趙奢軍中有人要求救援武安,趙奢立刻斬殺了這名要求救援的士兵,全軍至此沒有人敢提救援武安的事情。

二十八天過去了,趙奢的軍隊依舊在邯鄲城外三十裏處,繼續增強營壘防禦,給秦軍造成一種趙軍膽小怯懦、唯保邯鄲的假象。秦軍覺得不對勁,於是派間諜到趙營裏探查虛實。趙奢的軍隊中一派和平之象,所有人都不提戰爭。秦軍的間諜把這些情況告訴秦軍大將胡陽,胡陽一聽大喜,覺得趙軍根本沒有救援閼與的意思,攻取閼與隻是小菜一碟,對趙軍也放鬆了戒備。趙奢趁此機會,帶領軍隊用兩天一夜的時間疾馳到距離閼與五十裏的地方。

秦軍久攻閼與不下,趙奢的軍隊突然出現,秦軍隻能倉促迎戰。趙奢的軍士許曆建議先占領北山高地,趙奢采納了這個建議,發兵萬人占領了北山高地。秦軍到了以後,開始往山上進攻,但是怎麽都攻不下來。趙奢居高臨下,猛擊秦軍。閼與的守軍看到趙國的救援軍隊來了,也積極配合。秦軍被趙軍內外夾擊,死傷過半,大敗而歸。

閼與之戰中,包含著一套出奇製勝的戰略計謀。趙奢先想辦法讓秦軍對其放鬆警惕,所以在離國都三十裏處安營紮寨,並且待了很長時間,而且修築工事,讓秦軍認為趙國膽小,隻守不攻,根本沒有要救閼與的意思。麻痹了秦軍以後,趙奢又迅速率軍抵達距閼與不遠的地方,這樣可打秦軍個措手不及,秦軍怎麽都想不到看似怯懦的趙軍會來這一手。而且之前為了防止作戰意圖被探知,趙奢嚴令全軍上下不得議論軍事,而是表現出一派和平之態。等到達閼與的時候,趙奢又采納了部下的建議,不等秦軍到來,就先占據了有利地形,化被動為主動,最終戰勝了秦軍。閼與之戰的精妙之處在於,不按常理辦事,打破從前的格局,麻痹敵人。從表麵上看趙奢是在消極抵抗,但其內部的運作卻是在為營救做準備,這就突出了孫武所說的以迂為直的觀點。這是爭奪先機之利的基本原則。

公元34年,光武帝劉秀入關,準備親征高峻。劉秀覺得光用武力不行,於是先派遣使者去遊說,希望對方可以投降。光武帝派出遊說的人是寇恂。

寇恂奉命到達了高峻的領地,高峻派出自己的軍師皇甫接見。談話的時候,皇甫態度傲慢,表示堅決不會投降。寇恂非常生氣,於是下令誅殺皇甫。這時,他身邊的人都對他說:“高峻有精兵萬人,我們很多城池都還沒有攻下,如果他想投降,我們卻先殺了他的使者,這麽做怕是不妥吧?”寇恂堅持殺了皇甫,然後派人告訴高峻:“你的軍師說話無理,我把他給殺了,你要是想投降最好快點投降,不想的話你就守在這裏。”

高峻一聽這話,心裏害怕起來,當天就讓人告訴寇恂自己願意投降。諸將問寇恂這是怎麽回事,為什麽殺了高峻的使者,高峻沒有發怒,卻投降了。寇恂分析道:“皇甫是高峻的心腹,高峻很多意見都是聽他的。皇甫來找我們談的時候,態度明確,就是不投降。要是放他回去了,他肯定會讓高峻堅持不投降,高峻聽他的話,也不會投降的。如今,殺了皇甫,高峻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也沒有人給他拿主意,所以就投降了。”

寇恂利用高峻猶豫的心理取得了勝利,這也是一種以迂為直的方法。同樣,在現代社會裏,此計也是較為常用的。比如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有些人就會猶豫,思量利弊,那麽對方如果能利用這個機會就能將其超越,從而戰勝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