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過了許久之後,他們詢問裴度當初是怎麽想的,裴度解釋說:“大印神不知鬼不覺地丟了,八成是管理大印的官吏拿去做私事了,他本想偷偷還回來,但是恰巧被你們發現了。如果你們一嚷嚷,把事情弄得不可收拾,偷大印的人害怕被追究,一定會想方設法毀滅證據,如果他們著急,一下子把大印毀了,我們就真的找不到了。我對此事表示不在乎,也不表現出驚慌,這樣偷用大印的人就不會驚慌了,用完之後,會偷偷放回去。這樣大印就不會發生什麽意外了。”
左右的人聽了,連連點頭稱是。當然,麵對丟掉大印這麽重要的東西還能鎮定自若,不是誰都能做到的,這需要有超人的智慧和寬大的胸懷。如果裴度當初沒有這麽做,也許他的大印就真的找不到了。
對於危急的事情,很多人都會表現得驚慌失措,但是這樣做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增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兩軍相對的時候,心態是很重要的,如果慌亂,很容易將虛實暴露給對方。
三國時期,孫、劉兩家聯合抗曹。赤壁之戰後,諸葛亮乘機派兵占領了荊州。對於魏、蜀、吳三國來說,荊州的地理位置都十分重要。那時,荊州屬於東吳,所以東吳要派兵收回。劉備一看東吳要收回荊州這塊寶地,急得團團轉,整天悶悶不樂。
諸葛亮察覺到了劉備的心思,於是問他:“主公是不是為荊州的事情發愁?”劉備點頭,“不知道怎麽辦啊,軍師你有什麽好主意嗎?”諸葛亮笑笑,要劉備伸出手,然後在劉備的手上寫了一個“借”字。這時,門衛來報:“東吳魯肅前來求見主公。”劉備一聽,心裏很不高興,他知道魯肅是來討要荊州的。諸葛亮一聽是魯肅前來,卻非常高興,跟劉備的不高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將嘴附在劉備耳邊,對他耳語一番。
魯肅被諸葛亮迎進大門後,椅子都沒坐熱,劉備就哭起來,而且哭得非常傷心。
魯肅不知道他為什麽哭得這麽傷心,於是就問道:“劉皇叔莫不是遇到了什麽難過的事情?”劉備隻管哭,沒有說話,諸葛亮開口了:“主公本想將荊州奉還,可是如果這樣,就沒有了立足之地。本想派兵取了西川,然後再將荊州奉還,但是又怕這樣做會傷了孫、劉兩家的和氣。所以主公左右為難,不知道如何辦。”
一聽這話,魯肅心軟了,他是個直腸子的人,沒有很多的心機,對諸葛亮的話信以為真,於是問劉備:“劉皇叔需要我魯肅幫什麽忙嗎?”劉備假惺惺地說:“承蒙魯公關照,我就是想借荊州一時,等我攻下西川,即刻將荊州奉還。”魯肅問:“皇叔打算借多久呢?”諸葛亮立刻說:“今年冬天借,明年冬天還。”
魯肅想:反正也隻借一年的時間,算不了什麽大事。但是他怕劉備到時候耍賴,於是要求立個字據作為憑證。諸葛亮立刻立了字據,並且讓劉備簽上了大名。
孫權聽說了魯肅將荊州借給劉備一年的事情,非常不高興。魯肅就勸說他:“荊州地理位置重要,我們現在北有曹操,南有劉備,要是不把荊州借給劉備,傷了孫、劉兩家和氣,以後就不大好辦了。如果曹操和劉備聯合起來攻打我們,我們就麻煩了,不能因為小小的荊州招惹這麽大的禍患啊。”
孫權聽完這些話,又覺得自己手裏有借據,就不再提及荊州之事。
劉備“借”到荊州後,就一直在那裏常駐不走了,整整三年過去了,絲毫沒有歸還的意思。孫權受不了了,讓魯肅拿著字據向劉備討要荊州。諸葛亮卻應付道:“恐怕歸還的時日還未到吧。”
魯肅立刻把當年諸葛亮立的字據拿出來:“你上麵寫著今年冬天借明年冬天還,一共才借了一年的時間,如今都三年了,怎麽能說時間不到呢?”
諸葛亮推開字據:“雖然上麵寫著一年的時間,但是也沒寫哪年哪月哪日借,哪年哪月哪日還。每年都可以說是今年啊。”魯肅聽完立刻覺得自己上當了,但是又沒有地方去說理。
劉備根據諸葛亮事先設定好的計謀,利用魯肅的仁慈厚道贏得了他的同情心,從而成功地“借”到了荊州,這也正利用了魯肅“愛民,可煩也”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