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待士卒像對待嬰兒一樣,士卒就可以和他共患難;對待士卒像對待兒子一樣,士卒就可以和他同生共死。如果厚待士卒卻不能使用他們,溺愛卻不能指揮他們,違法而不能懲處他們,那就像是嬌慣的子女,是不能用來同敵軍作戰的。
隻是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而不了解敵人的不可以打,那麽取勝的可能性就隻有一半;隻是了解敵人可以打,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隊不可以打的,取勝的可能性也就隻有一半。如果了解敵人可以打,了解自己的部隊可以打,但是不了解地形是不利於作戰的,取勝的可能性仍然隻有一半。因此,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動的時候不會迷惑,他的戰術是變化無窮的。所以要說:了解敵人,了解自己,勝利就沒有危險;懂得天時,懂得地利,勝利就可保全。
本篇以地形為標題,在字裏行間透露出了對戰雙方要注意的事項,這些因為地形而影響成敗的戰鬥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掌握的,孫武在六形中對它有所介紹。而在六敗中,孫武闡述的則是將帥和傳達員、士兵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關係與戰鬥成敗之間的規律,隻有正確掌握這些規律,才能做到上下統一,從而使指揮順暢。
萬曆四十七年正月,後金政權的首領努爾哈赤率領大軍攻打明朝的領土葉赫。當時,努爾哈赤已經攻占了撫順與清河兩地。葉赫守將得到消息後,立刻上報明朝廷。明朝廷派兵部左侍郎楊鎬為遼東經略,與山海關總兵杜鬆和副將李如柏等大舉討伐努爾哈赤。不料努爾哈赤在進軍過程中,又接連拿下了大小屯寨二十多個。明朝廷大為震驚,於是調集了眾多兵力,齊聚遼陽,希望一舉打敗努爾哈赤,挽回被攻城略地的敗局。
作為主將的楊鎬調集全軍,命令眾將士分四路進攻後金:右翼南路,總兵劉綎,從寬甸出涼馬佃取其東南;右翼中路,總兵李如柏,從鴉雀關、清河攻其南麵;左翼北路,總兵馬林,自開原出靖安堡攻其北部;左翼中路,總兵杜鬆,出撫順攻打其西部。各路人馬按照調度,以銳不可當的氣勢向後金進軍。然而,左翼中路的杜鬆是個粗人,僅有匹夫之勇,卻無智者之謀,他不聽眾人的勸告,出了撫順就把大營紮在薩爾滸山上,自己帶著三萬人馬中的一萬攻打界藩山。
後金占領的界藩山上此時有四百後金騎兵,以及一萬五千築城驛夫。努爾哈赤得知明軍分四路來攻,但是左翼中路的總兵杜鬆是個隻有匹夫之勇的人,斷定他會率先攻擊,所以他采取了“憑你一路來,我隻一路去”的辦法,調集全部主力集中攻擊杜鬆帶來的一萬人。
界藩山的防禦也不容小覷,明軍幾次圍攻也沒有得手。努爾哈赤帶兵來到界藩山東,聽到山上殺聲震天,知道後金軍隊正在與明軍拚殺,他沒有直接上去攻打,而是派皇太極和代善率領五千兵力去界藩山支援,要求速戰速決,自己則帶著剩下的四萬五千人向明軍薩爾滸大營進發。
此時天色已晚,大片烏雲遮蓋了天空,薩爾滸大營的明軍聚在一起,點亮火把防止敵人來襲。努爾哈赤看到天空陰沉,心中大喜,命令所有人悄悄前進,借助山上的樹藏身。等到明軍發現他們,用火器射擊時,已經為時已晚,猝不及防的明軍被後金襲擊軍隊打得大敗,薩爾滸大營很快被努爾哈赤拿下。當然,努爾哈赤選擇襲擊薩爾滸大營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杜鬆所帶走的一萬人是善於拚殺的精兵,而留守在大營的人則戰鬥力偏低,隻能靠一些火器防禦,而且主將杜鬆一走,隻剩下一部分末將和偏將,沒有主心骨人物。在這樣的考慮下,努爾哈赤取得了奇襲作戰的勝利。
拿下薩爾滸大營之後,努爾哈赤沒有停歇,立即回師界藩山援助。杜鬆的軍隊在界潘山正跟後金軍隊戰得激烈,代善和皇太極的兵馬突然從後方來援,對明軍形成了前後夾擊。杜鬆大驚失色,此時他的人馬被圍困在後金軍隊中間,前後都無退路,左右是懸崖峭壁,根本沒法逃跑。
這時山下有人大喊:“你們還是不要抵抗了,薩爾滸大營已經被我們拿下了。”明軍聽到之後,軍心四散,努爾哈赤的軍隊趁機殺氣騰騰地衝殺過來。
這場戰鬥的結果可想而知,杜鬆戰死,隻有為數不多的明軍突襲出來,狂奔了二十裏逃亡。
明軍左翼中路被解決,第二天,努爾哈赤開始向明軍左翼北路進攻。總兵馬林看到中路被滅,急忙調攻為守,與其他兩路明軍形成一個“牛頭陣”。馬林親自率領兵士駐紮在崖邊,依靠著山體組成了一個方陣,接著又命令士兵挖掘了三層戰壕:第一層壕內布列精兵,第二層壕內排列騎兵,第三層壕內布下槍炮;他讓副將潘宗顏在飛芬山紮營,杜鬆後部龔念遂在斡琿鄂結營,兩營相距數裏,呈犄角形。馬林認為,“牛頭陣”這種陣式既可以互相救援,又能夠形成用戰車和戰壕阻截後金騎兵的攻勢,並且還能用炮銃和火箭製伏後金軍隊的弓箭。但是馬林沒有想到的是,這樣做兵力分散,容易被努爾哈赤各個擊破,形成被動挨打的局麵,畢竟“牛頭陣”的三軍相距不是很近,不能很快救援。
努爾哈赤雖然兵多,卻沒有兵分三路去攻擊明軍,而是集中兵力各個擊破。他決定先砍掉“牛頭陣”的一個犄角——龔念遂的營地。龔念遂的營地防守嚴密,努爾哈赤放棄四麵包圍的方法,而是集中兵力攻打營地防守最薄弱的地方,大敗並殺死了龔念遂。
葉赫守將聽說努爾哈赤襲擊龔念遂的營地,派兵前來援救,但是聽說明軍大敗後又懼怕地退回了營地。
此後,明軍和後金的幾場戰鬥都以明軍的失敗告終。後金擊敗明軍有著各種原因,其中努爾哈赤對戰爭策略的靈活運用必不可少,各個擊破的戰術被他運用到了極致。
作戰時,地形固然是勝敗的條件之一,卻不是最重要的。如上例的明軍,雖然固守有利地形,卻敗得一塌糊塗。究其原因,便是將帥無能,沒有把握好機會,從而將主動變為被動,失去了贏的希望不說,還落得個慘敗結局。
孫子曾說地形對於戰爭中交戰雙方的影響都是非常巨大的,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在古今中外的戰爭中,交戰雙方都力爭去奪得最有利的地形。抗美援朝戰役中的上甘嶺之戰就是一場地形的爭奪戰。
1952年4月,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彭德懷在回國治病前,叮囑時任第十五軍軍長的秦基偉:“五聖山是朝鮮中部的關鍵,失去了五聖山,我們在兩百公裏範圍內將無險可守。誰丟了五聖山,誰就要對朝鮮、對曆史負責!”這個五聖山是個什麽所在?為什麽彭老總會如此重視呢?
五聖山位於朝鮮中部,海拔1061.7米。在此山南麵的山腳下,有五個猶如張開的五指般的高地。上甘嶺戰役中雙方殊死爭奪的597.9和537.7兩個高地就是其中的拇指和食指。五聖山西側是鬥流峰和西方山,三山唇齒相依,形成天然防線。如果鬥流峰、西方山失守,五聖山就會陷入三麵受敵的險境,要是五聖山失守,那鬥流峰、西方山就會失去依托,整個朝鮮戰場的中部戰線便有全線崩潰的危險。可以說,五聖山、鬥流峰和西方山一線,係戰爭與朝中命運於一身,其重要性無可匹敵。
負責防守這一地區的是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九縱隊為前鋒的誌願軍——第十五軍,這是一支虎賁之師,他們雖然是第二批入朝參戰的誌願軍,但在曆次作戰中表現優異,獲得彭德懷的高度讚揚。這支部隊的軍長就是秦基偉。
接受了防禦五聖山地區的任務後,秦基偉根據戰爭發展的形勢,經深思熟慮,提出了“積極防禦、持久防禦”的指導方針,要求建立起突不破的防線。經過討論,最後全軍確定了“寸土不讓,堅決固守”的作戰指導思想。
1952年4月20日,十五軍接管了第二十六軍東起五聖山,西至鬥流峰、西方山,正麵寬約30公裏,縱深約20公裏,總麵積567平方公裏的防區。此後,全軍構築了以坑道為骨幹的支撐式防禦工事,其陣容龐大,足以應對當時美軍世界一流的武器裝備。同時,還利用五聖山地區地形複雜、林深草密的特點,開展了被稱為“冷槍冷炮運動”的狙擊活動。
就這樣,有利的地形,加上奮不顧身的戰士,我軍便譜寫了上甘嶺戰役慘烈和輝煌的戰績,使上甘嶺戰役成為戰爭史上的眾多奇跡之一,為世界上許多軍事學者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