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首先著重論述的是了解敵人內部情況對於行軍作戰的重要性,但因當時間諜剛開始出現,尚欠相關的經驗教訓,所以隻是提出用間的重要性和五種間諜的名稱,以及保密的紀律,間諜的任務和使用反間之重要。最後以殷之用伊尹、周之用呂尚為例說明觀點,其實兩人都不過是普通的老百姓,不擔任任何官職,也不了解統治階級內部的情況,是不恰當的舉例。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
孫子曰:凡興師十萬,出征千裏,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內外**,怠於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萬家。相守數年,以爭一日之勝,而愛爵祿百金,不知敵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將也,非主之佐也,非勝之主也。故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於鬼神,不可象於事,不可驗於度,必取於人,知敵之情者也。
故用間有五:有因間、有內間、有反間、有死間、有生間。五間俱起,莫知其道,是謂神紀,人君之寶也。因間者,因其鄉人而用之。內間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間者,因其敵間而用之。死間者,為誑事於外,令吾間知之,而傳於敵間也。生間者,反報也。
故三軍之事,莫親於間,賞莫厚於間,事莫密於間。非聖智不能用間,非仁義不能使間,非微妙不能得間之實。微哉!微哉!無所不用間也。間事未發,而先聞者,間與所告者皆死。
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必索敵人之間來間我者,因而利之,導而舍之,故反間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鄉間、內間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間為誑事可使告敵;因是而知之,故生間可使如期。五間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於反間,故反間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興也,伊摯在夏;周之興也,呂牙在殷。故惟明君賢將能以上智為間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軍之所恃而動也。
孫子說:大凡出兵十萬的戰事,出征超過一千裏,百姓的耗費、公家的開支,每天就要耗資千金;國家內外動蕩,運輸軍需物資的隊伍不得不在路上疲憊地奔波,因而不能安心從事耕作的將有七十萬家。相持數年隻是為了爭奪一朝一夕的勝利,如果因為吝嗇爵祿金銀,不願使用間諜以至於探聽不到敵方實情的人,是不懂仁愛到了極點啊!這種人不配統領軍隊,不配當君主的輔臣,也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所以英明的君主、賢能的將帥,之所以動輒就能戰勝敵人,成就高於一般的人,原因就在於他們事先了解到了敵情。要想事先了解敵情,不能從鬼神那裏取得,不可從往事中去找相似的例子,也不能用度數去驗證,一定要從人那裏知道才穩妥。這種人,就是了解敵情的人。
打仗時使用的間諜有五種:有因間、內間、反間、死間、生間。五種間諜一齊使用,就沒人能知道其中的奧秘,這便可稱為神妙的綱紀,是國君的重要法寶。所謂因間,就是利用敵國的鄉人做間諜;所謂內間,就是利用敵國在朝的官員做間諜;所謂反間,就是利用敵方派來的間諜,讓他們反過來為我效力;所謂死間,就是故意在外散布假消息,讓我方間諜明白並且故意傳給敵方;所謂生間,就是能活著回來報告敵情的間諜。
所以軍中諸人,沒有比間諜更親信的了;軍中的獎賞沒有比獎賞間諜更豐厚的了;軍中的機密沒有比用間這件事更加機密的了。不是聖明睿智的人不能使用間諜;沒有仁義的人不足以驅使間諜;沒有精微奇妙的分析判斷能力,就不能真正解讀間諜提供的情報。微妙啊,微妙啊,在作戰過程中無處不用間諜。用間諜執行任務時尚未實施卻先被人知道,那麽間諜以及他告訴過的人都要被處死。
凡是要攻擊某敵軍,奪取某座城邑,斬殺敵方某個人,一定要事先了解敵方戍守主將、左右親信、傳達報告的官員、守門的官吏、宮中近侍官員等人的姓名,命令我方間諜一定要查探出來。
同時還要查出敵方派來我方的間諜情況,得到敵方間諜之後要用重金收買他,誘導他為我所用,這樣,就可以使用反間了。從反間了解到敵方的一些情況,就可以依據這些從敵方找到恰當的人選,就能夠使用鄉間、內間了。從反間那裏了解到情況之後,死間就可以散布假情報,並傳給敵人;由於從反間了解了情況,生間就能夠避開危險如期回來報告。這五種間諜的情況,君主必須了解,要了解到用間諜情況關鍵在於反間,所以反間的待遇不能不特別優厚。
從前在商朝興起的時候,伊尹在夏當間諜;後來周代興起的時候,薑子牙在殷搜集情報。因此,明君賢將中,能夠用有智謀的人去做間諜,必定會成就大功。這是軍事中的要點,軍隊行動要以它為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