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兵書,它總結了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在中國人心目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華民族的化遺產之一。此書繼承了中國人一貫的謹慎、客觀的思維模式,是一部非常具有中國特色的兵家謀略典籍。它與《孫子兵法》共稱為中國兵學上的兩大奇書,並被三十幾個國家印製成不同語言流傳在世界各地。
“三十六計”一語的誕生,要比成書時間早上很多。這句話最早出現是與南朝宋將檀道濟(?—436)聯係在一起的。據《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汝父子唯應走耳。”這句話的大意為:失敗已經成為定局,任何人都已經無力回天了,現在隻有退出是最明智的做法,這才是上上策。之後這句話不斷被後人沿用,在宋代惠洪的《冷齋夜話》就出現了“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一句。到了明末清初,各種著作中大量引用此語。於是有心人就采集群書,編撰出一本真正的《三十六計》。但此書為何時何人所撰已難確考。
《三十六計》原書按計名排列成六套內容,分別為勝戰計、敵戰計、攻戰計、混戰計、並戰計、敗戰計。前三套是行軍作戰處於優勢時使用之計,後三套則相反,是我軍處於劣勢時使用之計。每套計策各包含六種,總共六六三十六計。每計後麵都配有解說,依據《易經》中的陰陽變化之理進行解讀,同時兼及古代兵家關於剛柔、奇正、攻防、彼己、虛實、主客等對立關係相互轉化的思想。這些計策都含有樸素的軍事辯證法的因素。在解說之後又有按語,引證戰例作為說明,多是宋代以前的戰例和孫武、吳起、尉繚子等兵家的精辟語句。除了這些內容以外,全書還有總說和跋。
為了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各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癡故,釜空苦遠客,屋梁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三十六計匯集了我國古代兵家諸多計謀,是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在當代,國內外的軍事機關和院校都把它視為必讀教材,而現在的《三十六計》更是涵蓋了幾乎所有的領域,無論是商界還是職場,甚至是生活中都有“三十六計”的身影,《三十六計》甚至還被拍成電視劇。
現傳的《三十六計》通行版本來自於1941年成都興華印刷廠所用土紙翻印的一本書。1941年在分州(今陝西省分縣)某書攤被發現,由一名叫做叔和的人收藏,據說其書封麵有“三十六計”標題,旁注“秘本兵法”,並標注著原書是手抄本的說明,抄本前麵部分“都係養生之談,而末尾數十篇,附抄三十六計,解釋皆用兵法,然後知其果為兵法也”。在解放後,收藏者在1961年的《光明日報》上撰對此書進行了介紹,之後又將土紙本贈送給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從此以後,這版《三十六計》便通行開來。
吳起:《三十六計》思想來源之一
《三十六計》一書中,曾多次引用吳起的精辟語句以及戰爭思想,顯示出二者思想的相承性。作為一部博百家之長的兵書,《三十六計》可以說是中國兵法界的奇葩,而成就這朵奇葩的就是孫武、吳起和尉繚子三人。
《三十六計》的成書受吳起的影響比較深,無論是在戰前還是戰後,三十六計在戰爭進行過程中體現出了戰前的嚴謹、戰中的迅猛以及戰退的有序。正如韓非子所說的“戰陣之間,不厭詐偽”一樣,深刻地體現出了古代戰爭中的智慧。而吳起這位戰國初期的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帥、軍事改革家,也受到了後世的尊崇,他所著的《吳子》與《孫子》合稱《孫吳兵法》,是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的軍事典籍。
吳起從小就喜歡用兵,一心想成就大名。《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與《儒林列傳》中都記載了吳起在魯國曾經求學於曾子門下,後來吳起到魏國之後又拜子夏為師,因此吳起可算作是孔門的再傳弟子。因此,吳起學說對於研究孔子及早期儒家學者對軍事的態度和素養具有非常重要的說明和參考作用。
公元前412年,齊國進攻魯國,魯國國君任用吳起為將,率領軍隊與齊國作戰。吳起在治軍方麵秉承了嚴於己而寬於人的策略,與士卒同甘共苦,士兵十分感恩,都能為他拚死作戰。吳起率領魯**隊到達前線以後並沒有急於作戰,而是先向齊軍表示願意談判,對齊軍“示之以弱”,中軍留下老弱士兵守備,給對方造成一種“弱”“怯”的假象。吳起用這種手段麻痹了齊軍將士,驕其誌,懈其備,之後就出其不意地率領魯國精壯之軍突然向齊軍發起猛攻。猝不及防的齊軍被打得大敗,傷亡過半,魯軍大獲全勝。從此以後吳起平步青雲,但他的得勢卻引起了魯國群臣的忌憚,於是各種誹謗紛紛而起。最後魯君也有了疑慮,不得已辭退了吳起。
吳起離開魯國後,前往魏國為將。在魏國,吳起因善於用兵、廉潔公平而得到士卒的擁護,終於得到了魏國國君魏侯的信任並被任命為西河(今陝西合陽一代)的守將,由他主持防禦秦國和韓國的工作。
魏侯死後,吳起就專心輔佐魏侯的兒子魏武侯。但因為宰相公叔對吳起十分忌憚,時常想加害吳起,吳起被迫離開魏國到了楚國。
在楚國,吳起被任為宰相,他針對楚國的情況進行了一係列變革,嚴明法令,撤銷繁冗官吏,廢除較疏遠的公族,將節省下的國家錢糧用在了供養戰士上。在吳起的努力下,楚國平定了南方的百越;兼並了北方陳國和蔡國,又擊退了韓、趙、魏的擴張;征伐了西部的秦國。因此諸侯都害怕楚國的強大,而楚國的貴族也想謀害吳起。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後,公族責成率領眾大臣叛亂,攻擊吳起。吳起被逼無奈之下隻好跑到楚悼王的屍體旁伏在屍體上,意在讓叛軍投鼠忌器。但是那些追殺者還是放箭射死了吳起,有些箭還射到了悼王的屍身上。悼王葬後,太子登上王位,即楚肅王。他就派令尹(楚國的最高軍政官員)將那些因射刺吳起而同時射中悼王屍體的人全部捕殺。因為吳起之死,楚國被誅滅宗族的有七十多家。
吳起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坎坷,政治生涯起起浮浮,但他在政治、指導戰爭諸方麵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他把這些經驗深化為軍事理論,著成《吳子》一書。《吳子》的主要謀略思想是:“內修德,外治武備”。吳起強調軍事行動必須有堅強的後盾才行,要在國家和軍隊內部實現協調統一之後才能對外用兵。他提出,一旦國家出現“四不和”的情況,就不能出兵打仗,由此可以看出吳起對於作戰的慎重態度。他同時又強調必須加強國家的軍事力量。
吳起還繼承了孫武的“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思想。《三十六計》的“料敵”篇就強調領兵打仗必須充分了解和分析敵情,又指出六種情況的國家不能輕易與其作戰。
吳起認為戰爭是千變萬化的,為將者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隨機應變,這在他的“應變”篇中有具體的論述。該篇介紹了出兵打仗時如果出現倉促間遭遇強敵、敵眾我寡、敵突然進犯、敵拒險堅守、敵斷我後路、四麵受敵等情況,軍隊應對的戰法和勝敵的策略。而這一思想也被《三十六計》所收納,從而形成了《三十六計》獨特的行兵方式。
吳起在“治兵”“論將”和“勵士”三篇中闡述的主要是治軍思想。他認為,一支軍隊作戰能否攻無不克,並不完全取決於數量上的優勢,更重要的是依靠軍隊的質量。質量高的標準是:要有英明勇猛的將領,要有訓練有素的兵士,要有統一的號令,要有嚴明的賞罰。在這些因素裏,吳起非常重視將帥的作用,尤其是將帥在謀略方麵的作用。他強調好的將帥應有優良的品質和作風,重視士卒的訓練,提高實際作戰能力,強調賞功以勵士兵。這也再次論證了《孫子兵法》與《三十六計》之間的緊密聯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