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瞞天過海”這個典故中所說的“天”並不是“上天”,而是指“天子”,所以說,“瞞天過海”是指欺瞞自己的上司。作者以此為題,並不是指自欺欺人,而是闡述了迷惑敵方的一種手段,這種迷惑是從人的直觀感覺出發的,人的主觀判斷往往容易造成錯覺,而這種錯覺則被作者描述為“瞞天過海”。

下所說的“備周則意怠”,就是從主觀上出發,很多人都會依賴於前者,從而導致自主防禦能力逐漸下降,在時間的推移下,防禦就會出現漏洞,而思維卻還停滯在“嚴密”上,就容易疏忽,導致被敵方瞬間突破,所以曆史上的“閃電戰”才會頻繁出現。“常見則不疑”則是在數量上引起的一個質變,這種質變會讓人麻痹大意,其意思是指,如果一個人經常看見某一種現象,那麽他就不會去懷疑了,這也是司空見慣一詞的由來,而作者正是針對人的這一特性來用於軍事的。這種迷惑現象被很多軍事名家所利用,這也是一種主觀上的麻痹。

備周則意怠,常見則不疑。陰在陽之內,不在陽之對。太陽,太陰。

防備得非常周全時,更容易對細節麻痹大意;經常看見的事情,也常會失去警戒。秘密不一定藏在隱秘的地方,反而常常潛藏在公開的事物裏。當公開暴露的事物發展到極端時就會變成最隱秘的潛藏狀態。

說到“瞞天過海”四個字,人們往往會想到“掩耳盜鈴”“欺上瞞下”或者“僻處謀命”等詞語。但是,前者與後麵幾個是不同的。“瞞天過海”是一種作戰時的謀略,雖然它跟後者都包含著欺騙的意思,但是本質上還是有所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這一計作為《三十六計》的開篇,著眼於人們觀察處理世事時的錯覺,一個人對於某人或者某事的習慣深信不疑之後就容易對其放鬆警惕,別人就可以借此乘虛而入,掩飾自己真正的目的,出奇製勝。

魏公子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昭王去世後,繼位的魏安王封公子無忌為信陵君。信陵君謙遜友好,尊敬士人,很多人都願意和他結交,因此他聚有門客三千人。

信陵君聽說魏國有一名叫做侯嬴的隱士,已經七十歲了,是大梁夷門的守門人,於是就派人送厚禮,想邀請侯嬴。但是侯嬴不接受,理由是自己這幾十年一直重視操守品行,不能因為貧困就接受信陵君的錢財。於是信陵君大宴賓客,借機請侯嬴來做客。等到很多人就座後,信陵君就親自牽馬去請侯嬴。侯嬴看到信陵君來請他,穿著破舊的衣服就上車了,而且直接坐到車子的上位,根本沒有謙讓。侯嬴偷偷觀察信陵君的情態,見他表情恭敬,絲毫沒有表現出不滿。車子行至半路,侯嬴說:“我的一個朋友在街市的肉鋪裏,您能不能順便把我送到那裏?”信陵君爽快地繞路,把侯嬴送到了他的朋友那裏。侯嬴下車拜訪他的好友朱亥,故意和朱亥說了很長時間的話,暗中則觀察信陵君的表情,信陵君的臉色始終是溫和的。

宴會上,魏國的貴族、官員都坐滿了廳堂,等著開宴,但是此刻的信陵君卻手執轡頭,在大街上等待侯嬴。隨從的人都暗暗罵侯嬴,侯嬴卻不以為然,繼續和他的朋友閑聊著,過了許久才辭別了朋友上車。到了信陵君的廳堂之後,侯嬴坐在上座,信陵君把他的朋友一一介紹給侯嬴。賓客們都詫異:信陵君怎麽把這個窮老頭叫了來,還讓他坐上座?宴席上,信陵君到侯嬴麵前恭敬地敬酒。侯嬴說:“公子,侯嬴本是一個守門人,您卻屈尊來接我。在路上,我本不該說起拜訪朋友的事情,但是公子卻特意帶我去拜訪朋友。不過侯嬴這麽做卻是為了成就公子的名聲,所以才和朋友交談了很長時間,也借機觀察了公子的態度,沒想到公子非常恭敬。街市上的人都在說侯嬴是小人,卻認為公子寬厚仁義。”宴會結束後,侯嬴成為了信陵君府中的上等賓客。

某天,侯嬴對信陵君說:“我那天在街市上拜訪的朋友朱亥,是個非常賢能的人,因為隱藏在市場,所以世人不知道他的才華。”於是信陵君立刻拜訪朱亥,並邀請他為自己效力,但朱亥從未接受。

魏安王二十年,秦國派兵攻打趙國,包圍了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多次寫信給魏國,希望魏國可以發兵幫助趙國。魏王接到了信之後發兵十萬讓老將晉鄙帶領援救趙國。秦王知道了這件事,於是派人警告魏王,誰要敢援助趙國,攻打完趙國後,就攻打援助趙國的國家。當時的秦國很強大,魏王害怕了,便阻止晉鄙大軍繼續前進,把軍隊留在鄴城築壘,打著援助趙軍的名義觀望秦趙兩國的形勢。

平原君派使者去見公子無忌,使者對公子無忌轉述了平原君的話:“趙勝之所以攀附公子結為姻親,是覺得公子高尚仁義,能解救他人於水火之中。現在邯鄲朝不保夕,魏國答應援救卻遲遲沒有動靜,公子你就是這樣救人於危難之際的嗎?就算是公子不打算救我,可是你連自己的親姐姐都不管了嗎?”信陵君聽完這些,內心非常慚愧和憂慮,他多次勸說魏王出兵救助趙國,但是魏王膽小,就是不為所動。

信陵君見魏王根本沒有救助趙國的意思,便衝動地決定自己帶著手下的賓客去抗擊秦國,與趙國共存亡。臨走的時候,他路過侯嬴的門口,對侯嬴說了自己的打算,侯嬴平靜地說:“公子努力抗秦吧,老身年老體弱,不便隨公子前去。”信陵君離開之後,走了沒多遠,心裏很不痛快,他想:自己平常也待侯嬴不薄啊,我前去抗秦活著回來的幾率幾乎沒有,他連一言半語都沒留給我,難道我平常有什麽照顧不周的地方嗎?於是信陵君又讓車子折返,往侯嬴住的地方駛去。侯嬴再次見到信陵君時就笑著說:“我就知道公子會回來的。公子的仁義厚道大家都知道,所以趙國有了災難,公子一定會同趙國共存亡。但是公子這麽做有什麽用呢?秦軍強大,你的做法就等於把肉投給饑餓的老虎,毫無效果。你自己去拚命,還供養我們這些門客做什麽?我沒有多和公子說話,我想公子會回來找我的。”公子對著侯嬴再拜道:“希望先生賜教。”侯嬴屏退左右,然後悄悄對公子說:“公子,我聽說晉鄙的兵符放在魏王的臥室裏,魏王最寵愛的姬妾是如姬,她每天都能出入魏王的臥室,能夠很容易地把兵符偷出來。如姬的父親三年前被人殺害,她說過,誰能幫她報了殺父之仇,她可以為其做任何事情。如姬曾經和公子哭訴過此事,公子派人為她報了仇,如姬對你感恩戴德,會為你做任何事情的。現在隻要公子向如姬開口,請如姬幫助盜取兵符,她一定會同意的。隻要得到了兵符,就可以指揮晉鄙的軍隊,這樣就能打退秦軍,援救趙國了。”公子聽從了侯嬴的建議,去找如姬幫忙,果然得到了魏王的兵符。

得到了魏王的兵符,信陵君要起程,侯嬴對他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公子把兵符遞給晉鄙,他們驗證了兵符的真實性之後還會去請示魏王,那公子的麻煩就大了。我的朋友朱亥可以同你一起前往,他是個大力士,如果晉鄙不聽從,那麽就可以讓朱亥殺了他。”信陵君聽完就哭了,侯嬴以為他怕死,信陵君說不是怕死,而是因為晉鄙是魏國的老將,就怕他不聽從,得被迫殺掉他。隨後信陵君就邀請朱亥和他同行。

到了鄴城,信陵君假傳魏王的命令取代晉鄙。晉鄙果然對此事懷疑,要求請示魏王,於是朱亥打死了晉鄙,信陵君拿著兵符掌握了十萬大軍的指揮權。他對士兵們說:“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回去;兄弟都在軍中的,哥哥回去;獨生子沒有兄弟的,回去贍養父母。”最終留下八萬精兵去援救趙國。在魏軍的進攻下,秦國被迫解圍退兵,從而保全了趙國。趙王平原君親自到邊境迎接公子無忌,並且說:“自古賢德的人沒有比得上公子的。”

這便是一個很典型的運用“瞞天過海”計策的戰例,在曆史舞台上有無數豪傑曾用過此計策,或能成就大業廣受讚譽,或因被看穿而功虧一簣。無論多麽高明的計謀,都有失敗的可能,畢竟計謀是人發明的,所以實施時還要靠人。同樣的計策,也許在這朝便取得成功,但下一代便被反殲。切記,天時,地利,人和。

如今的商場變幻莫測,明爭暗鬥詭秘奇異,各式各樣的巧謀妙計與兵戰相比,恐怕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瞞天過海之計就是其中最常被使用的計謀之一。

商戰中運用“瞞天過海”之術,首先要做到“瞞騙”一節。如果一切內情都擺在明麵上,被對方了解得一清二楚,那麽“海”就很難“過”了。其次,瞞騙後表現出的現象要非常逼真,才能使對方從心理上沒有絲毫防範,為計策的繼續實施打好基礎。最後在策略具體執行時,要注意不能出現漏洞,善始善終將其貫徹完整。

美國人哈裏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著名的宣傳奇才。當時的哈裏隻有十五六歲,為了謀求生計,就在做工的同時賣一些檸檬水賺錢。可是賣檸檬水的生意並不好做,有時一天下來也賣不出幾瓶。哈裏對自己的生意慘淡的狀況很不解,於是開始苦思良策。他花了很長一段時間去了解當時觀看馬戲表演的觀眾的需求,發現許多觀眾在看馬戲時隻喜歡吃一些零食,如葵花籽、花生米等。而這些是很難改變的習慣,因而影響到了檸檬水的銷售。那怎麽才能讓觀眾接受檸檬水呢?哈裏經過苦思,終於想出了一個策略。

哈裏想到:人渴了就要喝水,如果讓人們口渴,那麽檸檬水不就有用場了嗎?於是他購買了一些生花生米,然後加入大量的食鹽將其炒熟,再分成適量的許多包。第二天,他站在馬戲團門前開始了贈送花生米的活動。他站在門口大聲喊道:“快來看馬戲表演啊,我們為每人贈送一包花生米。”

馬戲團的觀眾本就多,加之人們愛吃花生米,哈裏的免費花生米就贈送一空。觀眾們邊看馬戲邊吃著哈裏贈送的花生米,很快許多人都感到口渴,這時候哈裏馬上不失時機地叫賣起檸檬水來。結果檸檬水的生意一下子紅火起來,平時要賣一個月才能賣完的檸檬水在半天的時間裏就全部銷售一空了。就這樣,哈裏向他的“宣傳奇人”生涯邁出了第一步。

哈裏贈送花生米的行為就是一種假象和瞞騙。花生米多鹽促使觀眾對檸檬水產生了需求,其實這就是哈裏的一種欺騙手段,隻不過,他的欺騙是建立在消費者願意接受的基礎上的。所以說,商戰中采用“瞞天過海”這種計策,瞞騙的手段和方法要特別注意不能有危害性。如果為了滿足自身利益,不擇手段地坑蒙拐騙,損人利己,最終隻能自食惡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