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刀殺人”,顧名思義是假借他人之手除去自己的敵人,這種方法可以運用蠱惑、反間、引誘、強製等手段達到目的,而且不容易暴露自己,可以說是一個完全之策,但運用之人要有很強的策劃能力,否則也容易引火燒身。與“借刀殺人”異曲同工的是“借雞生蛋”。
在商業方麵,“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隻有行動起來才能創造財富,但結網本身就是投資,對於那些“白手”之人還是過於困難,這就出現了一條商場上的潛規則:賣蛋不如養雞,養雞不如借雞。“借雞生蛋”、借他人之財成就自己的事業夢本身就是一條妙計。但是“借雞生蛋”要看準目標,並且要有長遠的目光和堅持不懈的毅力,否則容易雞飛蛋打。
敵已明,友未定,引友殺敵,不自出力。以“損”推演。
敵人的情況已經明了,但是友方的態度尚未確定,我們可以利用友方的力量去消滅敵人,而自己卻不需出力。這是從“損”卦推演出的計策。
“借刀殺人”是非常狠毒的一計,字麵意思是借助別人的手去殺另一個人。在政治上,這一計經常被用於封建官吏之間的爾虞我詐;在軍事上,則是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或者借助敵人內部的矛盾,達到取勝的目的。所以,人們一定要知道如何識別這個計謀,免得被人利用,吃了大虧時,都不知道是怎麽回事。
春秋時期,齊景公任命晏嬰為丞相。晏嬰對齊國忠心耿耿,他所憂慮的是,齊國有三個人擾亂朝綱:一個叫公孫捷,一個叫古冶子,一個叫田開疆。這三個人個個勇猛,人稱“齊國三傑”,齊景公非常喜歡他們。也正是因為如此,三人在齊國為所欲為。晏嬰覺得齊國留他們不得,打算伺機殺掉這三個人。
一天,魯國的君主魯昭公來齊國訪問,齊景公設宴款待。齊國由晏嬰執禮儀,魯國由叔孫蠟執禮儀。“三傑”佩劍站在堂下,態度很是傲慢。這時,晏嬰心生一計,覺得這正是除掉他們的好機會。於是晏嬰起身對大家說:“大王園中的金桃熟了,我去摘幾個請二位國君嚐嚐鮮吧!”齊景公聽了就下令讓人去摘。晏嬰說:“不必勞煩他們了,金桃珍貴,別被他們弄壞了,還是臣親自去摘。”不多時,晏嬰端著盤子獻上六個桃子。這六個桃子碩大無比,而且香氣撲鼻,讓人忍不住想去嚐一口。齊景公問為何不多摘幾個,晏嬰推托說還有一些沒熟,所以就沒有摘。他說完便獻給齊景公、魯昭公一人一個。魯昭公覺得這金桃味美極了,邊吃邊誇。齊景公說:“這桃子實在難得,叔孫大夫天下聞名,當吃一個。”叔孫立刻謙讓道:“我的才能不及晏丞相,應當他吃才是。”晏嬰也推辭。齊景公見二人推辭,就說:“你們二人如此謙讓,那罰每人飲酒一杯,吃金桃一個。”兩位大臣謝過齊景公後,把桃子吃了。
此時,盤子裏的桃子隻剩下了兩個,晏嬰對齊景公說:“這還有兩個桃子,請您傳令,誰功勞大,就讓誰吃。”於是齊景公就傳令下去。
“三傑”聽到之後立刻上前爭桃。三勇士二桃,按照功勞大小食桃,這就意味著誰的功勞最小誰就吃不上桃子。於是三個人各言其功,誰都不希望做那個功勞最小的人。
公孫捷最先開口:“有一次,我和大王出去打獵,突然從林子中跑出一隻猛虎,我衝上去,打死了老虎,救了國君。難道我不該吃這個桃子麽?”晏嬰讚揚道:“公孫勇士冒險救我君王,功不可沒,該賜桃子一個。”公孫捷拿過桃子,十分得意。
古冶子一看這情況,立刻站出來說:“打死一隻老虎有什麽了不起。我當年送國君渡過黃河的時候,一隻大黿咬住了國君的馬腿,把馬和國君拖了下去。是我奮不顧身跳進黃河裏,舍命殺大黿,救了君主。我有沒有權利吃這個桃子?”齊景公說:“當時如果不是將軍救助本王,我早就不能坐在這個位置上了。所以這個桃子理應你吃。”於是另一個桃子就到了古冶子的手裏。
田開疆看到桃子沒有了,急得大喊大叫:“我當年討伐徐國,出生入死,俘虜眾多徐兵,就連臨近的兩個國家也望風歸附。這功勞難道還不能吃個桃子麽?”晏嬰急忙說:“田將軍功不可沒,但是桃子已經沒有了,等到下次金桃成熟,您再品嚐吧,您先喝杯酒。”田開疆沒有接酒杯,而是氣呼呼地說:“我一生南征北戰,軍功無數,卻吃不到一個桃子,在兩位國君麵前受到這樣的屈辱,還有什麽顏麵活在這個世上。”說完就拔劍自刎了。公孫捷看到他這樣,也拔劍而出:“我的功勞沒有田兄大,卻吃到了桃子,田兄勞苦功高卻吃不到,我沒有臉活在這個世上了。”然後也自刎了。看到兩人自殺,古冶子立刻大喊:“我們三人是結義兄弟,發誓同生共死,如今他倆已死,我還有什麽顏麵活在這世上。”說完,也拔劍自刎了。
為了一隻桃子轉眼死了三個人,魯昭公為此目瞪口呆,半天才站起來說:“這三位勇士有萬夫不當之勇,如今卻為了桃子死去,真是可惜啊。”齊景公也發出一聲長歎。這時,晏嬰站起來說道:“他們都算是有勇無謀的人,我國不缺少智勇雙全的人。像他們這樣的武夫莽漢,少幾個也沒事。各位別掃了興致,還是繼續飲酒吧。”
其實,晏嬰早就物色了一位武雙全的大將,就是春秋時期聞名諸侯的大將田穰苴(即司馬穰苴)。晏嬰早就料到這三個人會因為炫耀自己的功勞而搶食桃子,勇士相爭,必以兵劍。三人紛爭已起,交出桃子就說明自己的功勞不大,這些勇士寧願殺個你死我活,也不願交桃受辱,因為辱是勇士最大的忌諱。很多勇士會選擇以死免辱,田開疆便是如此。致人於死,則辱人者為不仁不義,不仁不義又甚於受辱,那麽,辱人者又有何臉麵活在世上?餘下的兩位勇士也被道義逼得自殺了。可以說,不管用哪種方式解決,三勇士都難免一死。
現在很多人看完這個故事會覺得很搞笑,三個大男人居然為了爭奪兩隻桃子而自刎。但是晏嬰“借刀殺人”這招的毒辣確實得到了淋漓盡致的表現。此外,唐朝大將史思明也是個慣用“借刀殺人”之計的高手。
公元736年,史思明因為欠官府債款逃到了北邊的奚族地區,被當地的奚族人抓住。奚族人一向排外,就想殺死史思明。但史思明沒有害怕,反而裝出一副鎮定自若的樣子,對奚族人說:“我是大唐派來跟你們和親的使者,你們要是殺了我,就是得罪了大唐。”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奚族的王居然信以為真,就以貴賓的禮節接待他。
奚族的王懼怕唐朝的勢力,決定派一百人跟著史思明去拜訪大唐皇帝。史思明說:“你派的一百人都是淺薄之人,這樣的人怎麽可以去見大唐皇帝。聽說你手下有個人叫做瑣高,才華超群,為什麽不派他去呢?這樣才能表現出你們的誠意。”
奚族的王覺得他說得有道理,便讓瑣高帶著三百人隨史思明去拜見大唐皇帝。
一行人進入大唐地界,快走到盧平的時候,史思明暗中叫人去見這裏的守將裴休子,對裴休子說:“奚族所派的精銳部隊馬上就要來了,他們頂著朝拜天子的名義來偷襲盧平,你要做好準備,不等他們動手就先殺掉他們。”
裴休子收到消息後信以為真,在奚族人進入盧平後,他就將那三百人殺了個一幹二淨,隻留下瑣高一人。
史思明把瑣高押送到幽州節度使張守珪那裏。張守珪見奚族最有才的瑣高被活捉,認為史思明是個人才,並且上奏朝廷,對其大加誇讚。
後來,在張守珪的推薦下,唐玄宗召見了史思明,對他非常欣賞,先後任命他為大將軍、北平太守。
史思明智鬥奚族人,又利用裴休子的手殺死奚族的三百人,獻出瑣高,得到張守珪另眼相看,從此節節高升,沒想到到一招“借刀殺人”開啟了他的仕途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