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計策的宗旨在於不斷地讓敵方奔勞,以達到疲憊敵方的目的。“以逸待勞”是三十六計中最為悠閑的一計,但這種休息不是懶的表現,而是為了更好地攻擊,所以以逸待勞也是很多軍事家的製勝法寶,是以不變應萬變的最直接體現。
“以逸待勞”成就了很多的防守名將,這些名將的故事告訴我們:“以逸待勞”可用於積極防禦困敵,逐漸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使之由強變弱,而我方因勢利導又可使自己由被動變為主動,這樣一來,不直接進攻,也一樣可以取勝。
困敵之勢,不以戰;損剛益柔。
應用造勢的方法使敵人陷入困窘之地,而不是訴諸直接的戰鬥;損毀消耗剛強的敵方,壯大柔弱的我方。
“以逸待勞”這一計指的是采用人為手段調動敵人的方法。兵書上說:“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意思是:凡是在戰地待敵到來的,就安逸而有精力;而後來趕到倉促應戰的則必然疲勞。所以說,凡是善於作戰的人,都是能夠調動敵人卻不為敵人所調動。兵書上說的隻是單純的戰場上的勞逸形勢,而廣義的“以逸待勞”不僅僅是選好地形等待敵人,還包括要以不變應萬變,抓住中心,控製好周圍的局勢。
1369年春,明征虜副將軍常遇春患暴疾而亡,明太祖非常悲痛,讓自己的外甥李忠代替了他的位置,並且命李忠發兵攻打慶陽。李忠到達慶陽的時候,聽到探子回報:元將脫列伯圍攻大同,大同危在旦夕。李忠思索之後對諸將士說:“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現在大同被圍攻,我們應該馬上去救援。否則如果我們先攻打慶陽,脫列伯就會拿下大同。”於是,李忠率領軍隊趕赴大同。
李忠軍隊走到一個叫馬邑的地方的時候,與元平章劉帖木率領的數千人相遇。雙方展開激戰,元軍大敗,劉帖木被活捉。李忠率領明軍走到白楊門,在那裏安營紮寨。當晚天降大雪,將山上變成一片雪白。
李忠紮營之後非常小心,他帶著幾個隨從到白楊門附近巡視,發現雪地上好像有人的蹤跡。他立刻回營,下令大軍即刻拔營前進了五裏地,然後再安營紮寨。有人問他為什麽,他說:“我勘察過,雪地上有人走過的痕跡,估計最開始紮寨的地方是元兵伏擊的地方,很危險。現在在這裏還好些,不過我們還是不能放鬆警惕,元軍非常狡猾。”當夜脫列伯的軍隊果然來偷襲,卻被李忠打退。第二天天剛破曉,李忠就派兩營的戰士去攻打元軍,殺了很久都未分勝負。有人勸李忠發兵去救援,他卻沒有這麽做,而是繼續等。幾個時辰後,元兵累得疲憊不堪,李忠趁此時機率領兩路大軍對元兵左右夾擊。突然被夾攻的元兵驚慌失措,陣腳大亂。
元兵首領脫列伯見勢不妙,打算騎馬逃跑,李忠看見了,上前一槍刺在他的馬背上。脫列伯被受驚的馬拋下馬背,被李忠活捉。見己方首領被捉,元兵紛紛請降,李忠大勝。李忠之所以可以取得勝利是因為先派小股部隊把元軍搞得疲憊不堪,讓大股部隊乘機休息,等到元軍疲憊的時候,再讓大股人馬出去將其殲滅。
“以逸待勞”通常指兩軍打仗時敵我雙方的狀態。在交戰中一定要分清,哪方是逸,哪方是勞,不然的話會吃大虧。
北宋初年,宋大將曹彬率兵收複幽州、薊州等地,又往涿州的方向前進。涿州的契丹大將耶律休哥手中兵馬不多,不敢和宋軍的大隊兵馬交鋒,隻派出一部分人截擊宋軍的糧草。契丹蕭太後接到耶律休哥的消息後,親自率兵到涿州增援。耶律休哥知道太後來增援,一下子有了作戰的底氣,他在涿州采用佯攻的辦法消耗宋軍的實力。宋軍迎戰的時候,契丹軍隊立刻假裝被打退;等宋軍開夥做飯的時候,契丹大軍又過來騷擾;晚上宋軍睡覺的時候,他們又在外麵擊鼓呐喊,等到宋軍迷迷糊糊起來迎戰,卻發現外麵一個人也沒有。這樣反複幾天,契丹人把宋軍弄得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著,精神極度不好,根本無心迎戰。正在這時,耶律休哥聽說蕭太後的救援部隊已經到達了涿州,當然宋軍也聽說了。曹彬和其他人商量說:“現在的情況不好,我看不如我們退兵,調整幾天,時機適當了再出擊契丹。”其他將領也表示同意,認為現在的宋軍不足以和契丹兵馬對抗。於是曹彬下令退兵。沒想到這一退兵,宋軍慌亂不已,都覺得大勢已去,很多士兵開始潰逃。耶律休哥乘勝追擊。疲憊的宋軍根本沒法和強壯的契丹兵馬相抗,隻能繼續後退。退到沙河的時候,看到追擊的兵馬還遠,曹彬下令生火做飯。沒想到宋軍剛要吃飯契丹兵馬就追來了,宋軍隻好扔下飯碗,慌忙渡河逃跑。這一仗,契丹軍隊獲得大勝。本來耶律休哥兵馬少,是處於劣勢的,但是他們用騷擾的戰術折騰得宋軍疲憊不堪,之後又主動進攻取得勝利。這就是兵法中說的“逸能勞之,乘勞可攻”。此仗不可謂不漂亮,通過少數精銳來消耗敵方全部主力的體力,與遊擊戰術有異曲同工之妙。“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再等到援軍到達後,全力進攻。
公元前154年,漢景帝命周亞夫率軍迎擊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叛軍。周亞夫清楚,敵人兵力強大,硬碰硬不是辦法,便在河防聚兵,不去應戰,過段日子等敵人的銳氣衰落了再做打算。
此時,叛軍正在猛烈進攻梁國,梁國情況危急。梁王非常著急,多次派人向周亞夫求援,都被周亞夫拒絕。梁王為此非常生氣,上書漢景帝說周亞夫見死不救。漢景帝和梁王是兄弟,礙於兄弟之間的情分,便命令周亞夫速速去救梁國。
周亞夫接到了聖旨之後依然遲遲不肯發兵。景帝的使者大怒,說周亞夫眼裏沒有皇帝,居然抗旨不遵。周亞夫說:“陛下將軍隊的指揮權給予我,我就有權控製整個軍隊。軍隊如何出擊要看戰場的具體情況。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梁國危急,但是糧草充足,而且也有守軍,抵抗十多天不是問題。我的軍隊遠道而來,疲勞不堪,而叛軍此時正強大,不適合交戰。我軍需要調整一下,再根據具體情況出戰。”使者見周亞夫態度如此也沒辦法。
周亞夫不救梁國的消息傳到了叛軍的耳朵裏,叛軍以為是周亞夫膽小怯懦,就毫無顧忌地攻打梁國。就在叛軍對救援人馬疏於防範的時候,周亞夫突然派出一股精兵切斷了叛軍的糧道。叛軍失去糧草,不可能打持久戰,隻得放棄梁國,回來攻打周亞夫。周亞夫知道叛軍糧道被自己所截,肯定急於結束戰鬥,因此他總是高掛免戰牌,避免兩軍正麵交鋒。叛軍遠道而來,本身就疲憊,周亞夫還三天兩頭弄個小偷襲,導致敵軍戰鬥力日益衰微。
幾天後,周亞夫故意製造出防禦放鬆的景象,叛軍上當,被引誘得主動進攻。等叛軍進入周亞夫大營的時候,周亞夫布置的伏兵突然湧出,圍剿了叛軍。叛軍在這場戰役中損失慘重,劉濞也拔劍自刎。
這又是一個“以逸待勞”的經典戰例,周亞夫在敵方鬆懈大意之時,整軍待發,用計謀迫使對方潰不成軍,最終獲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