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是一種讓人忌憚的動物,從古至今,人們都將其視為貶義詞。而“打草驚蛇”之計則是從人對付蛇的方法演變而來的,其一指對方為隱藏在暗處的敵人,在不明對方的意圖時,先主動攻擊而讓對方措手不及;其二是以佯攻助攻等方式“打草”,引敵出洞,然後亂棍打死,聚而殲之。
以下都為此計的妙用方式:
1.打草驚出蛇,也可稱為投石問路、引蛇出洞,蛇隻有在感覺到危機的情況下,才會失去冷靜,貿然出擊。而當其出現在眾目睽睽之下時,消滅它便輕而易舉了。
2.打草驚跑蛇,用棍子在草中隨意揮舞,蛇會以木棍為目標,可能隨棍而上,或者逃離。這種方式可以將蛇嚇跑或者發現蛇,並且大大降低了危險性。用棍子驅趕,讓敵知難而退。
3.打草驚醒蛇。比如說甲乙是綁在同一條船上的螞蚱或者是一種唇亡齒寒的關聯狀態,當甲受到我方打壓,乙會有所忌憚,這種威懾力可以讓乙知難而退。
疑以叩實,察而後動。複者,陰之媒也。
發現可疑情況就要弄清實情,洞察了實情以後再采取行動;反複偵察,了解敵方的情況,是發現陰謀的重要方法。
“打草驚蛇”,顧名思義,就是用竹棍去打附近的草,而躲藏在草叢裏的蛇則會被驚擾,從而現出原形。這一道理能夠被廣泛地運用在各個行業中,而蛇則可以泛指危機以及陰謀等。
春秋戰國時期,中山國隻是一個亂世之中的小國。當時國王的兩名愛妃陰姬和江姬一直在爭寵,都想要做皇後,她們私下裏勾心鬥角,爭奪十分激烈,並且已經逐漸進入白熱化階段。而中山王的謀臣司馬喜看到了機遇,一個謀求更好發展的機遇。
司馬喜暗中求見陰姬,開門見山地對她說:“陰姬嬪妃,卑職認為爭王後是一件大事。成王敗寇,成了必定一生有享不盡的山珍海味,可謂錦衣玉食;但若敗了,不說遭盡人情冷暖,恐怕連自家的性命都保不住。所以卑職認為您最好趁此決定,要麽放棄這個念頭,要麽就一舉成功。”
陰姬聽完之後,看著司馬喜鄭重道:“我要做王後,願司馬先生成全!”
司馬喜見她如此上道,點頭道:“微臣願助王後一臂之力。”
陰姬十分感激地說:“先生若能助我成功,我必厚謝先生!”司馬喜早已經有所打算,並且有了計劃,兩個嬪妃誰更識大體便助誰一臂之力。很顯然,他選擇了陰姬。於是,司馬喜開始按自己的計劃行事,寫了一份奏章給中山王,說他有一個削弱趙王的想法。中山王便接見了他,司馬喜說出了自己的計劃,並且自告奮勇請求讓他以使者的身份去一趟趙國,趁遊山玩水之際考察趙國的山川地形、軍事設施、君臣好壞、人民貧富,並以其為標準,取其精華、棄其糟糠,擬定一份治國安邦的良計。中山王很欣慰身邊竟有如此王佐之才,當即準許了他的請求。
司馬喜很快便到趙國拜見了趙王,寒暄過後隨即轉入正題,司馬喜說:“我素聞趙國是人傑地靈之地,可未想竟沒發現佳麗。我一路過來觀賞,也並未看到特別出色的。”趙王雖然有些不耐煩,但這個話題正中其下懷,於是便示意司馬喜繼續說。而司馬喜則開始吹捧:“可能是我周遊列國吧,跑的地方多了,美女見得多了。不過有一奇女子,乃是老夫生平所未見,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可謂是傾國傾城之佳麗。她就是我們中山王的愛妃陰姬。”
趙王聽得心花怒放,但知道美人的身份後卻略有遺憾,不過他本是好色之人,此刻猶如望梅止渴,最終還是急不可耐地露出意圖:“你若將她帶到趙國,孤有重賞。”
司馬喜麵露難色地說:“雖然她現今隻是嬪妃,不過卻集萬千寵愛於一身。所以我不能對大王做出承諾,畢竟我是他國的臣子。不過我會盡心替大王去做的。”趙王龍顏大悅,送其走時還不忘囑咐,顯得十分期待。
司馬喜回國後,便將一路的所見所聞全盤托出,當然也將趙王的好色添油加醋地說出來。他義憤填膺地對中山王說:“趙王聽聞我國有佳人,當即麵露豺狼之色,甚至準備預謀陰姬,想讓陰姬做他的妃子。”
“這個荒誕無恥的畜生!”中山王氣得大罵。
司馬喜看中山王龍顏大怒,趕忙勸解道:“大王息怒,而今趙國的軍事實力比我們強大太多,如果交惡的話,恐怕是以卵擊石。況且為了一紅顏,損失千軍更是得不償失。所以假如趙王來要陰姬,恐怕我們隻好送給他了。但倘若我們送了,以後隻會招致其他強國的欺壓與譏笑,諷刺我們中山國懦弱無能。”
中山王也被說糊塗了,便問道:“愛卿,你說這可如何是好?”司馬喜如此大費周章就是等著這句話,連忙獻計道:“如今有一辦法既可不戰而屈人之兵,又不會被天下百姓所恥笑,如果大王立陰姬為王後,便斷了趙王的念想。即使趙王再色膽包天,也不會去搶別國王後做妃子吧。”中山王拍案叫絕,點頭允諾,就這樣,陰姬終於登上王後的寶座。
通觀整個故事,所謂的草是指趙王,而所謂的蛇則是中山王。因為司馬喜的打草,讓中山王這條“蛇”有了警覺,起到了警示作用。所以最終一切都如司馬喜所料,陰姬被其順利扶上王後之位。實行此計的時候,必須準確抓住“蛇”的心理,否則就會被蛇反咬一口。
在現代商戰中,如果有兩家競爭公司,對方一直在密謀策劃什麽產品,但當我方用一些計策進行試探時,對方就會顯露出一些問題,從而我方就可以尋找其細節上的破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