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封建迷信思想中,人們認為人是有靈魂的,而且如果人有怨恨或者大仇未報之時,他的靈魂便會附於他人的身上或者屍體上而複活。而這也讓很多的神婆、神棍等有了可乘之機,他們經常宣稱是某某神仙轉世、某某天神下凡為人指點迷津等。這個詞語在現代用來指曾經被消滅或被時代淘汰的事物,再以新的方式和形象重新出現。

這種借屍還魂的現象在改朝換代的時候出現得更多。古人很喜歡師出有名,很在乎名望與眾望所歸,在其自身難以服眾之時,便假稱為亡國之君或當代名人的子嗣。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打著別人的旗號招搖撞騙,號召天下。此計在軍事戰爭中並不常見,其影響力更多地展現在政治和思想上。

比如當初陳慶之的白袍軍隊曾經顯赫一時,變成了一種神話。而在幾年後,又出現一支同樣的白袍軍,由於前者的神話意味太過濃鬱,以至於其隻要出現便燒香拜佛,成為一種精神寄托。這種現象,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比比皆是。

有用者,不可借;不能用者,求借。借不能用者而用之,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有用的,不可以利用,是因為我不能控製;不能利用的,要去利用,是因為我可以控製。利用不能利用的並順勢控製它,這不是我受別人的支配,而是我支配別人。

“借屍還魂”是一條很高深的謀略,通常指很多已經消失或已死的事物采用新的方式死灰複燃。從長遠意義上來說,當我方處於被動地位或麵臨失敗的局麵時,利用一切有利優勢逆轉乾坤,爭取主動,實現原先的意圖,都可視為“借屍還魂”。

每個人一生中都不可能是常勝將軍,但失敗過後卻有兩種態度:第一種是比較常見的一蹶不振,自暴自棄,自甘墮落;第二種則是臥薪嚐膽,總結經驗待東山再起。很明顯“借屍還魂”就是後者的謀略。此計策被廣泛應用在政治、經濟、外交、軍事等領域。尤其是在朝代更替的特殊時期,起義軍們大多打著已故君王的子嗣的幌子,因為在中國打仗講究師出有名,所以打起前朝的旗幟號令天下,便是典型的“借屍還魂”。

秦末年間,秦二世昏庸暴戾,朝堂上宦官當道,百姓民不聊生,這種長時間的壓榨終於讓民眾徹底憤怒了。當時廣為流傳著一句話“欲為亂者,十室有五”,這就說明了大眾對秦政權的絕望以及反秦的願望。不過,即便秦朝已經如此**不堪,但起義反秦是大事,需要有強有力的領導者和組織者,否則難成氣候。

當時秦朝征發徭役時,規定凡是不能按時到達的戍卒,一律處斬。於是百姓的生存狀態幾乎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當時陳勝、吳廣被派遣到漁陽戍邊,途經大澤鄉時天降暴雨,路被淹了,一連耽擱了好多天,他們盤算著是無法按時到達漁陽了。陳勝、吳廣心想:即使連夜趕路到達漁陽,也難逃一死,還不如拚死一搏,謀條活路。而同行的戍卒們也有這樣的想法,橫豎都是死,不如戰死沙場來得痛快。

陳勝知道自己出身卑微,大家同是戍卒,必然無人聽其號令。而當時有兩人是民心所向,前者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扶蘇,此人溫良賢明,但已被陰險狠毒的秦二世殺害了,老百姓卻並不知情;後者則是楚將項燕,其戰功顯赫,愛兵親民,在當時威望極高,但在秦國統一後便不知所蹤。於是陳勝便想以兩人的名義開始起義,希望獲得大家的擁護。

陳勝利用人們的封建迷信心理,開始對自己的造神運動。有一天,軍士正在做飯,在切魚時發現魚腹中有一絲帛,隻見絲帛上寫著“陳勝王”三個大字,這件事很快在軍營中傳開。一計之下還有一計,陳勝指使人在入夜後於曠野荒廟中學狐狸叫,士兵們在不遠處的軍營裏就隱約聽到天空中傳來“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這下子,眾士兵開始真正地信服陳勝,因為這是天意,一定是“天意”讓他來領導大家的。

陳勝、吳廣見時機已經成熟,便親自斬殺了朝廷派的將尉。就這樣,所有人都被綁在一起,變成了一根繩上的螞蚱,必須揭竿而起。陳勝說:“如今我們殺了朝廷官員,秦朝一定會派大兵前來,大家逃的話也是死,不如和他們拚個你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個樣兒來。”眾人振臂歡呼,群情激奮。從此陳勝自封將軍,封吳廣為都尉,掀開了起義的序幕。在攻陷大澤鄉之後,天下將士都紛紛來投奔。他們所率領的起義軍也是節節勝利,所向披靡。後來陳勝自封為王,定國號為“張楚”。

在陳勝、吳廣舉起叛秦大旗,率先發難之後,各路義軍也紛紛群起響應。在陳勝不幸戰死之後,楚國項梁開始謀劃推舉楚王的事宜。項梁是名門之後,當時他有自立的想法,但謀士範增進言說:“當初楚懷王被騙至秦國,最終慘遭毒手,天下皆為此抱不平。而今倘若主公自稱為王,難以服眾,不如找楚王的後人來做楚王,這樣不僅能籠絡人心,還可以吸引各地起義軍前來歸附。”項梁聽從了範增的意見,就命人尋找楚王的遺孤。後來,終於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一位牧羊童。

項梁率先作表,為這位牧羊童登基造殿,仍稱為楚懷王。這一舉動的意義非同凡響,徹底地鼓動了百姓的信念,讓大家看到了反秦的希望。同時,各地起義軍也數量大增,形成了天下倒秦的強大聲勢,這一舉動便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社會,這種思想束縛都存在著,如果說一個無名小卒想自立為王,大家肯定不會對其聽而為之,而且還會罵其狼子野心。而換另外一種方式,以擁護一位賢主為由頭,大家便會甘心為他賣命。

19世紀末期,帝國主義列強再次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麵臨著空前嚴重的危機。當時康有為、梁啟超等仁人智士明白,中國必須革新變法,因為當時國家已經危在旦夕,如果不變革的話,隨時可能淪為殖民地。

但是由於封建傳統、愚民思想根深蒂固,大眾對革新變法並不熱衷,甚至並不理解為什麽要這麽做,他們更習慣於一成不變的慣性思維。當時清政府中的老頑固派竟然大言不慚地說著“天不變,道亦不變”的陳規,甚至還喊出更加令人匪夷所思的口號:“寧可亡國,不可變法。”

在政府反對、民眾一無所知的狀況下,康有為的革新變法麵臨著無法逾越的政治壓力以及社會的不認同。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民族之振興,中華之崛起,康有為便想到用借屍還魂這一計策來“偽裝”革新變法,簡單地說就是將新法變成古法,稱其為古訓。

聰明的康有為甚至為此編寫了一部名叫《孔子改製考》的書。但凡有常識的人可能會立刻指出其缺點,因為上古時代根本沒有字和書籍,今天又怎麽能了解當初的情況呢?但是國人骨子裏卻有一種“榮古而虐今,賤近而貴遠”的迷信上古的因子,所以他們相信這一說法。

康有為在後來談到《孔子改製考》一書時誠懇地說:“我是一位黎民百姓,很普通的那種,所以若公開革新變法,別人會拿我當瘋子抓起來。所以不如議古論今,更具有說服力,用古代聖王來倡言變法改製,這樣更容易讓大眾接受,又可避免不測之禍。”康有為此舉就將備受尊崇的孔子塑造成了革新改製的祖師爺,意義深遠。

雖然戊戌變法最終沒有成功,但是康有為這種不畏強權的精神,和在變法改製前實施的“借屍還魂”謀略,都不能不令人歎服。

“借屍還魂”之法在封建迷信時期大行其道,在戰亂年代不知有多少人為這一計策賣命。正因為從古至今,國人都信奉著“師出有名”這一傳統觀念,所以無數謀臣、梟雄才強加利用這一計策,真可謂“一將功成萬骨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