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虎離山”是三十六計中經典的一計,所謂天時地利人和,這一計策就是將對手從這些優勢中誘導出來,以減少對自己的威脅。比如在戰爭中,當敵軍占領有利地勢(諸如關卡、山險、江河等),並且兵多將廣之時,我方就應將敵軍誘出固若金湯的地利中,並且要趁機將敵誘入對我方有利的地區,這樣才能取勝。這一計在政治鬥爭中用得最多,並且一代又一代,漸漸神化。從具體的應用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條計策是一個陰險的謀略。
在兩軍對陣時,如果占據了有利地形,就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就像《十一家注孫子》中所說的:“兵得地者昌,失地者亡。地者,要害之地。”所以,對在有利地形上盤踞的敵人,不可以強攻,要設法使他離開,使他處於不利的環境中,再一舉殲滅。這是一種調動敵人,以便加以消滅的計謀,其中,“調”字是關鍵,也是難點。運用此計一定要審時度勢,因勢利導,要調得靈活、巧妙。
“調虎離山”中的“調”有以下幾種方式:
1.真假不辨。用真真假假來迷惑敵人,在假中帶著真,讓其從根本上判斷失誤,引敵上鉤,將敵人步步引入埋伏,最終將其剿滅。
2.巧言善辯。兩軍對戰時,主將是尤為重要的核心。也因為是核心,所以這些人在性格上難免自負、恃才傲物。如果我軍用言語冷嘲熱諷,故意激怒或者蔑視對方,就容易讓其喪失理智,從而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
3.誘之以利。用財色或者任何使對方無法割舍的東西,誘騙他們離開其賴以生存之地。比如曹操以徐庶之母來要挾徐庶,徐庶便隻能含淚辭別劉備北上奔曹營。
4.挑撥離間。避害同趨利一樣,都是人的本性,在敵軍內部或外部製造紛爭使其起糾紛,再略施小計親善其中一方,敵人為了自保就會逃離。
5.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當敵軍是比較理智或開明之人時,就要以巧舌痛陳其利害,不戰而屈人之兵方是上上策。
待天以困之,用人以誘之,往蹇來反。
等待天時,在敵人陷入不利的情勢之時再去圍困敵人,用人為的假象誘惑敵人。向前進攻有危險,那就設法使敵人向我進攻。
中國古語有雲:“伴君如伴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嘯山林”,等等。老虎一直被譽為君權的象征,當然龍也是如此。老虎不會離開山洞,而龍也離不開水。所以做君主的若是離開王宮的大門而與普通人混在一起,人們就會輕視他而不再仰視他,所以皇帝永遠都不會離開皇宮。
作為曆史上經典的以弱勝強的案例,長平之戰的爭議頗多,並且造成了長遠的影響。此戰始於公元前260年,是當時秦趙兩國決定天下霸業的一場重要戰略決戰。在這場尤為重要的戰爭中,秦軍秉承著秦將白起製定的正確的戰略方針,應用神鬼莫測的戰術,最終大舉殲敵四十五萬人。這是華夏五千年明曆史上發生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的先例。在這一戰中,秦國多次運用“調虎離山”之計。
在戰國七雄並起的時代,秦軍攻打趙國,但難討一勝。當時堅守長平關的趙將廉頗也是當世名將,他憑借長平關的險要地勢,屢屢敗秦。秦國對他的用兵戰術無法揣摩,實在強攻不下,隻好用計,為其精心策劃了反間計。
公元前265年,趙惠王死,孝成王繼位,由於年輕氣盛,大有初生牛犢不怕虎之勢,他見廉頗總是以守為攻,靠消耗內需而讓對方退走,雖然說最後也能取勝,但是孝成王心中早已對這種策略厭惡不已。另外他又聽到了趙使者傳來的謠言“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括乃是趙國名將趙奢之子,年少且氣宇不凡,熟讀兵書,所以年少的孝成王很喜歡他,最終派這個隻會“紙上談兵”的趙括取代廉頗為將。
秦國見趙國已命趙括為統帥,“調虎離山”之計成功,也秘密調換將領,派武安君白起為上將,王齕為尉裨將。戰場形勢千變萬化,初始時是趙國以老將廉頗為主將,對陣實力不濟的秦將王齕的格局,而如今則是由紙上談兵、毫無戰爭經驗的趙括為主將的趙軍,對陣用兵如神、為戰爭而生的“殺神”白起率領的秦軍的格局。從這一刻起,兩國已經僵持了三年的平衡開始傾斜,而且是急劇地傾斜。
公元前260年(趙孝成王六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趙括正式替代廉頗成為主將。趙括新官上任三把火,首先便是全盤否定了廉頗堅壁固守的防守戰術,從以守為攻變為以攻為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從意大利式防守變為荷蘭的攻勢足球。他手下部將曾幾次以地勢為險進言,但他根本聽不進去,反而是調離了進言的部將,所謂“悉更約束,易置軍吏”。
秦將白起看到趙軍的主將是這個乳臭未幹的小子,便想誘其走出地利,故意打了幾場敗仗,佯退敗走。少年得誌的趙括好大喜功,一到前線便無視主客觀條件,下令趙軍西渡丹河,全線突擊。而白起則放棄了王齕一直秉承的進攻戰術,轉而鎮守戰略要衝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南康營),將防守區域緊急加固,做到堅若磐石的程度,但在明麵上,卻一直給趙軍以假象,再次佯敗後撤,誘敵深入。在白起設計好的連續敗仗中,趙括逐漸開始麻痹大意,於是率大軍一路大舉向前,將戰線拉得很長。而秦國卻早已派兩支奇兵繞路從兩翼迂回包抄,分割趙軍空虛的後路,斷其致命的糧道。這兩路奇兵,一路兩萬有餘,從今天的端氏河的河床向東北至仙公山、丹朱嶺,直插到趙軍百裏石長城防線背後,然後折東包抄。而另一路騎兵則是為了阻擋邯鄲方麵的救援;這支由五千騎兵組成的隊伍,從泫氏一帶強渡丹河,沿小東倉河的河床而上,向東北方前進到秦關,與前麵的奇兵會合,從而將趙軍分割為二,斷絕了北線大部隊貯於南線大糧山的糧草,而南線則與北線的主將及大本營失去了聯係。
從此趙軍深陷兩難之間:從泫氏到長平關一線,丹西秦軍壁壘堅固,堅守不出;兩萬五千名秦兵已經繞到百裏石長城後,封鎖了長平關至秦關一線;由泫氏至秦關一線被秦國的五千名騎兵牢牢控製住;來自邯鄲方麵的任何增援都被斷絕了。簡單來說,就是秦軍將趙軍主力包圍在以韓王山為中心的丹河—小東倉河—百裏石長城的三角地帶內;將趙軍南線部隊層層包圍於大糧山地區。趙國被切割的部隊,北線主力雖然兵多將廣卻無糧草輜重;相反南線部隊卻有大量糧草輜重,但兵少且無主將。兩方的戰鬥力都很羸弱,兩邊的秤砣並不平衡。
能打的戰士吃不到糧食,老兵殘將卻有的是糧食,在這樣的情況下,趙軍廣大將士作了極其艱苦英勇的抵抗,在無糧之後仍然堅持了四十六天,最終發展到“內陰相殺食”的地步。
為防止趙軍做最後的殊死搏鬥,白起故意打開一條豁口,誘趙括突圍,趙括果然上當,輕易離開營壘,又一次陷入白起為他準備的埋伏圈。雖然趙括在最後時刻頭腦冷靜,將精兵分為四組,輪番突圍,但局勢早已注定,此時也隻能是困獸猶鬥了。最終他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全軍覆沒。
在這場曆史上著名的戰役中,秦軍痛殲趙國四十五萬士兵,從根本上削弱了當時關東六國中最為強勁的趙國的實力,而且也給其他諸侯國造成了巨大的震懾。在那段時間內,提起白起、秦軍,連小孩都會被嚇哭。
這場戰爭中使用的戰術,不可單一地評價為某一計策,而更像是一場華麗的謀略表演。從秦國最開始用反間計調走廉頗這隻虎,再到以誘敵之計調趙括離開易守難攻的長平關,而在最後故意留破綻騙其離開臨時營壘,真可謂是“調虎離山連環計”。這個過程中,秦軍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連連得手,趙括一而再、再而三地中了秦軍的圈套,從而也留下了“紙上談兵”這一千古笑談,而秦國名將白起在此役後也被後世學者褒貶不一,多有爭議。
作為百獸之王的老虎,在人工飼養的虎園裏卻如同狗一般受欺,呼嘯山林的天下霸氣消失不見,所以老虎必須要盤踞於大山中,才可以橫行無忌。假若老虎離開地利,那麽它就不再是老虎了,正所謂“虎落平原遭犬欺”,這就是調虎離山的原意。在當代職場中,“虎”泛指強大的對手,“山”指他的優勢關係、有利條件以及公司團隊等。所以假若想打壓、戰勝對手的話,就要讓其與團隊分離或脫離公司等。當昔日強大的對手離開屬於他的山林時,他也就不再是那隻讓你畏懼的老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