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欲擒故縱”,舉個例子來說,男生追女生,像蒼蠅一樣死粘著對方,一定會被拒絕。而往往並不怎麽在意她,甚至對她輕視,最後反而會追到她。所以說,所謂擒與縱,即若想擒獲對方,必先讓對方很放鬆,而不是讓對方警惕。
古語常講“窮寇莫追”,其實並非不追,而是如何去追。如果我方殺氣騰騰地去追擊對方,即使是傻子也會選擇逃跑,而在這種情況下我方多半是徒勞。反之,如果給對方一個機會,露一個破綻給對方,必會勾起敵方的興致。這時敵軍主將會陷入兩難的選擇中,是繼續逃跑還是反撲?畢竟敗仗是誰都不希望接受的。而這時我軍可以分出精兵繞路圍困敵軍,而主力部隊則負責吸引對方的眼球,讓其心癢癢之餘覺得有可乘之機。待我軍精兵繞到敵軍後方時,主力軍開始全速向前推進,兩麵夾擊,從而一舉殲敵。
本計有以下兩點須謹記:
1.以逸待勞。對於逃跑的部隊,無論是佯退還是真跑,讓他們繼續逃跑,而不是死命追擊。如果敵方以五成兵力消耗我方十成兵力,那就相當於溜猴,待我軍跑不動時被敵剩下五成的兵力養精蓄銳一舉殲滅。所以應該以不變應萬變,放著敵人讓他跑,待其跑到精疲力竭時,再率精騎策應,其一首先防止了對方的埋伏,其二對方耍詐必會耗費精力,花招被看穿了便不會再使了。待幾次過後再逃跑時,那便是他們真的決定逃了。
2.養精蓄銳。所謂紳士也不過是有耐心的狼,在敵方像綿羊一樣軟弱逃離時,不要急著拚盡全力去追擊,因為這可能變成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麵。戰場千變萬化,所以很難沒有意外發生。當我軍死命追擊時,敵人的援軍來了怎麽辦?局勢就會變成:我軍開始大逃亡。沒有人喜歡打敗仗,更何況是一場國與國之間的戰爭。
逼則反兵,走則減勢。緊隨勿迫,累其氣力,消其鬥誌,散而後擒,兵不血刃。需,有孚,光。
如果把敵人逼得無路可走,他就會因此拚死反撲。放敵人逃走則可以削弱他的氣勢。對待逃跑的敵人要緊隨其後,但不能逼迫,借以消耗敵人的體力,瓦解敵人的鬥誌。等到敵人軍心渙散、士氣低落時再圍而殲之,這樣就能避免不必要的流血犧牲。總之,要善於等待,不逼迫敵人,並讓敵人也相信這一點,就能贏得光明的戰爭結局。
戰爭的源頭是為了地盤,也就是資源。“欲擒故縱”與“不戰而屈人之兵”有異曲同工之妙,核心思想都是不費一兵一卒讓敵軍投降,讓敵人心悅誠服地俯首稱臣。這是兵法中的上計。
此計是要我方實力高於對方,尤其是謀略方麵,倘若諸葛亮與司馬懿此等勢均力敵的對手,放其離開則有托大之嫌。曆史上有一著名案例是關羽華容道放曹操,作為將領卻因為個人恩怨放走了敵方主帥,雖然後世理解為諸葛亮的政治策略,但難免過於逞能。所以,“欲擒故縱”是敵我實力和謀略有差距時才可走的一步險棋。提起它,諸葛孔明七擒孟獲便是其中的經典案例。
公元225年,蜀國丞相諸葛孔明率軍親征南方。在孔明神鬼莫測的用兵下,敵軍大敗。正當蜀國準備撤離時,南蠻彝族的首領孟獲率被打敗的散兵襲擊蜀軍。
孔明素有識才之德,見孟獲驍勇善戰,雖然明知敵我力量懸殊卻還百折不撓。於是孔明派人調查,發現孟獲為人忠厚,在彝族很有公信力,即使在漢將裏也不乏欽佩他的部下。孔明轉念一想,決定改變戰術。
孟獲孔武有力,但缺點是不懂謀略。在兩軍的首次交戰中,孟獲見蜀兵邊打邊跑,如此不堪一擊,便奮不顧身地乘勝追擊,最終進埋伏圈被擒。孟獲感慨自己將命不久矣,因此對自己說死也要死得像個好漢,不能丟人。未料諸葛孔明親自為其鬆綁,語重心長地曉之以理,讓其歸降。孟獲憤憤不已,對結果不服,拒不接受這次失敗的事實。諸葛孔明見其決心已定,於是並未勉強,而是笑笑並領他觀看已經布置過的軍營,問其:“你看這軍營布置得怎麽樣?”
孟獲在蜀軍陣營發現軍中大多是老弱殘兵,便胸有成熟地說:“原來這就是蜀國的軍隊,竟是一些老弱病殘,以前我不知爾等虛實,這次我贏定了。”
孔明一笑,將孟獲放走。他命令軍隊開始布置埋伏,因為孟獲今夜必來。
孟獲回去以後,為了一雪前恥,決定三更去劫營,活捉蜀相諸葛孔明。
入夜,孟獲派遣五百名刀斧手,趁著夜色神不知鬼不覺地潛入蜀軍營,一路暢通無阻。正當孟獲認為成功在即時,不料蜀軍伏兵四起,孟獲又被擒住。而諸葛孔明仍將其放走。
孟獲再次被放,但連續被擒的尷尬讓他再也不敢魯莽行事。他統兵馬占據滬水南岸,憑險要地勢以守代攻。因為蜀軍大多為旱鴨子,一時之間無船渡江,加之當地氣候炎熱,戰鬥進行得很艱難。
蜀軍一麵全軍開始建造木筏和竹筏,一麵派少量士兵假裝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來的箭就立即退回來,隨後再去渡河;這邊部隊分為兩路,以上遊、下遊夾攻之勢,在渡河後包圍孟獲據守的上城,孟獲再次被擒。
這已經是孟獲第三次成為階下囚,可他還是能找到理由為自己辯護。諸葛孔明點點頭,在款待他之後再放其回去。軍中諸將對丞相的用意百思不得其解,認為如此善待孟獲是不是太過於心軟了。諸葛孔明道:“我國要想使南方永不再犯,就有必要讓其心甘情願地歸順。而像孟獲這種首領,若其能俯首稱臣的話,其餘部落必會歸順,到那時南方部落少說有十萬大軍。現在如此反複,就是為了以後一絕後患。”
孟獲開始忌憚諸葛孔明的用兵,認為打不過躲得過,所以不再跟蜀兵作戰。可仗雖然是不打了,糧食是一樣吃的,很快營裏快斷糧了。孟獲無奈之下派人向諸葛孔明借糧,未想對方竟同意了,但前提是讓首領親自來,而且要與蜀將比武。孟獲接二連三地擊敗蜀將,如入無人之境,走到糧草旁正暗自得意時,被絆馬索絆倒再次被擒。蜀軍沒有為難他,為其鬆綁後讓其將糧食搬走。
如果說開始時孟獲還有一種驕橫感,但連續被擒多次之後,他的驕氣被諸葛孔明徹底打消了。而這次與蜀將過招時,孟獲發現蜀國並非無將,而且還有神鬼莫測的諸葛孔明,南蠻與之相比,實力相差甚遠。各部族一時之間紛紛請戰,為首領出頭。孟獲深知此行艱難,但還是與各部落一同上陣。果然不出所料,部隊再次被一網打盡。孟獲等人被擒,丞相傳來命令再次放孟獲等眾人回去。各部首領一時不知所措,讓孟獲做主究竟怎麽辦。孟獲此刻流著英雄淚說:“我本早已是蜀國的刀下亡魂,丞相對我是七縱七擒(即七次放回七次逮住),曠古至今,丞相對我們已經仁至義盡,我無臉再回。”從此孟獲等人歸順蜀漢,聽從管轄。
雖然曆史上七擒七縱的真相可能並不是諸葛孔明本人所為,不過這並不影響諸葛孔明在世人心目中的睿智形象。而“欲擒故縱”更是讓其智慧體現得淋漓盡致,被後世譽為料事如神。
但切記:降敵之將,可欲擒故縱;降敵之主,必殺之後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