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渾水摸魚”是指,在大局混亂的當朝政府,或者混亂的群雄割據局勢,也可以指在一場亂戰中,我方欲蓋彌彰、偷天換日,在大戰中保持清醒冷靜,對敵攻其不備,而後見機行事,於是在亂戰中獲得最終的勝利。講到大亂戰,勢必會講到奸雄董卓。此人乃渾水摸魚的高手。當時皇帝還小,宦官當道,百姓民不聊生,黃巾軍更是於各地起義。他趁此唆使呂布殺幹父並認其為養子,在朝廷內部的亂戰中開始初露鋒芒,一連收了大將軍何進的部隊、丁原的部隊,加上自己的西涼鐵騎,三路軍馬傲視天下,在朝廷上更是佩劍出入、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挾天子以令天下。

古語講“水至清則無魚”是不無道理的。但凡英雄出生的年代都是亂世,也隻有在亂世中才可出大奸大惡或者英雄梟雄。正是在渾水中的雜質與供給,才可讓這些鯉魚跳龍門。

但凡水渾一般分為兩種情況:第一種是天為的,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水天生就是渾的,需要我方抓住時機“亂而取之”(《孫子兵法》語),最終將其平定;第二種是人為的,水本身是清的,但為了謀利,我方將水攪渾,然後再去“摸魚”。後者在政治中比較常見,需要其自身具備逆轉乾坤的本領、偷天換日之能耐。

魚的遊動性頗大,忽而東,忽而西,因此用它代表急忙下手便可得、遲疑觀望則必失的東西。具體來說,渾水摸魚中的“魚”指:

1.可以被製伏的敵人;

2.可以撈取的好處;

3.可以爭取的力量;

4.可被利用的時機;

5.可以憑借的條件。

乘其陰亂,利其弱而無主。隨,以向晦入宴息。

趁著敵人內部混亂的機會,利用他們力量虛弱而且又沒有主見的條件下,迫使敵人服從我方的意思,就好比人到了夜晚一定要上床休息是一樣的。

“渾水摸魚”此計原意是指在渾濁的水中,魚暈頭轉向,乘機摸魚,可以得到意外的收獲。也指當敵人混亂沒有主意的時候,趁此機會奪取勝利的謀略。魚兒在渾濁的水中辨不清方向,就像在複雜的戰爭中,弱小的一方經常會動搖不定,於是這樣就有可乘之機。當然這個機會是需要時間等待的,或者也可以主動去創造這個機會。當整場水都渾了,一切情況開始複雜起來後,便可借機行事。

赤壁大戰後,魏國大敗,為防東吳北進,曹孟德派大將曹仁駐守南郡(今湖北公安縣)。當時東吳、蜀國盤算著將南郡吃進肚裏。周瑜在赤壁大戰中名聲大震,吳軍氣勢如虹,揮師攻取南郡。此時蜀國也將部隊駐紮在油江口,緊緊盯著南郡這塊肥肉。周瑜看在眼裏,很是憤怒:“想我東吳為打南郡,花多大的代價,當今南郡垂手可得。劉大耳休想做奪取南郡的美夢!”劉玄德為穩住周瑜,先派人到周瑜營中祝賀。周瑜暗道:“我一定得問問劉大耳,看他到底是怎麽想的。”隔日,周瑜親自到劉備營中回謝。在酒席之中,周瑜單刀直入地問劉備是不是駐紮於油江口,要攻取南郡。劉備笑道:“我是情願相助吳國,假若都督未能取下,那我再行攻打。”周瑜大笑三聲說:“南郡乃囊中之物,如何不取?”劉備說:“都督勿看輕魏軍,曹仁勇不可擋,能不能攻下南郡,並無十分把握。”周瑜向來恃才傲物,被劉玄德這一激將,遂許下諾言:“吳軍若攻不下南郡,就聽任豫州(即劉備)去取。”劉玄德等這句話很久了,不容遲緩地答道:“周郎好魄力,子敬(即魯肅)、孔明都在場作證。南郡我先讓你去攻取,如果攻不下,我就去攻取。切勿反悔。”周瑜赤壁大勝士氣正足,哪會將劉備放在眼裏。待周瑜走後,諸葛亮提議按兵不動,讓魏吳廝殺。

東吳出兵,搶先攻下彝陵(今湖北宜昌),然後乘勝追擊。未想深中曹仁的誘敵之計,周瑜身中毒箭退兵。魏將曹仁見到對方主帥中毒箭,十分高興,士氣大振,每日叫陣。未想東吳堅守不出,每日麵對對方叫罵而無動於衷。一日,曹仁又帶兵前來叫陣,周瑜率百騎出營迎戰,廝殺一陣,忽聽周瑜一聲慘叫,口吐鮮血,墜落馬下,諸將忙掩護他撤回營內。不一會兒,東吳眾士人人披麻戴孝而出。曹仁從遠觀去,大喜過望,認為敵軍此刻一定全軍士氣低落,有機可乘。

當天夜裏,魏將曹仁統魏軍前來劫營,城中隻留小將陳矯帶少數士兵守城。所謂月黑風高殺人夜,趁著夜色,魏軍殺進周瑜大營,未想營中無人。曹仁大為懊惱,方知中計,再欲退兵之時,為時已晚。隻聽一聲炮響,周瑜領兵從四麵八方殺出。曹仁在魏將的保護下最終從包圍中衝出,在逃回南郡的途中時,再遭東吳伏兵阻截,最終棄城向北逃亡。

東吳大敗魏軍,即刻兵指南郡。可未想當其率部到達時,南郡城牆上已經布滿旌旗。原來趙子龍已奉軍師孔明之命,趁周瑜、曹仁酣戰淋漓時,拿下南郡。蜀軍用搜得的兵符又連夜偽裝成曹仁的援隊,輕易地詐取了荊州、襄陽。周瑜知道自己變成了鷸蚌相爭的鷸,而諸葛亮則當了一次漁翁。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混沌的年代裏,通常會有翹楚出現,從而引領人民推翻老的王朝,締造一個新的王朝。

“渾水摸魚”,若在一場戰爭中則是造就一種讓敵方迷惑的假象。但若放在一個大的精神層麵上講,渾水所表達的是亂世。所謂的亂世,便是被宦官庸臣攪得一攤渾水的封建王朝,它是時代造就的,是昏庸的皇帝沉溺酒色造成的,也是封建的社會製度所造成的。縱觀曆史,在這亂世摸得魚者,有挾天子令諸侯最終天下歸魏的曹操,也有挾天子令諸侯卻被呂布所殺的董卓,有烏江自刎的西楚霸王項羽,也有市井黎民出身從亭長到統一中國的漢高祖劉邦,當然也有從乞丐最後坐上龍椅的朱元璋。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漢少帝劉辯繼位,外戚何進輔政。當時宦官當道,將軍何進以及司隸校尉袁紹合謀誅諸宦官,並且不顧朝臣反對私帶涼州軍閥董卓入京。不巧因軍情泄密,大將軍何進被宦官張讓等所殺。袁紹這時帶兵入宮,殺盡宦官,控製朝廷。當時洛陽軍閥齊來,董卓進入後統領何進所屬部曲,又密謀呂布殺執金吾丁原,將丁原勢力吞並,也因此勢力一時達到巔峰狀態,諸軍閥皆怕其三分。董卓在長居洛陽後得以據兵擅政,又使計廢黜少帝,推更小的陳留王劉協為漢獻帝,因此遷太尉領前將軍事,更被封郿侯,進位相國。同時,董卓又將其他一眾勢力趕走,最終獨攬軍政大權。

董卓帶來的西涼士兵,雖驍勇彪悍但同樣**不羈,在洛陽城中大肆虜掠財物,**掠婦女,卻稱之為“搜牢”。董卓本人生性凶殘又虐刑濫罰,以致人心恐慌,內外官僚都朝不保夕;他又為其同黨恢複名譽官職,起用士大夫,妄圖收買人心。

公元190年,四代三公的袁紹聯絡了十八路諸侯興兵聲討董卓,當時黃巾軍餘部也陸續於並東起兵。奸雄董卓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畢竟洛陽離自己的地盤太遠,所以他選擇前往西都長安。臨行前,董卓將洛陽的金珠寶器、物圖書全部劫走,最後焚燒宮廟、官府和居家,並且強挾洛陽幾百萬居民一同西行,終使洛陽“二百裏內無複孑遺”(《後漢書·董卓傳》),變成一座廢墟,一座空城。

公元191年,董卓又命皇帝小兒授其為太師,地位在諸侯王之上,車服儀飾擬於天子。他借天子之威拔擢親信,廣樹黨羽,宗族內外,並居列位,子孫年雖幼小,男皆封侯,女為邑君。再建塢於郿(今陝西眉縣東渭水北),名“萬歲塢”,存糧可使三十年。

公元192年,奸雄董卓進宮等待皇帝讓位,在入朝時為司徒王允與董卓部將呂布合謀所殺。當消息宣告天下時,百姓歌舞於道、鑼鼓喧天地慶祝董卓的死,“市酒肉相慶”。奸賊屍體被陳屍街衢,其家族也被夷滅。

同年六月,董卓的部下李傕等人率西涼軍餘部攻進長安,把呂布趕走,殺死了王允,大肆報複,吏民死者達萬餘人。

雖然曆史對董卓的評價很差,其荒**無道、搶燒掠奪更是讓人不齒。不過無論是在後世還是在三國篇章中,他確實占有一席之地。其禍國殃民、為非作歹的罪行雖然數不勝數,最終落得罪有應得的下場,但在當時,他實逢亂世,在本就混亂的漢朝大大攪和了一攤渾水,從而加速了漢朝的崩潰,也是讓百姓身陷水深火熱之中的標誌性人物。

在東漢這混沌的年代,董卓確實摸到了大魚,但終因其自身殘暴成性將大好江山拱手相讓。而曹孟德同樣挾天子令諸侯,同樣以奸詐著稱,卻贏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