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蟬脫殼”在古代本是一句妙讚,誇獎滔天本領,在分析大局後審時度勢,從而作出判斷,留其表於外,其內早已離開。但在當代,這個詞大多泛指貶義,而且多用於形容一些貪官汙吏、罪犯或者富甲奸商等。比如說開發商開發房子,對老百姓宣傳鼓動,在樓盤未開時大肆許諾物業、環境、停車場等種種好處來蠱惑大眾購房,當其圈錢成功之後,立刻腳底抹油溜了,將物業等兌給別家公司,很多當初的免費變成了再收費,否則停水停電,所以當代的金蟬脫殼多為貶義。
“金蟬脫殼”可以看成是“走為上”的升級版,常指當人在一個特殊時期,在危在旦夕的情況下,設法逃跑的智慧謀略。當然倘若是危機,必然會將其緊緊盯死,這時候就需要種種偽裝,製造出一種無前兆的假象。比如說,見一個人是否要遠行,首先從裝束以及行李上就可看到,其二是近期是否會買火車票、飛機票之類,包括旅遊等活動。所以當無任何征兆,某人忽然某天離開了,必會成功地讓敵方措手不及。
人生有得意之時,必有失敗之日,所以失敗並不可恥。劉邦丟妻棄子被項羽打跑過多少次,但最終卻贏得天下。不要因為麵子、自尊等心理作怪,隻有活著才可東山再起。而此計需要極為謹慎地行事,要在悄無聲息中進行,不能讓敵方有半點的懷疑與破綻。
“金蟬脫殼”大體有兩種方式:
1.壁虎斷尾。在遭遇困境時,將身上拖累的重殼留給敵人。比如當初董卓火燒洛陽城,給敵人留下了一座熊熊燃燒的空城,一把火燒了漢朝幾百年的首都。雖然其行為令人發指,不過確實給當時的聯盟軍很大的打擊與震撼,使自己順利離開。
2.分身而為。在遭遇兩麵夾擊時,此時兵貴神速,越拖則敗得越快。所以此時應一邊應對敵人的虛張聲勢,古有長阪坡張飛孤身拒曹之典例,而另一邊則需抽出大部主力去戰後背之敵,先下手為強,而後再匯合回攻原敵。
存其形,完其勢;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
保留原有的陣地外形,保持原來的勢力,使友軍不產生懷疑,敵人就不敢輕舉妄動。我方就可以秘密地轉移主力,來打擊別處的敵人。
“金蟬脫殼”這一成語,在現實生活中讓人難免覺得有逃跑、逃兵之意,通常帶有貶義。但在戰爭中這一計策實乃上計,能顯示謀者狡詐、機智的一麵。看看古往今來那些英雄豪傑,未嚐敗績的隻有寥寥數人。力拔山兮氣蓋世的項羽平生鮮嚐敗績,用兵如神,但最終卻烏江自刎。而從起兵開始便一直打敗仗,打不過就跑而被項羽所不齒的劉邦,最終卻當了皇帝。
俗話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在眾多計策中為何單單它獨占鼇頭呢?因為戰爭中難免不吃敗仗,但在兵敗山倒之後,如何腳底抹油開溜這便很關鍵了。經常有被俘的敵將,或招降,或殺頭,尤其是君主被抓,基本上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作為主帥溜得快不被對方抓到,這就是逃跑的學問,而金蟬脫殼則是逃跑中的上上計。
後三國時期,蜀國大將軍薑維帶兵攻打魏國,魏國大將鄧艾奉命迎敵。薑維看到魏軍安營紮寨,嚴陣以待,便對副將說:“魏軍既然早有準備,直攻不宜,偷襲可勝。從即日起我分一路人馬給你,你就打我的旗號,在這裏安營紮寨,每天派一百人放哨,每放哨一次,便換一回服裝和旗幟。我暗度陳倉襲擊南安。”魏將鄧艾見蜀軍久不出戰,心生疑慮,憑高而望發現內情,入帳對陳泰說:“根據我的觀察,此營中薑維不在,他一定是偷偷襲擊南安去了。”
陳泰不解:“主將緣何如此認為?”鄧艾笑道:“我看到每天蜀營中的哨馬都是這幾匹,而士兵哨探的僅此幾人,不過喬裝打扮而已。如今帶人馬擊蜀,必勝之。而後再興兵董亭,切薑維後路,我帶兵去營救南安,直接攻取武城山。我們如果先攻占了此山,薑維必定去取上邦。上邦有一穀,名叫段穀,地狹山隘,正好設伏。薑維來奪武城山時,我軍事先埋伏在段穀中,一定會破薑維。”
魏將鄧艾帶兵疾行至武城山,安營下寨。此時蜀軍還未到,鄧艾又命鄧忠領兵先去段穀埋伏。魏軍偃旗息鼓,守株待兔,蓄勢待發。薑維果然帶領蜀軍大隊人馬來到武城山,結果遭到鄧艾大軍的重創,蜀軍死傷無數。薑維下令收兵,轉取上邦。蜀軍路過段穀時,正入鄧忠埋伏。前有鄧忠伏兵,後有鄧艾伏兵,薑維處於絕境。在此危急關頭,蕩寇將軍張嶷估計薑維受困,率兵殺入重圍,救了薑維。薑維設想的“金蟬脫殼”之計想法本是很好的,但不想被鄧艾識破,險些丟了性命。
三國時期有很多著名的金蟬脫殼成功的案例,但筆者列舉了一個反例,是想說明一點:兵不厭詐。戰場上戰機千變萬化,天時地利人和都在瞬息萬變著。所謂金蟬脫殼是留以其表迷惑對方,其主遠走。但如果表留得太過明顯,難免不讓對方生疑。對方再通過觀察細節發現其表的破綻,而後猜中己方的戰術意圖,從而策劃對戰策略。首先蜀軍便失了先機,慘敗於此不足為奇。而同樣是“金蟬脫殼”,薑維的師父諸葛亮卻將此計運用得爐火純青。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出祁山,雖北伐中原數次,但一直未能成功,在第六次北伐時,終於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軍中。在臨終前,諸葛亮依然對蜀軍的局勢進行分析,而今北伐已失先機,為讓蜀軍免遭死傷,他在臨終前向薑維密授退兵大計。大將軍薑維遵軍師吩咐,將軍師已死的消息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將其靈柩藏起,繼續率部撤退。
魏國司馬懿遣部隊繼續追擊蜀軍。大將軍薑維令工奴依照諸葛亮的模樣,塑一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楊儀假意得令後統眾人馬率先向魏軍發起進攻。司馬懿遠觀蜀部,氣勢逼人,一副勝券在握的架勢氣,又看諸葛亮穩坐車中,氣定神閑,一時間猜不透對方的計謀,遂命全軍待命。司馬懿素聞孔明“神鬼莫測”的計謀,而對方如此鎮定必有良計,所以認定此乃誘敵之計。想到此,司馬懿率部後撤,以觀察蜀軍動向。待司馬懿帶兵後撤之後,薑維立刻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待蜀**師諸葛亮亡故的消息傳出時,司馬懿欲再進軍去追,為時已晚。
“金蟬脫殼”這一計策的核心點在於,首先要迷惑對手,讓其誤以為真。所謂的殼,可以是座駕、象征物品,或者人。曹孟德在呂布追剿其時,果斷地將其主帥的紅巾披在一名士兵身上,騙過呂布成功脫逃。
近代“金蟬脫殼”之計的運用更是不勝枚舉,馬季在1985年春晚上講的相聲宇宙牌香煙,曾譏諷當時一種假煙。該種假煙頻繁地換煙名以及包裝讓購買者苦不堪言,可視為“金蟬脫殼”。生活中,不法商販經常用此計策,比如一批仿造的假貨賣不出去被長期投訴媒體曝光後,迅速改頭換麵,讓執法者頭疼不已,也不失為“金蟬脫殼”之計。
自然界裏的壁虎,在遇到危難時忍痛切斷自己的尾巴,以轉移對方的注意力,迅速逃離。在敗局已定的情況下,停留的時間多一分鍾,危險就會增加一分,生還的希望也就減少一分。“金蟬脫殼”是一種主動積極的撤退和轉移,這種撤退和轉移又是在十分緊急的情況下進行的,稍有不慎,就會引來滅頂之災,所以應該冷靜地觀察與分析形勢,堅決果斷地采取行動。謀成於密,而敗於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