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門捉賊”原意為當發現飛賊進入府中偷竊時,要將房門緊閉抓住對方。不過,在謀略裏,它泛指當我軍發現對方意圖後,將計就計讓敵軍以為有機可乘,最終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所以要事先斷其退路,布下天羅地網,待敵來投。
此計雖妙,不過有幾點需要注意:
1.困獸之鬥。一般所謂的賊通常為弱旅,假如遇到強盜這種強硬派,勢必要層層圍剿,可借對環境熟悉的地勢,比如說當一幹強盜在屋中時,可關電然後大吼大叫,摧殘其心智。由於身在陌生環境加之黑燈瞎火,敵人便會恐慌,如若趁機派精兵在其中煽風點火,勢必會暴亂,自相殘殺。
2.守株待兔。當“賊”意識到被發現並被關起時,門窗等便成為了他的希望,畢竟沒有人會傻到坐以待斃。所以門窗必然成為對方重點攻擊的目標。所以在此派重兵把守,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3.束手就擒。當敵軍被關在其中時,對方的首領一定成為重中之重。如在此利用言語刺激敵軍,配以煽動性的言論。所謂法不責眾,隻要擒賊擒王即可。畢竟人都貪生怕死,在如此時期所謂的忠誠隻會變成炮灰,並且大眾被圍說明首領的能力並不高超,此時一定會有部下惱怒。此刻正是挑撥離間,讓敵自相殘殺的好時機。
小敵困之。剝,不利有攸往。
對於那些弱小的敵人,應該包圍起來予以殲滅。雖然小股敵人力量弱小,但是行動卻很靈活,不適宜窮追不舍。
作為“金蟬脫殼”的下一計策,“關門捉賊”這一計可以說與之勢同水火。前一計講解怎麽暗中逃遁。而這一計策正好相反,講解如何不讓敵方逃脫。“關門”在古代泛指野外進行的包圍,而“賊”則是賊人、敵人的意思。將敵人引進事先設好的包圍圈,也就是“門”,讓其無處逃逸,隨著時間消耗對方的鬥誌,猶如困在籠中的野獸,最終將其一網打盡。
公元199年,四代三公的袁紹包圍了幽州的公孫瓚,公孫瓚數次突圍,都敗下陣來。三國第一狠人公孫瓚也被逼無奈退回城裏。為了有效抵禦袁紹的進攻,公孫瓚下令加固工事,在城牆周圍挖了十條壕塹,在壕塹上又築起十丈高的城牆。“廣積糧緩稱王”的至理名言,讓他囤積了三百萬斛(一斛約為五鬥)糧食,袁紹果然連續攻城好多年,都是無功而返。
袁紹一氣之下,動用了全部的兵力加緊圍攻。公孫瓚見情況不好,便派兒子殺出重圍尋求救兵去了。當救兵到來時,雙方遣人送信約定:點火為信,然後內外夾擊袁紹。不料,送信的人一出城便被袁紹的部下抓獲了。知道公孫瓚的計謀後,袁紹將計就計,按其約定的時間舉火。公孫瓚果然中計了,領兵出城接應救兵,結果遭到袁紹布下的軍士伏擊,大敗,逃回城裏。
袁軍趁機在城外挖地道,地道直通城內。待一切準備充分後,袁紹一聲令下,忽然間袁軍從天而降,對剛剛大敗返回城內的部隊發起攻擊,公孫瓚精心設計的防備頃刻瓦解。白馬將軍公孫瓚見勝負已分,自己已無力回天,殺死自己的家眷後自盡而亡。
在古代,通過“關門捉賊”獲取勝利的戰例如繁星漫天,不勝枚舉。無論是坑殺趙國四十萬大軍的長平之戰,還是韓信為項羽布下的十麵埋伏,其謀略中的道理都大同小異,“甕中捉鱉”“十麵埋伏”,都可以看成是“關門捉賊”的一種延伸。
公元202年,漢王劉邦率本部人馬,追擊向彭城撤退的項羽。待追擊到陽夏時,劉邦下令停止追擊,遣差事與彭越、韓信通信,承諾將來與其共分天下,而且將臨淄、大梁、淮南等大片土地封給他們。果不其然,各諸侯即刻出兵,在路上遇項羽部隊,韓信三十萬兵馬自齊南下,切斷項羽逃跑的退路;而一代名將彭越則率數萬兵馬到達固陵與劉邦會師,擔任主攻;這時將軍劉賈與驍將英布自壽春率兵北進,切斷項羽南逃之路。楚軍自此不斷收縮,進也不是,退也不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最終退至垓下(今安徽靈璧東南沱河北岸),中了韓信的“十麵埋伏”。最後在眾諸侯軍隊的層層包圍中,項羽軍隊草木皆兵。
這就是“十麵埋伏”,楚軍困守垓下插翅難飛。楚軍的反擊猶困獸之鬥,劉邦軍隊的進攻捷報頻傳。垓下戰場,殺聲震天。兩軍拚搏,你死我活。著名的垓下之戰就這樣展開了。
雖然楚軍被圍,但餓虎撲食奮力一搏卻讓漢軍很是忌憚。為動搖和瓦解楚軍,一天夜裏,劉邦要漢軍唱起楚歌。楚軍將士聽後思鄉之情越發濃厚,霸王項羽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羽惶惶然不能入睡,深夜在軍帳裏喝酒。此刻他心情異常苦悶,天下霸業未完今日卻要命喪於此,於是唱起那段絕句:“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跟隨項羽多年的虞姬此時也開始和唱,歌曰:“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唱罷拔劍以死殉情。項羽痛苦不已,而後又領愛妃之情意,率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隔日天明,劉邦才發現項羽已突圍成功,急派灌嬰帶領五千騎兵追趕。
當西楚霸王項羽渡淮河時,身後的部下不足百矣。項羽逃至陰陵(在今安徽定遠縣四北),地界險要,一時迷路陷進湖沼地帶,被漢軍追及。項羽帶兵邊戰邊退,退至烏江(今安徽和縣東北烏江浦),隻剩下二十八名士兵。恰巧河邊正停靠著一條小船,來接他的烏江亭長請他上船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羽苦笑道:“今天欲亡吾,吾又何之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他摸摸愛駒對亭長說:“為答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日行千裏,一騎絕塵,不忍殺之,以賜公。”待小船行遠後,項羽的部隊騎馬的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刀單劍與敵交戰,僅項羽一人就殺死漢軍幾百人,最終於烏江自刎。
“關門捉賊”這一謀略,首先要有周詳縝密的計劃,而且要有十足的耐心與兵力優勢。貓抓老鼠就是鮮活的例子。貓抓老鼠時一般講究時機,並不急於抓捕,而是耐心等待老鼠出洞尋覓食物。等到老鼠掉以輕心,安心吃食時,貓才閃電出擊。捕獲後不急於吃食,而是消耗老鼠的體力,用自己的貓爪來回擺弄老鼠,將四處逃竄的老鼠控製在自己的行動範圍內,每當老鼠要逃離時,用爪子將其扇回。如此反複,直至老鼠精疲力竭。貓用爪子在老鼠麵前無形中建造一所關門的房子,讓其無處可逃。
所以施計者要像貓抓老鼠般有耐心,但同時也要首先確立自己的強大優勢。利用敵人的弱小和孤立,利用其自動闖入我方領地的情況,發揮自己的優勢,切斷敵人所有的後路並置之於死地。
倘若缺少其中一個條件,對敵人進行封鎖就會興師動眾大勞其身。如蜀國丞相諸葛亮就曾因此而失敗。公元234年,諸葛亮遠離國門,麵臨嚴重的補給困難,將退守河岸邊的敵軍將領司馬懿圍困長達一百天。長時間的封鎖,最終並不是司馬懿消耗殆盡,而是諸葛亮自己。因此,切勿貪心不足蛇吞象。
此計中的“賊”泛指為數不多靈活機動的小股敵人。若一味猛追,他就會杳無蹤影,或者狗急跳牆。如果誘“賊”深入,把他關在“門”裏,使他成為網中之魚,甕中之鱉,我方就能旗開得勝。古代兵法十分重視此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