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漢王您從東方帶兵進入秦的武關,一點也沒有損害到秦國的老百姓,而且還廢除了秦朝嚴酷的刑罰,並且和士兵約法三章保護老百姓的利益。秦國的老百姓都擁戴您,沒有一個不希望您在秦國做王的。現在大王起兵向東,三秦王的屬地,隻要您送一封告,就可以收複了!”韓信最後說道。

劉邦覺得韓信分析得有理有據,於是在此基礎上調兵遣將,最終開創了大漢王朝。

當然,僅僅是戰前分析還不夠,還需要借助天時、地利來完成自己的謀劃。古往今來,知道借助天時、地利的能人不少,而諸葛亮是其中的佼佼者。

三國時期,曹操基本平定了北方後,南下進攻東吳,而此時的東吳與劉備結成了孫劉聯盟。在這樣的背景下,東吳的都督周瑜和諸葛亮的明爭暗鬥也開始了。周瑜始終對諸葛亮懷有戒心,並想為難諸葛亮,於是他提出了讓諸葛亮十天內製造出十萬支箭矢的要求。

諸葛亮卻出人意料地表示,隻需要給他三天的時間,他就可以完成使命。周瑜一聽頓時大喜,當即與諸葛亮立下了軍令狀。在周瑜看來,諸葛亮不管怎麽樣在三天內也不可能打造出十萬支箭的,所以,諸葛亮這次是必死無疑了。諸葛亮走後,周瑜就派魯肅到諸葛亮處查看動靜,打探虛實。結果第一、二天諸葛亮都沒有什麽動靜。直到第三天夜裏,諸葛亮將魯肅請到船上。

魯肅也不知道諸葛亮在搞什麽名堂。隻見諸葛亮命令士兵用長索將二十隻船連在一起,船上都用青布遮蓋,船舷兩邊豎立著密密麻麻的草靶。隨後船起錨向曹軍大營進發。五更天的時候,船隊離曹操的大營已經沒有多遠了。這時,諸葛亮命令士卒將船頭向西船尾向東一字排開,在曹營前橫成一列。隨即他又讓士兵擂鼓呐喊,擺出一副要擊鼓進兵的架勢。

當時江麵大霧彌漫,看不到對麵的具體情況。曹操聽說諸葛亮帶著船隊而來,怕遭遇埋伏,不敢輕易出戰。為了防止諸葛亮的船隊發起攻擊,他急調弓弩手六千人,外加水軍射手,一共大約一萬人,一齊對著諸葛亮的船隊射去。一時間,萬箭齊發,但大都射在了那二十艘船的草靶和布幔上。過了不久,諸葛亮又讓士兵把船掉頭,船頭向東,船尾向西,而且擊鼓呐喊之勢不減。等到天要破曉,霧氣散盡後,船上已經紮滿了密密麻麻的箭。此時,諸葛亮讓人調轉船頭返回,並且命令所有的士卒對著曹營大喊:“謝謝曹丞相的箭!”曹操這才知道自己中計了,他想派兵去追的時候,諸葛亮的船已經走了很遠,根本來不及了。

船隊返回後,士兵們取下船上的箭,大約有十萬支。諸葛亮真的隻用了三天就“製造”了十萬支箭,周瑜也拿他無可奈何。

《孫子兵法》不僅僅在我國古代戰爭中大放異彩,在近現代國內外的許多戰爭中也發揮了不可小覷的作用。

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就曾將《孫子兵法》中的計謀巧妙地運用到對抗蔣介石軍隊的戰鬥中。其中,平津戰役中的諸多布置就達到了“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1948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遼沈戰役的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國民黨軍的士氣,駐守華北地區的傅作義部也被嚇壞了。傅作義率領著60萬大軍駐守平津地區,麵對軍心的動搖和孤立無援的境地,他苦思著出路。

當時,擺在傅作義麵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與**死戰到底,捍衛自己的信仰,做蔣介石的忠實追隨者;二是與**議和,向**投誠,背離蔣介石,可以還平津地區和平;第三,棄平津地區,回山西的老窩去。

但細想這三條路,第一條戰,當時已經不可能。因為**的總兵力已經遠勝於他的兵力,打是一定打不贏的。第三條回山西,那也不可能。因為平津地區向西有解放軍華北軍區的主力部隊,隨時可以切斷他西逃的道路。而向南逃就是向蔣介石靠攏,這並不是傅作義心中所想的。要知道,當時國民黨內派係鬥爭嚴重,傅作義不是蔣介石的嫡係,跟隨蔣介石的話,說不準就被蔣介石給吞並了。那就隻剩下最後一條講和的路了。但問題是,自己這麽多年來與**作對,還執行過蔣介石的“戡亂”**政策,**會不會接受自己提出的和平條件,同時,去到**的陣營後,別說目前的高官厚祿了,說不定連自己的部隊都沒了,假以時日,自己不就成了韓信第二了?處於這種矛盾心態中的傅作義舉棋不定,在第二和第三條路的十字路口搖擺。

對於當時傅作義的矛盾心態,以**為首的**人十分清楚。遼沈戰役勝利後,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指揮著解放全中國的戰略全局的**,以高屋建瓴的眼光,清楚地認識到和平解放北平城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