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北平是一個古都,城裏有著那麽多的古跡,一旦炮火燃起,古城就可能被毀於一旦,承載了幾千年明的古城就再也看不見了。從為後代人考慮的角度看,戰爭的罪過就大了。
而**看到的還遠遠不止這些。他認識到,北平的和平解放,對人心的向背和以後戰爭態勢的影響都是極其重要的。北平在中國,特別是在北方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它的和平解放能增強人民軍隊的信心,打擊美蔣部隊的士氣,鼓舞廣大人民。而傅作義如果能投誠,對於國民黨將領的收編也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為此,**從傅、蔣之間的矛盾出發,從分析傅作義部的心理出發,為軍委起草了《關於平津戰役的作戰方針》,確定了將敵抑留華北,分割包圍後就地殲滅的戰略思想。
同時,**根據當時傅作義的軍隊由於受到遼沈戰役的驚嚇,將士皆成驚弓之鳥的特點,決定要把這些驚弓之鳥變成籠中之鳥,於是決定采用“圍而不打,隔而不圍”的戰法,將敵軍分割包圍於幾個孤立的城鎮,然後集中優勢兵力,就地殲滅。
1948年11月18日,**給**、羅榮桓、劉亞樓發去電報,要求他們立刻停止休整,提前入關,發起平津戰役,且目標直指唐山、塘沽、天津。11月29日,平津戰役的第一槍打響,首先開戰的就是西線。而西線正是傅作義心目中第三條路的通道,於是他連忙派兵增援西線。結果傅作義顧了西麵,就忽略了南麵。緊接著北平和天津之間的聯係被割斷,天津和塘沽之間的聯係也被割斷。傅作義西逃和南逃的路全被堵死了,等待他的,隻有第二條路了。
北平地下黨奉中央的命令,開始了對傅作義的勸降工作。最直接的策略便是攻心。而攻心策略的執行者就選定了傅冬菊。作為傅作義的女兒,也是**黨員,傅冬菊向傅作義轉達了**提出的和平建議。傅作義雖然大體上同意,但還有些不甘心,想談談條件,想和**討價還價。這時,**為了敲山震虎,僅用29個小時就打下了天津,全殲天津守軍。
這麽一來,在內外夾擊下,傅作義終於決定和談。在解放軍打下天津的第二天,傅作義就接受了**和平解放北平的條件,同意把他的部隊帶出北平城,接受和平改編。
在整個平津戰役中,中國**先後運用了《孫子兵法》中的“關門打狗”“攻心為上”“敲山震虎”等計策,可謂是對《孫子兵法》最高層次的運用。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迦太基遠征軍在漢尼拔的帶領下進入意大利作戰,在特拉西美諾湖取得了勝利。此次勝利為漢尼拔進攻羅馬城創造了條件,在他麵前敞開了一條沒有設防的通向羅馬的大道。特拉西美諾湖之戰帶給自傲的羅馬人的是非常深刻的教訓,羅馬人的信心被嚴重挫傷了。繼任的羅馬執政官和羅馬統帥甚至對與漢尼拔正麵交鋒失去了信心。危急時刻,森圖裏亞大會任命費邊為獨裁官。
穩健而又精明老練的費邊在受命之後,率領四個軍團追趕漢尼拔。在追趕上漢尼拔後,費邊命令軍隊不可與漢尼拔正麵交鋒,而是抓住一切能抓住的機會,騷擾和拖住漢尼拔的軍隊。這就是令費邊聞名史冊的拖延戰略。
漢尼拔的軍隊當時在羅馬簡直是支無敵之師,羅馬軍隊中的將領無人能及漢尼拔的指揮才能,而漢尼拔的軍隊,特別是騎兵,更是大大優於羅馬軍隊。羅馬軍隊根本就難以抵禦漢尼拔軍的正麵進攻。然而漢尼拔的軍隊也有其致命的弱點:孤軍深入,遠離本土,補給困難。反觀羅馬軍的優勢則在於本土作戰,人員和給養的補充都較容易。由此來看,當時羅馬應對漢尼拔的最好的戰略措施可能就是拖延戰略了。
在這種情況下,羅馬人最好的選擇就是打持久戰,貿然同漢尼拔決戰,必然會重蹈覆轍。但如果能一步步地消耗漢尼拔的力量,最後擇時一戰定能致其於死地。
漢尼拔看到這種情況,決定向南意大利進軍,放棄攻打羅馬的計劃。他在向南意大利進軍的途中分化瓦解羅馬與其同盟者,並利用當地的人力、物力及時補充兵員、物資,使羅馬人的拖延戰術沒有收到成效,羅馬軍隊不得不改變戰略,尋求決戰。結果,雙方在坎尼發生激戰。漢尼拔以奇特的戰陣和計謀,以少勝多,打敗人多勢眾的羅馬軍隊,沉重地打擊了羅馬的統治。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撓之,卑而驕之,佚而勞之,親而離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這正是《孫子兵法》“計篇”的精髓所在。
《孫子兵法》之所以被稱為兵法奇書,是因為它的多變性和靈活性,要求領導者要審時度勢,本篇更是重中之重。正如孫武所說的一樣,“兵者,詭道也”。這裏的“詭道”所指的就是“虛實百變,借天時、地利之威來完成自己的謀劃”。那麽,排在“天時、地利、人和”之前的就是自身的條件,以及仁道、清明的統治。正所謂“約人先約己”,隻有將自身休整、計算好之後,才可以勞動三軍,軍行而察,再借天、地、人來謀劃,這樣就可以做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