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緊接第一篇論述戰前計劃之後,再論作戰方麵的各個問題。要發動一場較大規模的作戰,必定要先籌劃費用、糧草、物資。本篇闡明的就是:戰爭的勝負主要依賴於經濟的強弱。由於當時的生產力還十分落後,物資也不充裕,軍隊組織也不嚴密、不牢固,再加上各個諸侯國互相吞並戰爭,就導致了經濟方麵的更加匱乏,所以《孫子兵法》在進攻作戰方麵更加地追求“閃電戰”,但即使再快的“閃電”也要有充足的糧草作為後盾,因而孫武提出了“因糧於敵”的主張。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孫子說:大凡用兵作戰的規律,要配置出動千輛戰車,千輛運輸車,十萬餘步兵,行軍的途中還要轉運糧草,要盤算好內外日常的開支,各國使者往來的費用,修繕軍用設施用的膠漆、戰車所需的膏油、作戰鎧甲所需的金革等,這樣算下來每日需千金,做好了這些準備之後,十萬大軍才能出動!所以,用兵打仗就要做到對軍事兵力的麵麵俱到,舉兵必克,否則,長久僵持,就會使軍隊疲憊,銳氣挫傷,到攻城的時候也就失去了戰鬥力,兵馬長期駐守國外就會造成國內資源財力的不足。如果兵鋒折損、銳氣受挫、人力財力消耗殆盡,那麽,其他諸侯國就會趁這個機會舉兵進攻,即使智謀再高超的人也是無力挽回失敗的局麵的。所以說用兵打仗隻聽說老實的速決,沒有見到弄巧的持久。仗打的時間越長就對這個國家越有利,是從來就沒有聽說過的事情。所以說,不完全了解用兵有害方麵的人,也就不會完全了解用兵的有利之處。

善於用兵的人,就不會總是頻繁地調度兵馬,也不會再三地轉運糧草。將軍用的各項所需從國內取得,糧草補給在敵國就地解決,這樣一來,就不用擔心軍用糧草的問題了。

國家的貧困之所以是因為連年征戰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需要長途運輸糧草和軍用所需物資。長途轉運軍需,百姓就會貧困。所以隻要軍隊集中的地方物價就會上漲,物價上漲百姓就沒有更多的財力去購置所需,這樣他們的財富就會枯竭,國家沒有錢就會急於增加稅收徭役。民力耗盡,財富枯竭,國內的百姓家家空虛。這樣百姓的財產就會耗去國庫資財的十分之七;公室的耗費,戰車破損,戰馬疲病,需要配置的盔甲、矢弩、戟楯、牛、車之類,會耗去國庫的十分之六。

因而,懂得謀略的將領就會想辦法從敵方奪取糧草。如果能從敵方就地奪取糧食一鍾,就相當於從自己本國運出二十鍾;從敵方就地奪取草料一石,就相當於從自己本國運出二十石。

要使將士奮勇殺敵,就要激勵他們;要使將士們勇於從敵軍那裏奪取物資,就要獎賞他們。因此在車戰中,凡是可以在戰爭中繳獲敵人十輛以上戰車的士兵,就要獎賞那先奪得戰車的士兵,並且要及時把敵人戰車上的旌旗替換下來,把它混合編製在自己的車陣之中;要優待撫慰俘虜,把他們編製到自己的軍隊當中,用他們去作戰,這就是所謂的戰勝敵人的方法:借助他們的力量而使自己日益強大。

所以,用兵作戰運用謀略要遊刃有餘,舉兵必克為貴,不主張牽強附會力不從心,要避免跟敵軍僵持消耗。如果哪個將帥能深知此用兵之法,就會成為百姓民眾命運的掌握者,就是關乎國家生死安危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