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一篇的後續,雖然本篇的題名為“作戰”,但並沒有到達真正的開戰,而是關於物資的一個總結,正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而這裏的糧草也就是“經濟條件”,這是每場戰爭都要考慮的一個問題。孫武曾提出了“鼓舞士氣,鼓勵奪取,速戰速決”的觀點,不但解決了糧草補給問題,還解決了因戰爭而引起的國庫空虛和沉重的賦稅問題。

公元231年,蜀國十萬大軍在諸葛亮的率領下第四次攻伐魏國,魏國派司馬懿率張碑、費曜等大將迎戰蜀軍。

諸葛亮到達祁山後,看到魏軍早有防備,便對眾將說:“孫子曰:‘因糧於敵。’也就是說,深入敵人的腹地,糧秣在敵國就地解決。現在,我們的糧草供應困難,這個時節,隴上的麥子應該已經熟了,我們要秘密派兵去搶割隴上的麥子。”諸葛亮留下幾員大將守衛大營,自己則率領薑維等將領直奔上邽。

司馬懿率大軍趕到祁山,蜀軍並不出戰。司馬懿心生疑惑,又聽報有一部蜀軍徑往上邽而去,這才恍然大悟,急忙領軍去救上邽。

諸葛亮趕到上邽,將魏守將費曜打得大敗而逃,然後命令三萬精兵,手執鐮刀,把隴上的麥子全部收割,運到鹵城打曬去了。

司馬懿失去了隴上的新麥,心有不甘,便引兵前往鹵城偷襲,企圖奪回新麥。不料,諸葛亮早知司馬懿會來偷襲,令薑維、魏延、馬忠、馬岱四員大將各帶兩千人馬在鹵城東西的麥田之內埋伏。待到魏兵到達鹵城城下時,一聲炮響,東西伏兵四起,諸葛亮又令人大開城門,從城中殺出,司馬懿拚力死戰才突出重圍。

司馬懿接連受挫,轉而采取了堅守不出的方針。諸葛亮求戰不得,眼看搶來的糧草也已不多,隻好下令退兵。

聽聞蜀軍退兵,司馬懿派大將張郃領兵追擊。追至劍閣木門時,遭遇蜀軍的埋伏,張郃及其率領的百餘名部將全死於亂箭之中。

諸葛亮第四次伐魏雖然沒有實現預定目標,但因采用了“因糧於敵”的策略,避免了斷糧的危險,並且平安地退回到了本土;而魏國不但損失了隴上的新麥,還損失了一員能征慣戰的大將張郃。

另外,曹操在東漢末年的征戰中也充分地重視到了這一問題。

東漢末年,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後,嘔血死去,他的兩個兒子投奔了烏桓的蹋頓單於,伺機東山再起。公元207年,曹操親自帶兵征討烏桓,以消滅蹋頓和袁紹的兩個兒子,鞏固北部邊疆。但是,軍隊走了一個多月才到達易城(今河北雄縣西北),原因就在於軍隊數量龐大,糧草輜重多,行軍速度打了折扣。

謀士郭嘉對曹操說:“兵貴神速。隻有深入敵境,迅速接近敵人,才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取得勝利。按照我們現在的行軍速度,敵人肯定早已做好戰爭準備,我們怎麽可能輕易地打敗敵人呢?”

曹操接受了郭嘉的意見,命令大軍停止前進,然後從中挑選了幾千精兵,由自己親自率領,日夜兼程,行軍五百多裏,突然在距蹋頓單於的王庭柳城僅一百裏的白狼山出現,與蹋頓單於的幾萬名騎兵遭遇。

蹋頓單於的騎兵沒想到會在自己的領土上與敵人遭遇,毫無防備。曹操等人見敵我雙方兵力懸殊,知道隻能拚死一戰,否則,決無活路,因此人人奮勇戰鬥,無不以一當十。戰鬥空前慘烈,曹操的幾千精兵死傷大半,但蹋頓單於這一方,死傷更多。後來,蹋頓單於戰死,群龍無首,終於被曹操打敗。

袁紹的兩個兒子聽聞蹋頓單於戰死的消息後,帶領隨從逃往遼東,投奔了遼東太守公孫康。不久,公孫康便設計殺死了他們,並將二人首級送給曹操。曹操北部邊疆從此安定。

作戰時的物資問題,是戰爭中必須要考慮的,因此,孫子稱之為“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就將孫子的這種計謀運用到了日本侵略者身上。

八路軍冀察熱遼軍區平西十一分區(後來改為晉察冀平西軍分區)所轄房山、淶水和涿縣(現涿州市)的小麥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當時房、淶、涿平原是敵占區,也是平西十一分區的遊擊區,大多數的鄉、村政府都是以“兩麵政權”的形式存在的:白天支應日本侵略者,晚上迎接八路軍。八路軍的抗日根據地當時就在平原以外的山區。

1944年,已近夏末時,房山、淶水和涿縣地區由於經曆了多次日本侵略者下鄉“征糧”、搶糧行動,老百姓的存糧已經所剩無幾,生活極度艱難。

不僅老百姓,八路軍部隊中也出現了嚴重的缺糧情況。從區首長到普通戰士、馬夫,每人每天隻有三兩陳糧玉米糝,每天隻能吃兩頓稀飯,還要在稀飯裏摻上野菜,大家管它叫“菜糊糊粥”。

戰士吃不飽,就沒有力氣扛槍,就沒有力氣打仗。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軍分區首長們心急如焚。看到附近地區幾近成熟的麥子,他們決定從鬼子手中搶糧食。此時,日本鬼子已經窮途末路,也處於資源嚴重不足的境況中,對即將豐收的麥子垂涎三尺,擺出一副誌在必得的架勢。雙方圍繞著夏糧的豐收醞釀著一次大行動。

分區的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張學思經過調查和研究,製訂了一套雖有一定風險、卻極有可能成功的作戰方案,又經過集思廣益和反複修改,形成了“搶糧作戰方案”。

張學思先讓戰士們熟悉日偽軍的兵力部署和活動規律,了解他們下一步的行動部署。他還派出偵察員搜集情報,隨時掌控敵人的動向。同時,他本人則帶領一批營團幹部親自勘察地形,在地圖上演練可能遇到的各種意外情況。當一切準備完備後,搶糧戰鬥就打響了。

那是農曆五月初七的傍晚,張學思命人切斷了當地敵偽之間聯係的電話線,同時組織好對敵喊話的人員和司號員,就帶著戰士們出發了。等一切準備好後,老百姓就出現在了麥田裏,他們分工明確地開始了收割、打包、運送、裝車的任務。一場“虎口搶糧”的戰鬥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等敵人發現時,在張學思的指揮下,包圍炮樓的部隊在同一時間吹起了軍號,一時間,衝鋒號、集合號響徹夜空,使敵人誤以為是八路軍大部隊來攻打他們,所以,沒有一個日偽軍敢從炮樓裏走出來。

最終,八路軍成功地完成了這次“虎口奪糧”的戰鬥任務,留給日本鬼子一片僅剩下光禿禿的麥杆的麥田,少量散落在田間地頭的麥穗,以及無盡的沮喪和懊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