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經常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之所以要走,是因為形勢對自己不利,為了避免有更大的損失或者危害處於劣勢的一方用此計策,除了為躲避災難,還帶有東山再起的意味,不是一味地逃跑。如果是大批的人馬撤走,就要給對方製造出一係列假象以迷惑對方,防止對方追擊,將損失降到最低。

其實“走”不一定代表失敗,有時以退為進也是一種智慧。客觀上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強求,知其不可為而不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範蠡因為退得及時,所以後半生有了安定富足的生活;種因為退得不及時,最後被越王勾踐所殺,所以說,能“退”在最好的時候,是一種人生智慧。

全師避敵。左次無咎,未失常也。

全軍退後,避開強敵。像這樣以退為進的軍事計謀,並不違背正常的用兵法則。

“走為上”在三十六計中屬上策,運用此計,首先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在實力相差懸殊時,不與敵針鋒相對,避其鋒芒,待自己羽翼豐滿,不受限製時,再一舉反攻,逆轉不利局麵。“走為上”可分明、暗兩種。明,即敵不過,腳底抹油撤走;暗,即表麵與敵方站在一起,不讓敵方感覺對其有威脅,然後選最好的時機,離開是非之地。

當敵軍已占優勢,而我軍不能取勝時,為避免與敵人決戰,有以下三條出路:投降,講和,撤退。三者相比,投降是輸掉整場戰爭,講和是輸一半,但撤退就不一定了,甚至有時可以轉敗為勝。撤退的目的就是為了避免與敵人主力決戰,而且己方主動撤軍敵人就會被動追擊,這就相當於化被動為主動,牽著敵人的鼻子走,從而製造有利戰機,也就是以退為進。

建安三年,劉備被呂布打敗,在萬不得已之時率眾投曹。曹操表奏漢獻帝,封劉備為左將軍,讓他留在許都。劉備在許都雖得了官職,但實際上卻與傀儡無異。劉玄德壯誌難酬每天蹉跎歲月,恨不能臂生雙翼逃離這裏。為了迷惑曹孟德,他每天學圃種菜,曹操逐漸覺得他不足為懼。

一日曹操與劉備對坐,探子來報袁術欲棄淮南而投河北。劉備聞聽計從心來:曹操滅袁心思已久,一直視袁家為絆腳石,我應以此為由逃離許都。想到此,劉備便對曹操寒暄:“袁軍此次北上必經徐州。吾願親率一路人馬半路截擊,必殺得他大敗而逃,以報孟德兄對我的提攜之情。”

曹操不知是計,說:“明日奏請天子後再起兵吧!”次日,劉備深知曹操素來疑心重,如變卦可能自己一輩子都要被圈在這小小許都,便立刻親奏獻帝,深表大義,願率軍伐袁。獻帝大悅,準奏,曹命劉備攜五萬軍馬遠征。

劉備領旨後回府連夜收拾,令關羽、張飛也趕緊收拾。兄弟二人見大哥如此焦急,不解問其故,劉備豪曰:“吾在許都乃籠中之鳥,網中之魚。此次遠征,猶魚入大海,鳥上青霄,再不受籠網的羈絆。”

兄弟二人如夢初醒,第二天一早便隨劉備率兵疾行。劉備帶兵剛出城,曹操的謀士郭嘉得此消息,急向曹操進諫:“丞相為何遣劉備去討袁術?劉備一去可就不複返了。此乃放龍入海,縱虎歸山啊!”

曹操聞言大驚,遂起悔恨之心,急命許褚率五百精騎前往攔截劉備。這些都在劉備意料之中,在出師前為防有變,他不僅有曹操的將令,還有獻帝的聖旨。劉備大喝許褚,斥其違反軍令,更是抗旨。許褚畢竟是武將,論能言善辯怎是劉備的對手,無奈之下許褚隻得率眾回許都複命。

此後劉備招兵買馬,禮賢下士,並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為謀,又聯合東吳,於火燒赤壁一役覆滅曹操數十萬大軍。曹操每每念起劉玄德,便嗟然長歎,放虎歸山,悔之不已!

劉備的一招“走為上計”真是神來之筆,在無機之時借勢棲息,在有機之時離勢爭霸。

三國時期的薑維,也曾用“走為上”之計巧妙脫身,避免殺身之禍。

一次,薑維正同魏將鄧艾在祁連山殊死戰鬥,後主劉禪卻聽信宦官黃皓的話,貪戀酒色,不理朝政。

在蜀國有一位右將軍叫閻宇,任何功績他都沒有立過,但是因為善於巴結宦官黃皓,所以爬得很高。他聽說薑維在祁連山戰鬥的不利消息後,便求黃皓對後主劉禪說:“薑維一次又一次出兵都毫無建樹,可以讓閻宇代替他。”劉禪果然聽信,立刻派使臣攜詔書召回薑維。而此時薑維正在祁連山圍困鄧艾的營壘,忽然之間一天連來三道詔書,命他班師。無可奈何之下,他隻好從命。

薑維懷揣怒氣回到漢中,立刻同使臣去成都麵見劉禪。可後主一連十天都不上朝,薑維心中十分疑惑。這一天他來到了東華門,正好遇見了郤正。

薑維不解地問:“皇上讓我班師,你知曉是何原因嗎?”

郤正笑道:“大將軍不解情有可原,這是因黃皓為了讓閻宇立功,便請求朝廷發出詔書召回將軍。後來又聽說鄧艾善於用兵,估計閻宇不是他的對手,這事才又擱下不提了。”

薑維聞言大怒道:“我一定要殺掉這個奴才!”

郤正告誡道:“奉承諸葛武侯大業的人是將軍,你責任大,職權重,怎麽可以那麽感情用事呢?若鬧得連天子都容不下你了,那可就大事不妙了。”

薑維感激道:“聽君一言,感激不盡。”

第二天,後主與黃皓在皇宮的後花園飲酒設宴,薑維直接領著幾個人闖了進來。之前早有人通風報信,黃皓便慌忙躲到了皇宮後花園的角落。薑維來到亭下,叩拜後主,流著淚說:“臣已經將鄧艾圍困在祁連山,陛下卻接連降下三道詔書召我回朝,不知陛下是什麽意思?”後主默默不語。

薑維又道:“黃皓奸邪狡猾,專擅朝政,與東漢末年那些禍亂國家的宦官沒什麽兩樣。隻有早日殺掉此人,朝廷才可以安寧,中原才可以恢複。”

後主笑道:“他是個供朕玩樂的奴才,就算他專權,也不能有什麽作為。你又何必把他放在心上?”

薑維進諫道:“今日陛下必須除去黃皓,這個宦官隻會耽誤國事!”

劉禪道:“愛卿喜歡一個人便讓他活下去,恨一個人便要他死,你怎麽連一個宦官也容不下?”說完命人找來黃皓,讓他對薑維跪地叩頭請罪。

黃皓眼含熱淚道:“奴才隻是伺候皇上而已,並不參與朝政,將軍萬不可聽他人讒言殺我。如今奴才的命就握在將軍手裏,還請將軍三思而行。”說罷,又是叩頭,又是哭嚎。

薑維悲憤填膺地離去,又巧遇郤正,他將此事告訴了郤正,郤正連連搖頭道:“將軍將有大禍臨頭了。隻是將軍若有個三長兩短,這個國家也就完了。”

薑維道:“請先生賜我保國安身的辦法。”

郤正道:“隴西有個叫遝中的地方,土壤十分肥沃。將軍何不仿效諸葛武侯屯田的事,上報天子,前往遝中屯田?如此一來,首先可廣積糧供軍需,更可奪取隴右城池,還可以使魏**隊不敢對我漢中輕舉妄動。最後,將軍在外,誰也不敢算計你,也可以避禍。這是明哲保身的辦法,將軍應早去實行。”

薑維聽完鄭重道:“大恩不言謝,日後定將報答。”

薑維第二天上表後主,要求仿效諸葛亮去遝中屯田,後主同意了。薑維很快便回到漢中,避免了一場災禍。

附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