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策篇第一
〔曹操曰:計者,選將、量敵、度地、料卒,遠近、險易,計於廟堂也。〕
曹操說:所謂“計”就是把選任我方將領、衡量敵方實力、測知地形、估量兵力及路程的遠近、地勢的險易等事項,預先謀劃好。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曹操曰:謂下五事七計,求彼我之情也。〕
曹操說:說的是下麵的“道”“天”“地”“將”“法”和“主孰有道”等。“索其情”是了解敵我雙方的情況。
〔曹操曰:謂道之以教令。〕
曹操說:用政策法令教化民眾。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曹操說:危就是疑懼。
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
〔曹操曰:順天行誅,因陰陽四時之製。故《司馬法》曰:“冬夏不興師,所以兼愛民也。”〕
曹操說:在“天時”適宜的情況下出兵作戰。所以,《司馬法》上說“冬天和夏天不出兵作戰,這是為了維護本國人民的利益,同時也兼顧了敵國人民的利益”。
地者,高下、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勢不同,因時製利也。論在《九地篇》中。〕
曹操說:是因為各種地形的不同,必須根據當時所處的地形的實際情況,決策如何更好地利用,這方麵的論述包含在《九地篇》中。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
〔曹操曰:將宜五德備也。〕
曹操說:將帥應該具備五種品德。
法者,曲製、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部曲、旙幟、金鼓之製也。官者,五官之分也。道者,糧路也。主者,主軍費用也。〕
曹操說:“曲製”是指軍隊編製,聯絡、指揮等項的製度規定。“官”是指各級官員的職責。“道”是指糧道。“主用”是指掌管軍隊的費用開支。
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曹操曰:同聞五者,將如其變極,即勝也。索其情者,勝負之情。〕
曹操說:對“五事”同樣都懂一些,誰真正懂得“五事”在不同形勢下的不同效用,誰就能取得勝利。“索其情”的“情”,在這裏是指誰勝誰負的可能性。
曰:主孰有道?將孰有能?
〔曹操曰:道德智能。〕
曹操說:君主應推行好的政治,將帥應足智多謀,有才能。
天地孰得?
〔曹操曰:天時、地利。〕
曹操說:天時,地利。
法令孰行?
〔曹操曰:設而不犯,犯而必誅。〕
曹操說:軍中規定的法令製度不許違犯,犯了就一定要嚴懲。
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負矣。
〔曹操曰:以七事計之,知勝負矣。〕
曹操說:根據這七方麵的比較來估算,就可以預知勝負了。
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計,則退而去也。〕
曹操說:不能決定計策,就應該辭去官職,離開那裏。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
〔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曹操說:是指正規作戰方案之外。
勢者,因利而製權也。
〔曹操曰:製由權也,權因事製也。〕
曹操說:機動方案的製訂要遵循隨機應變的原則,如何隨機應變,又要依據具體情況來決定。
兵者,詭道也。
〔曹操曰:兵無常形,以詭詐為道。〕
曹操說:戰爭沒有固定的模式,要以靈活多變能迷惑敵人為原則。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
〔曹操曰:敵治實,須備之也。〕
曹操說:敵軍管理得無懈可擊,必須防備它。
強而避之,
〔曹操曰:避其所長也。〕
曹操說:要避開敵軍的長處。
怒而撓之,
〔曹操曰:待其衰懈也。〕
曹操說:等敵人士氣衰落,鬥誌鬆懈的時候。
卑而驕之,佚而勞之,
〔曹操曰:以利勞之。〕
曹操說:用小利引誘敵人,使敵人奔波疲勞。
親而離之。
〔曹操曰:以間離之。〕
曹操說:敵人內部和睦,要設法離間它。
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曹操曰:擊其懈怠,出其空虛。〕
曹操說:攻擊敵人薄弱鬆懈的地方,攻擊敵人空虛的營壘。
此兵家之勝,不可先傳也。
〔曹操曰:傳,猶泄也。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臨敵變化,不可先傳也。故料敵在心,察機在目也。〕
曹操說:傳,就是泄露出來。作戰沒有固定的方法,猶如水沒有固定的形態,要根據戰場的情況隨機應變,不能預先刻板規定。因此要在心中估計敵情的變化,要用雙眼捕捉有利戰機。
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負見矣。
〔曹操曰:以吾道觀之矣。〕
曹操說:我們根據這個原則來考察。
作戰篇第二
〔曹操曰:欲戰必先算其費。〕
曹操說:要作戰,必須預先算好所要消耗的軍費。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
〔曹操曰:馳車,輕車也,駕駟馬。革車,重車也,言萬騎之重。車駕四馬,率三萬軍,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裝,廄二人主養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車駕牛。養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裝,凡三人也。帶甲十萬,士卒數也。〕
曹操說:馳車就是輕車,四匹馬駕一輛車;革車就是重車,所以叫重車,是說這些車裝載著全軍的輜重。車子用四匹馬拉的馳車,統領著三萬軍隊,每輛車上有兩個人主管做飯,一個人負責保管被裝,兩個人養馬,共五個人。十個士兵配備一輛重車,用大牛駕駛,每輛車上有兩個人負責做飯,一個人負責保管看守被裝,共三個人。帶甲十萬,說的是士卒的人數。
千裏饋糧,
〔曹操曰:越境千裏。〕
曹操說:越境千裏。
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曹操曰:謂購賞猶在外。〕
曹操說:賞賜還不包括在內。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
〔曹操曰:鈍,弊也;屈,盡也。〕
曹操說:鈍就是疲憊,屈就是力盡。
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曹操曰:雖拙,有以速勝。未睹者,言其無也。〕
曹操說:雖然看起來笨拙,但可以速勝。“未睹”,是說沒有見過。
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
〔曹操曰:籍,猶賦也。言初賦民,而便取勝,不複歸國發兵也。始載糧,後遂因食於敵,還兵入國,不複以糧迎之也。〕
曹操說:籍和賦是同一個意思。說的是第一次征兵就要能夠取得勝利,不需要回國征集進行補充。作戰出發時運送一次糧秣,以後便依靠在敵人那裏取得,用以補充自己。收兵回國,也不用再從國內運糧來接應。
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
〔曹操曰:兵甲戰具,取用於國中,糧食因敵也。〕
曹操說:武器裝備由國內補給,糧食從敵人那裏獲得補充。
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於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
〔曹操曰:軍行已出界,近師者貪財,皆貴賣,則百姓虛竭也。〕
曹操說:軍隊遠行已出國界,靠近軍隊駐地的奸商貪財,都極力抬高物價,這樣就使得百姓財力枯竭了。
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財殫,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
〔曹操曰:丘,十六井也。百姓財殫盡而兵不解,則運糧盡力於原野也。十去其七者,所破費也。〕
曹操說:一丘是十六井,百姓的財物用盡而戰爭卻不結束,人民就會因在原野上運送糧秣而奔走得筋疲力盡。十去其七,就是指破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