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家之費,破車罷馬,甲胄矢弩,戟楯蔽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
〔曹操曰:丘牛,謂丘邑之牛。大車,乃長轂車也。〕
曹操說:丘牛說的是“丘賦”中征集來的耕牛。大車就是長軸的輜重車。
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曹操曰:六斛七鬥為鍾。,豆秸也。稈,禾槁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轉輸之法,費二十石得一石。一雲:音忌,豆也。七十斤為一石。當吾二十,言遠費也。〕
曹操說:六斛七鬥為一鍾。以千裏運轉來計算,二十鍾糧食運到軍中,也就還剩一鍾。是豆秸;稈是禾稈。一石是一百二十斤。遠道運輸的方法,要耗費二十石才能得到一石,這裏所講的是遠道運輸所造成的浪費。
故殺敵者,怒也;
〔曹操曰:威怒以致敵。〕
曹操說:盛怒而殺敵。
取敵之利者,貨也。
〔曹操曰:軍無財,士不來;軍無賞,士不往。〕
曹操說:軍中沒有財物,士兵就不會到軍隊中來;軍中沒有獎賞,士兵就不會奮勇作戰。
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
〔曹操曰:以車戰能得敵車十乘已上,賞賜之。不言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者賞之,而言賞得者何?言欲開示賞其所得車之卒也。陳車之法:五車為隊,仆射一人;十車為官,卒長一人;車滿十乘,將吏二人。因而用之,故別言賜之,欲使將恩下及也。或曰:言使自有車十乘已上,與敵戰,但取其有功者賞之;其十乘已下,雖一乘獨得,餘九乘皆賞之,所以率進勵士也。〕
曹操說:在車戰中,凡能繳獲敵人戰車十輛以上的,就要獎勵;不說賞賜那些在車戰中得車十輛以上的,而說賞賜首先繳獲戰車的人,這是為什麽呢?目的是要明確表示賞賜那些奪得戰車的士卒。車戰的陣法:五輛為一隊,設仆射一名;十輛車為一官,設役長一人;每十輛戰車,有將吏兩人。靠將吏指揮士卒去作戰,所以特別強調說要賞賜首先繳獲戰車的士卒,是要使他們直接得到將帥的恩惠。或者說:派戰車十輛或十輛以上的單位與敵人作戰,隻賞賜有功的,十輛以下,雖然一輛單獨繳獲戰車,其餘九輛也都給予獎勵,目的是要鼓勵士卒奮勇殺敵。
而更其旌旗,
〔曹操曰:與吾同也。〕
曹操說:與自己戰車的旌旗相同。
車雜而乘之,
〔曹操曰:不獨任也。〕
曹操說:不要單獨乘坐。
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曹操曰:益己之強。〕
曹操說:加強自己的力量。
故兵貴勝,不貴久。
〔曹操曰:久則不利。兵猶火也,不戢將**也。〕
曹操說:拖延過久則不利,戰爭同火一樣,不能很好地控製,就會燒了自己。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曹操曰:將賢則國安也。〕
曹操說:將帥賢明,那麽國家就安定。
謀攻篇第三
〔曹操曰:欲攻敵,必先謀。〕
曹操說:要攻打敵人,必須先用智謀。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
〔曹操曰:興師深入長驅,拒其城郭,絕其內外,敵舉國來服為上;以兵擊破,敗而得之,其次也。〕
曹操說:起兵**,近逼敵人城郭,斷絕敵人的內外聯係,迫使他全國降服是上策;用武力打敗他,而後才降服就差些。
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曹操、杜牧曰:《司馬法》曰:“一萬二千五百人為軍。”〕
曹操說:《司馬法》上說:“12500人是一個軍。”
全旅為上,破旅次之;
〔曹操曰:五百人為旅。〕
曹操說:500人是一個旅。
全卒為上,破卒次之;
〔曹操曰:一旅已下至一百人也。〕
曹操說:說的是一旅以下至100人。
全伍為上,破伍次之。
〔曹操曰:百人已下至五人。〕
曹操說:說的是100人以下至5人。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而戰自屈勝,善也。)
曹操說:沒有進行兩軍交鋒戰鬥就已經結束,這是最好的。
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曹操曰:未戰而敵自屈服。〕
曹操說:還沒交戰,敵人就自行屈服。
故上兵伐謀,
〔曹操曰:敵始有謀,伐之易也。〕
曹操說:敵人剛剛有發動戰爭的企圖,這時擊敗他很容易。
其次伐交,
〔曹操曰:交,將合也。〕
曹操說:交,就是結成聯盟。
其次伐兵,
〔曹操曰:兵形已成也。〕
曹操說:交戰的陣勢已經形成。
其下攻城。
〔曹操曰:敵國已收其外糧城守,攻之為下功也。〕
曹操說:敵人已經將城外的糧草收藏起來,據城堅守,這時,再攻城是最不好的辦法。
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又三月而後已。
〔曹操曰:修,治也。櫓,大楯也。轀者,床也。床其下四輪,從中推之至城下也。具,備也。器械者,機關攻守之總名,飛樓雲梯之屬。距者,踴土積高而前,以附其城也。〕
曹操說:“修”是製造。“櫓”是指大盾牌。“轀”是指古代攻城用的兵車,上蒙以生牛皮,可掩護十人,下有四輪,可推向敵城。“具”是準備之意。“器械”是機關和攻守工具的總稱。準備攻城器械和修工事要很長時間,形容攻城的困難。
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
〔曹操曰:將忿不待攻城器,而使士卒緣城而上,如蟻之緣牆,殺傷士卒也。〕
曹操說:將帥急躁,不等攻城器械準備好,就驅使士兵爬城進攻,像螞蟻爬牆一樣,就會造成不必要的傷亡,城還是攻不下來,這就是攻城的危害。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
〔曹操曰:毀滅人國,不久露師也。〕
曹操說:毀滅敵國,而不必長期用兵。
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鈍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
〔曹操曰:不與敵戰,而必完全得之,立勝於天下,不頓兵血刃也。〕
曹操說:不和敵人作戰卻能取得全麵勝利,無敵於天下卻不必直接交戰。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
〔曹操曰:以十敵一,則圍之,是將智勇等而兵利鈍均也。若主弱客強,操所以倍兵圍下邳生擒呂布也。〕
曹操說:兵力十倍於敵就可以圍殲他,這是說在將帥智謀、勇力相等、士卒的戰鬥力相同的情況下應該如此。如果敵弱我強,就不用十倍的兵力。我用一倍的兵力包圍下邳活捉了呂布,就是這個道理。
五則攻之,
〔曹操曰:以五敵一,則三術為正,二術為奇。〕
曹操說:五倍於敵,則應該用五分之三的兵力從正麵進攻,五分之二的兵力做奇兵。
倍則分之,
〔曹操曰:以二敵一,則一術為正,一術為奇。〕
曹操說:以二敵一,則應該用一半兵力進行正麵進攻,一半兵力可以用來包圍迂回。
敵則能戰之,
〔曹操曰:己與敵人眾等,善者猶當設伏奇以勝之。〕
曹操說:在敵我兵力相等的情況下,善於用兵的人就應該設埋伏,用騎兵來戰勝敵人。
少則能逃之,
〔曹操曰:高壁堅壘,勿與戰也。〕
曹操說:構築堅固的工事,不和敵人作戰。
不若則能避之。
〔曹操曰:引兵避之也。〕
曹操說:主動退卻,避開敵人。
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曹操曰:小不能當大也。〕
曹操說:按照正規的打法,實力弱小的軍隊無法戰勝強大的敵軍。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
〔曹操曰:將周密,謀不泄也。〕
曹操說:隻要將帥輔助得周密,軍情就不會泄露出去。
輔隙則國必弱。
〔曹操曰:形見於外也。〕
曹操說:各種情況就會顯露出來。
故君之所以患於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
〔曹操曰:縻,禦也。〕
曹操說:這個“縻”在這裏就是牽製的意思。
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者,則軍士惑矣;
〔曹操曰:軍容不入國,國容不入軍,禮不可以治兵也。〕
曹操說:治理軍隊的方法不能用來治理國家,治理國家的方法同樣不能用來治理軍隊。所以“禮”是不能用來治理軍隊的。
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曹操曰:不得其人意也。〕
曹操說:下邊的將是不能理解君主的意圖的。
軍士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曹操曰:引,奪也。〕
曹操說:“引”就是奪權的意思。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
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
〔曹操曰:君臣同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