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
〔曹操曰:力有餘也。〕
曹操說:力量有餘。
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自至者,利之也;
〔曹操曰:誘之以利也。〕
曹操說:用小利引誘敵人。
能使敵不得至者,害之也。
〔曹操曰:出其所必趨,攻其所必救。〕
曹操說:攻擊敵人必然會走的要道,襲擊敵人肯定會救援的要地。
故敵佚能勞之,
〔曹操曰:以事煩之。〕
曹操說:用盡一切辦法來幹擾敵人。
飽能饑之,
〔曹操曰:絕糧道以饑之。〕
曹操說:斷絕敵人的糧道,使敵軍發生饑荒。
安能動之。
〔曹操曰:攻其所愛,出其所必趨,則使敵不得不相救也。〕
曹操說:襲擊敵人的戰略要地,攻占敵軍的交通要道,使敵人不得不前去救援。
出其所必趨,趨其所不意。行千裏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曹操曰:出空擊虛,避其所守,擊其不意。〕
曹操說:打擊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避開敵人設防嚴密的地方,襲擊敵人意料不到的地方。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敵不知其所攻。
〔曹操曰:情不泄也。〕
曹操說:這是因為真實情況沒有泄露。
微乎微乎,至於無形,神乎神乎,至於無聲,故能為敵之司命。
進不可禦者,衝其虛也;退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
〔曹操曰:卒往進攻其虛懈,退又疾也。〕
曹操說:突然進攻敵人虛弱的地方,撤退又異常迅速。
故我欲戰,敵雖高壘深溝,不得不與我戰者,攻其所必救也;
〔曹操曰:絕其糧道,守其歸路,攻其君主也。〕
曹操說:斷絕敵人的糧道,扼守敵人的歸路,攻打敵人的國都。
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
〔曹操曰:軍不欲煩也。〕
曹操說:軍隊是不願遭受煩擾的。
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
〔曹操曰:乖,戾也。戾其道,示以利害,使敵疑也。〕
曹操說:“乖”就是違背。故意給敵人顯示出與事實相反的利害,使敵人猶豫不決。
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者,則吾之所與戰者,約矣。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則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
〔曹操曰:形藏敵疑,則分離其眾備我也。言少而易擊也。〕
曹操說:我方的真實情況不暴露,敵人就會迷惑不解。他就會把眾多的兵力分散開防備我們,也就是說敵人的分支力量就會變小而容易打敗。
故備前則後寡,備後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
〔曹操曰:上所謂形藏疑敵,則分離其眾以備我也。〕
曹操說:上麵所說的就是隱蔽我方的真實情況,迷惑敵人,使敵人分散兵力被動地防備我們。
故知戰之地,知戰之日,則可千裏而會戰。
〔曹操曰:以度量知空虛會戰之日。〕
曹操說:通過分析、判斷,掌握敵人的虛實,確定作戰的時間。
不知戰地,不知戰日,則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後,後不能前,而況遠者數十裏,近者數裏乎?以吾度之,越人之兵雖多,亦奚益於勝哉!
〔曹操曰:越人相聚,紛然無知也。或曰:吳、越,仇國也。〕
曹操說:越國的軍隊聚集在一起,混亂又沒有智謀。也有人說,吳、越是敵對的國家。
故曰:勝可為也。敵雖眾,可使無鬥。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計,作之而知動靜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餘不足之處。
〔曹操曰:角,量也。〕
曹操說:“角”就是較量的意思。
故形兵之極,至於無形;無形,則深間不能窺,智者不能謀。因形而錯勝於眾,眾不能知;
〔曹操曰:因敵形而立勝。〕
曹操說:根據敵情的變化而製定取勝的方法。
人皆知我所以勝之形,莫知吾製勝之形;
〔曹操曰:不以一形之勝萬形。或曰:不備知也。製勝者,人皆知吾所以勝,莫知吾因敵形而製勝也。〕
曹操說:不以一種作戰方法來應對各種不同的情況。也有人認為“莫知”是不能了解全部的情況。對於取勝的人來說,人們隻知道我勝利了,卻不了解我是隨敵情變化而靈活運用作戰方法才取勝的。
故其戰勝不複,而應形於無窮。
〔曹操曰:不重複動而應之也。〕
曹操說:不重複同一種作戰方法,而是根據各種不同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作戰方法。
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水因地而製流,兵因敵而製勝。
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
〔曹操曰:勢盛必衰,形露必敗,故能因敵變化,取勝若神。〕
曹操說:過盛的戰鬥意誌很難長期保持,軍情完全暴露一定會失敗。所以指揮作戰如果能夠隨敵情的變化而變化,就會取勝如神。
故五行無常勝,四時無常位,日有短長,月有死生。
〔曹操曰:兵常無勢,盈縮隨敵。〕
曹操說:作戰沒有固定的方法,要隨敵情的變化而變化。
軍爭篇第七
〔曹操曰:兩軍爭勝。〕
曹操說:兩軍爭奪勝利的主動權。
孫子曰:凡用兵之法,將受命於君,合軍聚眾,
〔曹操曰:聚國人,結行伍,選部曲,起營為軍陳。〕
曹操說:征集民眾,組建軍隊,選拔將領,設置軍營,擺成陣勢。
交和而舍,
〔曹操曰:軍門為和門,左右門為旗門,以車為營曰轅門,以人為營曰人門,兩軍相對為交和。〕
曹操說:軍營的正門叫做“和門”,兩側的門叫做“旗門”,用戰車擺成的營門叫做“轅門”,用士兵布成的營門叫做“人門”,兩軍對壘叫做“交和”。
莫難於軍爭。
〔曹操曰:從始受命,至於交和,軍爭難也。〕
曹操說:從開始接受命令,到與敵人正麵對峙,這中間爭奪主動權是最難的。
軍爭之難者,以迂為直,以患為利。
〔曹操曰:示以遠,速其道裏,先敵至也。〕
曹操說:以行將遠襲的假象迷惑敵人,暗中卻加速行軍,這樣就能先敵到達預定的地域。
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計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遠也。後人發,先人至者,明於度數,先知遠近之計也。〕
曹操說:采取迂回繞道的行動,是以遠的假象顯示給敵人。比敵人晚出發而先到達,是因為將帥權衡了敵我雙方的情況,預先就懂得了變遠為近的計謀。
故軍爭為利,軍爭為危。
〔曹操曰:善者則以利,不善者則以危。〕
曹操說:處理得好就有利於我軍,處理不好就會變成威脅。
舉軍而爭利,則不及;
〔曹操曰:遲不及也。〕
曹操說:如果行動遲緩就不能及時到達。
委軍而爭利,則輜重捐。
〔曹操曰:置輜重,則恐捐棄也。〕
曹操說:放下輜重,這樣恐怕會丟失。
是故卷甲而趨,日夜不處,
〔曹操曰:不得休息;罷也。〕
曹操說:得不到休息,就會疲憊。
倍道兼行,百裏而爭利,則擒三將軍,勁者先,疲者後,則法十一而至;
〔曹操曰:百裏而爭利,非也;三將軍皆以為擒。〕
曹操說:行軍百裏去爭利,三軍的將帥就會被俘。
五十裏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
〔曹操曰:蹶,猶挫也。〕
曹操說:在這裏“蹶”字跟“挫”字相同。
三十裏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無死敗也。〕
曹操說:道路近,能夠及時到達的人就多,所以就會失敗或是被消滅。
是故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曹操曰:無此三者,亡之道也。〕
曹操說:軍隊如果沒有這三樣,就隻能是滅亡。
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豫交;
〔曹操曰:不知敵情謀者,不能結交也。〕
曹操說:不了解敵人的情況和企圖,就不能與其結交。
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
〔曹操曰:高而崇者為山,眾樹所聚者為林,坑塹者為險,一高一下者為阻,水草漸洳者為沮,眾水所歸而不流者為澤。不先知軍之所據及山川之形者,則不能行師也。〕
曹操說:高大險峻的是山,樹木成片的是林,坑坑窪窪的是險地,高低不平的是阻地,土壤被水浸透、水草叢生的是沼澤地,江河匯集而不流動的是湖澤。不預先勘察軍隊所要占據之地以及周圍山川的地形,就不能行軍。
不用鄉導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變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敵為變也。〕
曹操說:兵力的分散和集中布置,要依據敵人的變化而變化。
故其疾如風,
〔曹操曰:擊空虛也。〕
曹操說:這是因為攻擊敵人空虛的地方。
其徐如林,
〔曹操曰:不見利也。〕
曹操說:因為還沒有見到好處。
侵掠如火,
〔曹操曰:疾也。〕
曹操說:進攻的速度很快。
不動如山,
〔曹操曰:守也。〕
曹操說:這說的就是防禦。
難知如陰,動如雷震。掠鄉分眾,
〔曹操曰:因敵而製勝也。〕
曹操說:利用敵人的力量而戰勝敵人。
廓地分利;
〔曹操曰:分敵利也。〕
曹操說:分取敵人的物資。
懸權而動。
〔曹操曰:量敵而動也。〕
曹操說:先觀察敵情,後采取行動。
先知迂直之計者勝,此軍爭之法也。
《軍政》曰:“言不相聞,故為金鼓;視不相見,故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專一,則勇者不得獨進,怯者不得獨退,此用眾之法也。故夜戰多火鼓,晝戰多旌旗,所以變人之耳目也。
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
〔曹操曰:左氏言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曹操說:左丘明曾經說過,敲第一遍鼓時軍隊的士氣最旺盛,敲第二遍時,開始衰落,敲第三遍時,士氣就完全喪失了。
是故朝氣銳,晝氣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無邀正正之旗,勿擊堂堂之陳,此治變者也。
〔曹操曰:正正,齊也,堂堂,大也。〕
曹操說:“正正”說的是整齊不亂,“堂堂”說的是陣容盛大。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從,銳卒勿攻,餌兵勿食,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曹操曰:《司馬法》曰:“圍其三麵,闕其一麵,所以示生路也。”〕
曹操說:《司馬法》這部兵書上說:“從三麵包圍敵人,敞開一麵,以此表示給敵人留出一條活路。”
九變篇第八
〔曹操曰:變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曹操說:靈活地掌握一般的用兵法則,就會有很多作戰的方法可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