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曰:諄諄,語貌。翕翕,失誌貌。〕
曹操說:“諄諄”是指說話的表情;“翕翕”是失意的樣子。
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
〔曹操曰:先輕敵,後聞其眾,則心惡之也。〕
曹操說:開始的時候輕敵,後來聽說敵人的兵力多,又害怕與敵人交戰。
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近,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曹操曰:備奇伏也。〕
曹操說:防備敵人有伏兵襲擊我們。
兵非貴益多也,
〔曹操曰:權力均也。一雲:兵非貴益多。〕
曹操說:估計敵我的兵力差不多就可以了。另一種說法是,兵並不以多為貴。
惟無武進,
〔曹操曰:未見便也。〕
曹操說:沒有發現有利的戰機之前不要前進。
足以並力、料敵、取人而已。
〔曹操曰:廝養足也。〕
曹操說:給養要充足。
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也。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信已洽,若無刑罰,則驕惰難用也。〕
曹操說:將帥與士兵要相互愛護、相互信任,如果沒有賞罰製度,士兵就會驕橫懶惰,難以指揮。
故令之以,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曹操曰:,仁也。武,法也。〕
曹操說:“”指恩惠,“武”指法令。
地形篇第十
〔曹操曰:欲戰,審地形以立勝也。〕
曹操說:要作戰的話,必須認真勘察地形,以創造勝利的條件。
孫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掛”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險”者,有“遠”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曹操說:這六種是講地的形貌。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
〔曹操曰:寧致人,無致於人。〕
曹操說:在這種地形上作戰,寧可牽製敵人也不要被敵人所牽製。
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曹操曰:隘形者,兩山之間通穀也,敵勢不得撓我也。我先居之,必前齊隘口,陳而守之,以出奇也。敵若先居此地,齊口陳,勿從也。即半隘陳者從之,而與敵共此利也。〕
曹操說:“隘”形是指兩山之間的峽穀地帶,在這裏敵人不能阻撓我們。如果我們占據這種地形,必須迅速占領隘口,擺開陣勢扼守,然後出奇兵攻擊敵人。如果敵人先占據了隘口,並在隘口擺開陣勢,就不能打。如果敵人隻占據了隘口的一半,盡管他們擺開了陣勢我們也要攻打。為的是跟敵人搶占這裏的有利地形。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曹操曰:地形險隘,尤不可致於人。〕
曹操說:在地形險要狹隘的地方,更不能被敵人所牽製。
“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曹操曰:挑戰者,延敵也。〕
曹操說:挑戰,就是誘敵深入。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亂”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之災,將之過也。夫勢均,以一擊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
曹操說:這是不自量力。
卒強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統,故弛壞。〕
曹操說:官不能統率兵,所以軍隊鬆懈、渙散。
吏強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強欲進,卒弱,輒陷,敗也。〕
曹操說:將官強悍,強迫士兵前進,但是士兵怯弱不前,造成失敗。
大吏怒而不服,遇敵懟而自戰,將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將也。大將怒之而不猒服,忿而赴敵,不量輕重,則必崩壞。〕
曹操說:大吏就是小將,統帥使小將發怒,小將不服從指揮,懷著憤怒之情去作戰,不能估量敵我兵力強弱而貿然行動,那麽一定會失敗的。
將弱不嚴,教道不明,吏卒無常,陳兵縱橫,曰“亂”;
〔曹操曰:為將若此,亂之道也。〕
曹操說:做將帥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麽他所行的就是亂軍之道。
將不能料敵,以少合眾,以弱擊強,兵無選鋒,曰“北”。
〔曹操曰:其勢若此,必走之兵也。〕
曹操說:在戰爭上如果出現這樣的形勢,一定會成為敗逃的軍隊。
凡此六者,敗之道也;將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敵製勝,計險厄遠近,上將之道也。知此而用戰者必勝,不知此而用戰者必敗。故戰道必勝,主曰無戰,必戰可也;戰道不勝,主曰必戰,無戰可也。
故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於主,國之寶也。
視卒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谿;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厚而不能使,愛而不能令,亂而不能治,譬如驕子,不可用也。
〔曹操曰:恩不可專用,罰不可獨任,若驕子之喜怒對目,還害而不可用也。〕
曹操說:對待士兵不能一味地施恩惠,也不能一味地懲罰,否則,他們就會像嬌慣的孩子,與你喜怒相對,不服管教,這樣反而會害了士卒,也不能用他們去打仗。
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故曰:知彼知己,勝乃不殆;知天知地,勝乃可全。
〔曹操曰:勝之半者,未可知也。〕
曹操說:勝利的可能隻有一半,是說勝負還不能斷定。
九地篇第十一
〔曹操曰:欲戰之地有九。〕
曹操說:將要進行戰爭的地區有九種。
孫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輕地”,有“爭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圍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曹操說:這是九種地區的名稱。
諸侯自戰其地,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為“輕地”。
〔曹操曰:士卒皆輕返也。〕
曹操說:士兵都可以輕易地返回自己的國家。
我得亦利,彼得亦利者,為“爭地”。
〔曹操曰:可以少勝眾、弱擊強。〕
曹操說:這種地形能夠以少勝多,以弱擊強。
我可以往,彼可以來者,為“交地”。
〔曹操曰:道正相交錯也。〕
曹操說:道路恰好相互交錯。
諸侯之地三屬,
〔曹操曰:我與敵相當,而旁有他國也。〕
曹操說: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旁邊還有別的國家。
先至而得天下之眾者,為“衢地”。
〔曹操曰:先至,得其國助也。〕
曹操說:先到達並能得到別的國家的援助。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為“重地”。
〔曹操曰:難返之地。〕
曹操說:深入這種地區難以返回。
行山林、險阻、沮澤,凡難行之道者,為“圮地”。
〔曹操曰:少固也。〕
曹操說:這種地區缺少堅固的可供防守的地形。
所由入者隘,所從歸者迂,彼寡可以擊吾之眾者,為“圍地”。
疾戰則存,不疾戰則亡者,為“死地”。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進則不得,退則有礙。〕
曹操說:前麵有高山,後麵又有大河,前進不能,後退卻又有障礙。
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
〔曹操曰:不當攻,當先至為利也。〕
曹操說:不應該進攻,而應該先到達並占領這個地區為有利。
“交地”則無絕,
〔曹操曰:相及屬也。〕
曹操說:軍隊內部要保持聯係。
“衢地”則合交,
〔曹操曰:結諸侯也。〕
曹操說:要聯合諸侯。
“重地”則掠,
〔曹操曰:蓄積糧食也。〕
曹操說:要儲存軍糧。
“圮地”則行,
〔曹操曰:無稽留也。〕
曹操說:不要停留。
“圍地”則謀,
〔曹操曰:發奇謀也。〕
曹操說:用出人意料的計謀。
“死地”則戰。
〔曹操曰:殊死戰也。〕
曹操說:必須要拚死作戰。
所謂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敵人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離,亂之使不齊,動兵而戰。〕
曹操說:迅猛地打擊敵人,使他們潰散;擾亂敵軍,使他們的陣容不整齊,這時候再調動我軍去作戰。
敢問:“敵眾整而將來,待之若何?”
〔曹操曰:或問之。〕
曹操說:這是有人問。
曰:“先奪其所愛,則聽矣。”
〔曹操曰:奪其所恃之利。若先據利地,則我所欲必得也。〕
曹操說:奪取敵人所依靠的有利條件。如果先占據了有利地形,那麽我們預想的目的就能達到。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孫子應難以覆陳兵情也。〕
曹操說:孫子在這裏用回答問題的方式來詳細陳述作戰的規律。
凡為客之道,深入則專,主人不克;掠於饒野,三軍足食;謹養而勿勞,並氣積力,運兵計謀,為不可測。
〔曹操曰:養士氣運兵,為不可測度之計。〕
曹操說:養護士兵,提高士氣,部署軍隊,製訂使敵人預料不到的計策。
投之無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
〔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
曹操說:士兵拚死作戰,哪有得不到勝利的道理。
士人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