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兵,製必先定。製先定則士不亂,士不亂則刑乃明。金鼓所指,則百人盡鬥;陷行亂陳,則千人盡鬥;覆軍殺將,則萬人齊刃。天下莫能當其戰矣。
古者士有什伍,車有偏列。鼓鳴旗麾,先登者未嚐非多力國士也,先死者亦未嚐非多力國士也。損敵一人而損我百人,此資敵而傷我甚焉,世將不能禁。征役分軍而逃歸,或臨戰自北,則逃傷甚焉,世將不能禁。夫殺人於百步之外者誰也?曰:矢也。夫殺人於五十步之內者誰也?曰:矛戟也。將已鼓,而士卒相囂,拗矢、折矛、拖戟,利後發。戰有此數者,內自敗也,世將不能禁。士失什伍,車失偏列,奇兵捐將而走,大眾亦走,世將不能禁。夫將能禁此四者,則高山陵之,深水絕之,堅陳犯之。不能禁此四者,猶亡舟楫絕江河,不可得也。
民非樂死而惡生也,號令明,法製審,故能使之前。明賞於前,決罰於後,是以發能中利,動則有功。令百人一卒,千人一司馬,萬人一將,以少誅眾,以弱誅強。試聽臣言其術,足使三軍之眾,誅一人無失刑。父不敢舍子,子不敢舍父,況國人乎。
一武夫仗劍擊於市,萬人無不避之者,臣以為非一人之獨勇,一市萬人皆不肖。何則?必死與必生,固不觸也。聽臣之術,足使三軍之眾為一死賊,莫敢當其前,莫敢隨其後,而能獨出獨入焉。獨出獨入者,王霸之兵也。
有提十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曰桓公也。有提七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曰吳起也。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敢當者,誰?曰武子也。今天下諸國士,所率無不及二十萬之眾者,然不能濟功名者,不明乎禁、舍、開、塞也。明其製,一人勝之,則十人亦以勝之也;十人勝之,則百千萬人亦以勝之也。故曰:便吾器用,養吾武勇,發之如鳥擊,如赴千仞之谿。
今國被害者,以重寶出聘,以愛子出質,以地界出割,得天下助卒。名為十萬,其實不過數萬爾。其兵來者,無不謂其將曰:“無為天下先戰。”其實不可得而戰也。
量吾境內之民,無伍莫能正矣。經製十萬之眾,而王必能使之衣吾衣,食吾食。戰不勝,守不固者,非吾民之罪,內自致也。天下諸國助我戰,猶良驥之,彼駑馬鬐興角逐,何能紹吾氣哉!吾用天下之用以為用,吾製天下之製以為製。修吾號令,明吾賞罰,使天下非農無所得食,非戰無所得爵,使民揚臂爭出農戰而天下無敵矣。故曰:發號出令,信行國內。民言有可以勝敵者,毋許其空言,必試其能戰也。視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內有其賢者也。不能內有其賢而欲有天下,必覆軍殺將。如此,雖戰勝而國益弱,得地而國益貧,由國中之製弊矣。
譯
但凡是軍隊,就必須先製定軍中的紀律。製定好軍紀後,士兵們便不會變得散亂,士兵不散亂便能嚴明刑罰。用鳴金擂鼓的方式發布軍中號令,便能讓成百的士兵投入戰鬥之中;下令向敵軍衝鋒,攪亂敵人的軍陣,便能讓成千的士兵投入戰鬥之中;將敵軍一舉擊滅、將敵軍將領殺死,便能讓上萬的士兵都拿起武器投入戰鬥之中。這種軍隊的戰鬥力是天下無敵的。
古代的士兵有什和伍這樣的作戰單位,而戰車也有偏和列這樣的軍事編製。擂打戰鼓、揮動旌旗的時候,率先攻上敵軍城牆的未嚐不是那些最為國效力的壯士,率先在戰場上犧牲的也未嚐不是那些最舍身為國的壯士。然而,消滅一個敵人卻讓自己損失了一百個人,其實是幫助了敵人而嚴重地損害了自己,如今的世襲將領卻不能防止這種現象出現;士兵在服兵役期間擅自逃跑,或者在麵臨戰鬥的時候擅自逃跑,便會給軍隊造成更加嚴重的禍害,然而如今的世襲將領卻不能防止這種現象出現;而能夠在一百步之外殺人的武器是什麽?是弓箭;能夠在五十步之內殺人的武器是什麽?是矛和戟。雖然將領已經擂打戰鼓下達命令了,但是士兵們卻依然相互吵架,弄斷箭、矛、戟,而且誰都尋思著在他人之後進攻。如果作戰的時候出現這幾種現象,那麽軍隊內部便已經自己失敗了,而如今的世襲將領卻不能防止這種現象出現;士兵們混亂到連什和伍的作戰單位都失去了,戰車混亂到連偏和列的軍事編製都失去了,派去偷襲敵軍的一小支軍隊卻拋棄將領自己解散逃跑了,這樣一來,大部隊也會跟著解散逃跑,如今的世襲將領卻不能防止這種現象的出現。如果將領能夠防止以上所說的這四種現象的出現,那麽再高的山也能夠翻越,再深的水也能夠渡過,再堅固的敵陣也能夠攻克下來。如果將領不能夠防止以上所說的這四種現象的出現,那麽要想取得勝利就如同丟失了劃船的工具後去渡河,是不可能成功的。
人不喜歡死亡,卻又討厭活在這世上,隻有嚴明的號令和健全的法製才能讓士兵們義無反顧地前進。軍隊應事先設立好明確的獎賞,事後做好堅決的懲罰,這樣軍隊出動時便能按計劃進行,一行動就能獲得成功。要讓一百個人聽從一個小卒長的指揮,讓一千個人聽從一個司馬的指揮,讓一萬個人聽從一個將軍的指揮,通過少數人來統治大多數人,通過弱小的一方控製強大的一方。聽我說說統治的方法吧:完全可以指揮整個軍隊的將士,隻需殺死一個人就能不失刑罰的嚴明。這樣一來,父親便不敢袒護自己的兒子,兒子也不敢包庇自己的父親,更何況普通的百姓呢?
當一個逃跑的人拿著劍衝進集市的時候,上萬的人沒有不躲開的,我認為這並不是因為隻有他一個人很勇敢,而是因為集市中的上萬人都比不過他。為什麽是這樣的呢?這是拚死和求生的緣故,二者是不相同的。倘若采用我說的方法,完全可以使整個軍隊的將士都像亡命徒一樣,沒人敢擋在他們前麵,也沒有人敢在他們後麵追趕,因而他們能馳騁沙場,縱橫天下。馳騁沙場、縱橫天下的軍隊,便是能稱王於天下、稱霸於諸侯的軍隊。
率領十萬人馬而天下卻沒人敢於抵擋的,是誰?是齊桓公。率領七萬人馬而天下卻沒人敢於抵擋的,是誰?是吳起。率領三萬人馬而天下卻沒人敢於抵擋的,是誰?是孫武。如今各個諸侯國的將領率領的軍隊沒有不到二十萬人馬的,卻不能成就偉業,這是因為他們無法采取明智的措施,防止奸險邪惡之心的出現,赦免微小的過錯,開辟養生的道路,杜絕奢靡的風氣。隻要采取了這些明智的措施,一個人就能取得勝利,那麽十個人依靠這些便也能取得勝利;十個人能取得勝利,那麽成百上千的人依靠這些也能取得勝利。所以說:修繕軍隊所需的武器,培養出軍隊的勇猛鬥誌,隻要出發進軍便會像凶猛的野禽捕捉獵物一樣,就會像滔滔洪水從高聳的山澗傾瀉下去一樣。
如今國家受到了侵害,那就要用帶上珍貴寶物拜訪的方式,用送國君摯愛的孩子作為人質的方式,用割獻國家土地的方式,以求得其他諸侯的援兵。這些援兵號稱有十萬人馬,實際上僅僅有幾萬人。派遣救兵的諸侯國的國君,都會叮囑自己部隊的將領不要在其他諸侯國之前去作戰。其實是不可能依靠他們這些救兵來幫助我們的軍隊打仗的。
從我們全國百姓的情況來看,倘若沒有什伍製度,就不能夠調動征用百姓當兵。組織起十萬人馬的軍隊,國君要讓這些士兵都穿上國家的兵服,吃上國家的糧食。倘若戰鬥不能取得勝利,防守不能穩固,那麽這就不是百姓的過錯,而是因為朝廷沒有建立好製度而導致的。其他諸侯國所派來的援兵,看上去好像飛馳的駿馬,其實卻是豎著鬃毛追逐的劣馬,怎麽能助長我們自己軍隊的氣勢呢?我們必須依靠天下所有能夠利用的財富,我們必須仿效天下所有能夠仿效的製度,軍隊的號令必須嚴格整頓,賞罰必須嚴明,使天下不務農的人沒有飯吃,沒有立下戰功的人得不到爵位,使百姓爭著耕作和加入軍隊打仗,於是國家便會無敵於天下。所以說:如果這樣發號施令,便能夠使全國百姓都信服自己。但凡有誰說他有戰勝敵人的方法,不要輕易地相信他的大話,而要在實踐作戰的過程當中考查他。要想攻占其他諸侯國的土地,統治其他諸侯國的百姓,就要重用國家的賢才。如果不能重用他們而又想獲得天下,那麽到時必定會兵敗將死,全軍覆沒。這樣一來,即使是打了勝仗的國家也會變得越來越衰弱,獲得了土地的國家也會變得越來越貧困,這都是源於國家製度的弊端。
戰威第四